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惊雷炸裂

如惊雷炸裂|读《张平文集:凶犯》
原创 很大的菠萝 菠萝的读书独白 2023年10月15日 17:37 四川


往期链接:无
以前从未读过张平的作品,是无意中看到别人推荐的,好作品好作者往往都是如此进入我的视野,然后再顺藤摸瓜,从陌生到熟知的。
在读之前,我看到有几个出版社都有这本书,仔细一查发现:群众版的有6百多页,作家版只有2百来页,这不免让人一头雾水,删减得这么厉害吗?
等我把群众版拿到手,才恍然大悟,原来作家版只收了《凶犯》一篇,而群众版还收了张平在上世纪80、90年代创作的其他长、中短篇小说。
目前,群众版已绝版,从豆瓣资料来看,后出的人文版和它是差不多的,还多收录了一部短篇《入党》(我还没看着)。
群众版《张平文集》出版于2001年,共有6册:十面埋伏、天网、孤儿泪、凶犯、抉择、红雪。这6册中的具体篇目只有看到实书才能知道,例如这本《凶犯》中便包含了多部中短篇小说。
张平的写作十分现实主义,矛盾冲突尖锐,写出了很多大众都有所了解的社会矛盾(至少是当时实际存在的社会矛盾)。迄今为止,有的问题已经好转,有的问题似乎依然没什么改善。
张平本人,前几年做到省部级大官,不知道现在还在任职没有。
《凶犯》一篇是全书的代表作品,所以书名也用上了。
这个故事,看封面上的简介便知是一场正邪对抗,但具体情况却复杂得多。有不少网友将之称为中国版《第一滴血》(史泰龙主演的那部,也有原著小说)。
某些方面,这俩确有相似之处:都是一人对抗多数,都受到不公正对待。但《凶犯》深刻得多,它讲述了一个坚守职责、坚守国家利益的人,被村里盗伐木材的恶霸一家残酷迫害,被一村子愚昧、屈服于黑恶势力、做惯了奴隶的村民乌合之众跟着做恶,被官方的不作为甚至与黑恶沆瀣一气害死。
主角李狗子身死家亡,但他在临死前挣扎着杀死恶霸一家,既完成了复仇,又替全村人除了害。
他是凶犯吗?他是孤胆英雄。
这个故事有社会原型,是上世纪80年代的吕梁山事件(具体不知),那个年代比较乱,朋友曾给我描述过,所以公安开展过“严打”行动。
《凶犯》由狗子的回忆和公安办案过程穿插着讲述,写得非常细致入微,有许多让人深思、反思的地方。
本篇看到一半,我便去找了改编电影《天狗》来看,大体是遵照了原著,但矛盾冲突弱化了不少,官方也变得更无辜了。总体还是不错的,影片所有人物对话都用的方言(山西?),听着有意思。
这篇小说里,最让我迷惑的是狗子对母亲的回忆态度,那个母亲的形象究竟是好还是让人失望?我没想明白作者的用意和态度。
在代表作后,是张平的其他作品,里面大部分小说的背景都与“十年浩劫”有关。
本书中,张平的所有作品都有着粗犷、狂野的气质,这种强盛的自然力量与别的精致作品一对比就特别明显。
1.《祭妻》:折腾时期,主人公难得找到一个不嫌弃他家的好妻子,没想到他却不知珍惜,直到主人公后来续弦后,一对比才发现自己的原配付出了多少。
2.《像河流一样的泪水》:长辈们的往事感情纠葛,雪儿她哥和前夫真不是东西。
3.《糟糠之妻》:反常时期,落魄的知识分子主角娶了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妇女,社会恢复正常后,主角一家人开始嫌弃她,所幸主角最终认识到了问题。
4.《姐姐》:疯狂时期,知识分子主角的姐姐被迫下嫁农村。一家人平反后,希望姐姐与农村一家脱离关系回城,但姐姐深感丈夫一家对自己的好,坚持不回去,还把自己家搞得有声有色。
5.《梦中的情思》:仍然是知识分子丈夫与农村妇女的故事,还涉及到包办婚姻,从旧社会一直讲到改革开放。
文中的农村妇女秀兰一生吃尽了苦头,连带着经历了新中国后的各种运动,却又极守本分,对知识分子一家不离不弃,也亏欠了她从小的青梅竹马一辈子,这样的选择值得吗?留待读者各人自己判断。
6.《爹,你为啥不问问俺》:偏僻山村招女婿,女婿是个复员军人,满脑子新思想,想方设法投资致富,而老丈人是个顽固死脑筋,又是个旧式大家长,看不惯新做法,强行要女儿盼儿和女婿分手。虽说我不赞同老顽固思想,但文中女婿的做法也太冒险了点,万一失败了还不喝西北风啊?
7.《夜朦胧》:据说是作者转向现代主义的试验作品,后来反响不太好,就没再继续转型下去。
这是一篇极具野性、与社会有所隔膜的小说,就像发生在一个异世界的故事,整个环境异常严酷、恐怖,氛围感强烈。
主要情节发生在颠倒时期,主角为逃避抓捕,来到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挖煤拉煤打工,某次意外,一见钟情地爱上了一位美丽的窑妹儿(妓),后来他发现村干部从身体和金钱上压榨窑妹儿,想带她走,可窑妹儿失约了(是不敢还是不愿作者没说),从结尾上看,后来窑妹儿又后悔没和主角一起走(毕竟有感情),精神失常不知所踪。只是,走又能走到哪儿去呢?
此外,作者还细写了挖煤、拉煤的艰苦,简直是玩命,还写了几位工友,都是不为社会所容的底层人士,后来拉煤出意外了。
这一篇小说很有张贤亮的风格,情节和氛围都吸引人,但结尾却让我感慨,作者自述并没有写出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8.《血魂》:农村土豪邻居不断压榨逼迫穷邻居,官方也倒向土豪一边,最终酿成了不可收拾的灭门血案,只怪土豪一家做得太狠太绝了。
9.《公判》:令人伤心难过的又一篇,文革时期,两名弱女子冤屈被迫害,枪决在荒野中,其中一名因无亲人,始终无人管。我读了太多这样的故事了,在那时可算是普遍现象了吧。再看看现在的俄乌、巴以,惨事又何处不在?
10.《无法撰写的悼词》:十分复杂的一篇,其中的人事纠纷太过复杂。一个乡镇公司,一个纯粹的党员领导,成为了上头的门面,成了上边的棋子,表面光鲜,内部问题很严重,能人纷纷出走,最终公司完蛋,责任黑锅都由他一人背。
我讲得太过简单,完全没把文中的人物关系、人物感情说明白。乡镇公司这个大好人领导得亏死得及时,还能得到官方和媒体赞扬,要不然,出的所有问题都要找他,真的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