历史回顾|那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考古学时代
-
陈洪波的著作《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系统地追溯了中国科学考古学从发端到逐步兴起的历程。
-
作者广泛搜集了自近代以来,尤其是西方考古学思想传入中国后的众多文献资料、考古发现记录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等。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精心梳理与整合,将中国科学考古学兴起的背景、过程与重要节点一一呈现。
-
书中着重阐述了中国早期考古学机构的建立与发展。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考古组和中 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成为推动中国科学考古学兴起的两大重要力量。这些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开始走向规范化与组织化的道路。
-
以李济、傅斯年、梁思永等为代表的学者在机构的支持下,开启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田野考古实践。例如,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堪称中国科学考古学兴起过程中的经典之作。
-
通过对殷墟的15次系统发掘,发现了大量珍贵的甲骨文、青铜器等文物,而且在发掘过程中严格运用地层学方法进行科学挖掘,对出土文物进行详细分类记录,为构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序列提供了可靠依据。这一系列的田野考古实践,不仅验证了西方考古学方法在中国的可行性,更开启了中国考古学本土化的探索之路。
-
作者通过对这些发掘过程、研究成果以及背后学术交流与争论的深入剖析,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考古学新旧交替、充满自觉与探索精神的时代。
-
该书还深入探讨了考古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从起初对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全盘接受,到结合中国自身历史文化特点进行修正与创新,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逐渐形成。比如,在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上,学者们在借鉴西方文明起源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古代独特的政 治、经济、文化因素,提出了具有中华特色的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理论,丰富了世界考古学理论宝库。
-
该书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是一部研究中国科学考古学初创时期与“史语所”早年活动的重要资料。不过,正因为侧重资料梳理,阅读观感显得枯燥。若能兼有同类主题的《荒野上的大 师》那种文学之美,会更适合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