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高中时代潘金莲
![](https://img9.doubanio.com/icon/u1323113-5.jpg)
![](https://img9.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1881744.jpg)
初三暑假,去了韶关,游了南华寺,归来上高一,第一篇作文,写游记,于是大笔一挥,写了游南华寺,那篇作文被当成范文,老师在课堂上给念诵了,于是高一那一年,我的大部分作文,都能得高分。
高一暑假,电视上热播《水浒传》,归上上高二,换了一位语文老师,我也没有很在意,第一篇作文,写人物,于是大笔一挥,写了潘金莲,那篇作文被当成了反而范例,老师在课堂上一通痛批,于是高二那一年,我的大部分作文,分数都不怎么理想。
我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老师是谁了,我甚至也不记得当年的这位老师给了我什么样的人生影响,但是我记得他痛批我的内容,虽然说,老师当时的痛批并没有点名,所以班上的同学其实并不知道那篇潘金莲是我写的,但是我到现在依旧记得,老师当年说,潘金莲早就被盖棺定论了,一切试图给她翻案的文章,都是思想不健康的——并且我到现在依旧还记得,当年老师说同学里有人写文章给潘金莲翻案的时候,那满堂同学的疯狂起哄,我的理解他们似乎更多就只是为了起哄,并没有什么恶意。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1881749.jpg)
现在再回忆起来,我其实已经完全不记得当时我是如何去写潘金莲的,毕竟我当时所知道的潘金莲的材料,就来自剧集《水浒传》,并且我当时已经看过杨思敏版本的《金瓶梅》,但是我没有接触过《金瓶梅》文本,所以当时的所谓翻案,说到底可能更多只能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写,不太可能写得太深入。但是我能记得老师说的盖棺定论,以及不容置疑无可辩驳如同数学公式一样不可推翻的那种坚不可摧的肯定——我不知道他哪里来的信心和信念可以说出那么斩钉截铁的话来。
老师许是为了我好,他许是怕我思想走偏,许是想阻止我哗众取宠,许是想要将我拉回正途,所以爱之深,责之切。但是不管他是怎么想的,至少他除了在批我文章之外,也没再告诉我别的什么,所以他是不是真的有爱方有责,我其实无从知晓。但是那个时候,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伤害,是的,我被狠狠地伤害了一次,以至于后面再写任何作文,我也大多都是敷衍了事,我的一个根本的观念是——不必再给任何真心了,因为他不会理解我,我亦不需要他会理解我,所以那一年的作文,如果是那种统考的糊了名字的试卷,我的作文反而能得高分,而一般的课堂作文,我的分数很是一般——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其实就感觉,文字的优劣,除了文字真正的优劣之外,评判的标准很多时候会带着评判者自身先入为主的喜好,无法做到完全的客观。
![](https://img2.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1881751.jpg)
现在再往前倒,当年至今,二十余载了,为什么我到现在仍旧无法对这件事情释怀呢。这些年来,看过给潘金莲翻案的文章倒是不少,有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当年那么强悍的老师后来都没有再跳出来去捍卫他心理的那个评判标准了呢,如果真的如他所说的,早就已经被盖棺定论的话,为什么这许多年,仍旧有许多人在为之争论不休呢。
且不论潘金莲是不是已经被盖棺定论了,也且不论我当年的种种论述是多么的浅薄与狂妄,我有时候在想,为人师者,是不是不要那么一竿子打死,是不是让自己的学生有更多的开放式的思考,或者给自己的学生留一丝别的可能,会不会更好呢。那时候我其实没有觉得委屈,他的批判我一点也没听进去,我对他的所有说法开始变得不接受,不反驳,不妥协……甚至不听不闻不问——为师者,为徒者,也许都有问题。
从一篇作文,到对一个人的认知与教学的全盘否定,这个代价,确实有些大了。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1881758.jpg)
最近,一直在听《叶思芬说金瓶梅》的讲座录音,同时也开始去找了这套三册的书回来读,同时也开始找了各种版本的《金瓶梅词话》来阅读,当我看到叶思芬教授在她的书上这样写:“我一直想要替潘金莲翻案,我觉得她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女青年,在她可能的环境内,她努力了;而且她只能用她所熟悉的方式,用她所擅长的手段去左右逢源。”
我觉得对这二十年前的这段公案释怀了。是的,如果当年我遇到的老师,如同叶思芬教授这样的老师,是不是,我的体感会完全不一样呢。我不知道当年我的老师,对于《金瓶梅》或者《水浒传》的研究是不是比叶思芬教授更深,他接触过的所谓盖棺定论的所有的棺材板,是不是真的就那样坚不可移水火不侵,但是如同他那般,能有这般摧枯拉朽的铁论,若非有绝对夯实的逻辑去支撑他的理念,那么只能说,那是愚昧得可爱。
回忆一下《水浒传》里的潘金莲,再看一看《叶思芬说金瓶梅》里的潘金莲,再看一看《金瓶梅》文本里的那个潘金莲,那都是同一个潘金莲吗,如果连这几个潘金莲都无法完全统一的话,又试问,如何去对潘金莲去盖棺定论呢。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11881770.jpg)
时到今日,我其实已经没有勇气说,敢去给潘金莲翻案了,因为我已经没有当初的那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了,但是我反而觉得当年敢于那般书写的勇气更可贵些,只有在那样的年龄里,我们才有勇气不顾一切地直白地表达,这种勇气,比任何的素养与能力都要更难能可贵些。
几十年过去了,我至今还在书写,纵然我已经没有当年那样的勇敢了。亲爱的老师呢,你还好吗。
潘金莲,其实不需要谁来替她正名或者翻案,她就是她,永远这般鲜活地活在各种文本上,以及各种影视剧集里,不是吗。
以上。2025-01-31 23:23:35;乙巳正月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