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本来只想写一个短评,但写着写着发现千头万绪,很难一言以蔽之。 本书是难得一见的日本女性艺文史。尽管贯穿明治至昭和的大历史背景,作者的笔触却非常素净,与其说像正视着描绘群像,不如说更像是一种隔着屏风的侧耳倾听。倾听她们的呼吸、足音,以及那些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的不均匀而投下的缭乱与朦胧光影,仿佛能借此触及心神。从早期独立而贫穷的女作家一叶,到强烈而投入的俊子、红吉,以及最后始终淹没在丈夫身影下“侥幸”被发现的百合子,才华横溢的女流们在我心中最终留下的却是各式各样的惆怅。 到底少了些什么呢?女性作为创作者的命运,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容易失去某种强悍的轴心?仅仅是性别角色的差异、时代背景的困境吗?尤其令人深思的是昭和初期,在全民叙事的狂热下,同样发生了“天才的头脑毁于自相矛盾”的日本女性版,其中还穿插着中国女地下党员关露的身影,对于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会拨动起难以释怀的沉痛。然而,面对战争期间夹缝中求生、屡次入狱的左翼女作家,俊子却写下了一句刺眼的话:“没有比充斥着那种奇怪正义感的女孩更愚劣的人了……被麻烦的人知道了秘密。”仅仅因为对方似乎干涉到了她的私生活。 默音梳理的这些事件群,乍看很易读,但如果结合当下,却需要耐心来仔细揣摩。在阅读过程中,我明显会困惑于这些人物真实的情绪、嫉恨以及同性爱,与历史素材之间忽而相合忽而又毫不相干的游离感。这是写作立场的问题,还是真相往往确实如此?时代对女性写作的影响,究竟是不是某种虚无的东西?在这些女性的经历之上,难道仅仅是一个宏大叙事的瓶盖,即便看似前卫的创刊、办媒体,可揭开来的,裸露的,还是只有那些瓶子里的私密呓语更加真实。就像武田百合子的秘密写作被人发现那样,难道只有躲在屏风后面自言自语,才符合不问世事的天才美学? 我喜欢书里提及谷崎润一郎时用到的“沉潜不动”一词。或者不如说是羡慕。有些作家依然可以在时代风暴中我行我素地沉醉于那些近乎“猥琐”的细腻美学,掰开揉碎、精心钻研,他不用回避保守,也许正因为其本身就是男性。而女作家仿佛为了证明自身进步,难以不被环境所影响,可这种进步却并没有让她们的作品普遍呈现出与历史相符合的重量感(?),甚至通过这本书的记录,我看到的反而是一种格外的脆弱与惶惑。她们的坚持和强韧固然令人钦佩,可是,这种强韧还是太被动了。是芦苇面对风暴的强韧,而不是御风而行的凛冽。这支笔,看起来很重,可是又仿佛轻轻一挥,即可被吹落。 是因为,男性本就是风暴的始作俑者吗?又或者,由于女性更接近人的本质,这种弱德之美,就是文学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