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那条道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父亲的死一章中,周国平父亲去世后,他说他便没有了可以回去的路。很多后知后觉都是在父亲死后,周国平才恍然大悟体会出来的。父亲和作者的关系比较疏远,应该算是完美隐形,全部生活都是母亲在操劳。在与父亲思想冲突的时候,他就会躲得远远的,避免关系继续恶化,当然他也深知这种举动也同样伤害别人。
周国平成家,父亲去北京有游玩香山的寄托,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尴尬,他就把自己的侄女也叫了去。妻子怀孕后,作者和父亲取得了联系,一起讨论生男生女的问题。本来是件开心的事情,周国平为父亲寄了信,应该会给他更多慰藉,可是父亲突然就这么一声不吭的离世了。父亲很乐观,直到死前他还是希望借助医疗,一点点身体就会好起来。这就意味着,父亲并没有见到自己的孙女,这大概也是周国平本人的遗憾吧。
两年后,妞妞也离开了人世,和当年失去父亲的情形一样,给予周国平沉重的打击。周国平说,人一定要历尽苦难就可以体悟到人生的悲凉,但他似乎又觉得痛苦是有量级的,每个人对于痛苦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
后面周国平说侯家路要拆了,后面改成演艺中心,但到小学毕业为止,他所有的童年记忆都是发生在侯家路的。作者还一直记得回家的路,在侯家路绕来绕去,不仅每次都会碰到不同的事物,这些记忆经过重新思考,也焕发出来别样的生机。周国平讲,自己到了一定年龄,才真正理解父母也曾经年轻过。
后来周国平赶回上海,参加母亲的八十大寿,这段日子他重新想过过去发生的事情。这一年也是周国平第一次去上坟,在坟头跟父亲好好的见面。他所有的童年,父母都并不是老,只是忙碌,似乎永远是不会衰老和死亡的样子。他又去了侯家路,现在是一片工地,所有的事情方兴未艾。作者识破了记忆的秘密,其实世界上所有的路并不都是一直如此,也曾有过 侯家路的前身。
很在当时改变自己心境的事情都已经再也想不起来了,周国平还记得上北大时社会上巨大的变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包括一切的爱莫能助。后来到广西的一个小县工作,周国平也难以预料到后面发生的事情。他只是在说,那些一天几页纸的日记影响了他的一生。从高一开始,周国平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甚至是装订一些小册子随身携带。记录了那些过去的收获,于此作者的心也有了厚度。只不过这些日记在最关键的几年,被周国平亲手处理掉了。
那时候都在宣传为集体做贡献,周国平也不例外。周国平身体瘦弱、性格内向,在当时的环境下读书吃尽了苦头。但作者还是觉得他和他身边欺负人的那些男生不同,他就是将这些不甘转化为动力,激励自己好好的把书念下去。后来老师也发现了这些微妙的变化予以表扬,渐渐周国平和同学的关系也就缓和了。
在很小的时候,周国平就意识到人生的短暂和珍贵,不会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一个人不对自己的一生负责,何谈对他人、民族和国家负责,这是他早年就已经形成的观念。这些混杂着虚荣心和功利性,彻底改变了周国平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