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复杂的感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的过程中,一度感觉文中的“我”是嘴替,在每一次震惊的情节之后都会得到“我”对斯特里克兰的不理解与责骂,也算是缓和了我的愤怒与震惊。 文章中“我”毫无疑问是个非常细致入微的观察者,作为作家的角色而言,“我”很喜欢观察周围的人和环境,并着墨于描写自己对于人物的动机分析以及对于事件的看法和推断。这种细腻的心理活动,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很值得一看。然而,“我”作为旁观者,并没有透露斯特里克兰真正的所思所想,更多地是引发了一种思考。(也或许是我没参透) 就像书里写的那样“我曾经设想,看过他的画,我应该能找出头绪,去了解他奇异的性格,可我错了。它们只不过平添了我的惊讶。我比以往更迷茫了。”这也正是我看完后的感受,因为查尔斯做这些事,并不需要理由,他就像是一个纯粹的艺术疯子,真的做到了不在意任何人的感受和想法。这在世俗的我看来是十分不能理解的,斯特里克兰是如此地不在意,他的这种不在乎他人的冷漠与决绝,这种只醉心于画画,不画画就会淹死的强烈感受,很让人惊讶与震惊。最后濒死创作完画作就让阿塔烧毁的行为,使其形象更加地纯粹。前面的情节中他完全突破了道德的底线,这一点借用书中的话“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这是不能否认的,我并不想掩藏对于其行为的厌恶与不赞同。但又不得不承认,最后斯特里克兰决定烧毁自己的画作,这种对于画画的不懈追求,体验过就可以了的极致纯粹,真的无法不被打动。 而德克这位老好人画家,亦有其纯粹之处,在很多他的情节下,我总是发出感叹与震惊的声音,很多时候甚至有种无奈感,因为他也是如此纯粹,面对朋友(算是吧)斯特里克兰与妻子布兰奇的背叛,他看着斯特里克兰给布兰奇画的画像,却没办法真的动手摧毁它,因为他感知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形容那幅画“真是一幅伟大、绝妙的画作”,甚至邀请斯特里克兰这个加害者与他一起去荷兰。正如“我”在文中对德克的评价“对于美,他有着诚实、真挚的理解,就像他的灵魂的诚实、真挚一样”。 而且文中对于布兰奇与德克关系的细致描写也很有意思,她不是一下子就出走的,她并不爱他,只是带着温柔的微笑扮演着一位对丈夫充满仰望的合格的妻子。直到德克不顾她的反对,一定要接斯特里克兰来家里疗养,甚至以过去自己帮过她而道德绑架她,“你自己不是也曾陷入绝境,正好有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你知道,这多么重要。如果你有机会,就不愿意帮别人一把吗?”这一刻,布兰奇浑身战栗,表现得极其反常。我想这一刻,她应该是感到十分的羞耻和绝望的,她意识到了自己和丈夫的关系不过是因为他“拯救”了落难的自己,而自己因此也承担起偿还的义务。然而这种“不堪”的过去令人羞愧所以脸上泛起红晕,又因为被提起的偿还不尽的义务而感到绝望与束缚于是脸色惨白,就好像德克用一根针扎在了她的伤口上,提醒着她别忘记报恩。调整好情绪后,她的理智回归,意识到是该偿还,于是同意了德克的要求,但在之后拒绝了德克的拥抱(这种对于身体接触的反应也可以窥见布兰奇当下对于德克的反感),镇定的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所以斯特里克兰会暗示,布兰奇的背叛其实是一种对德克的报复。 书里面对于人性复杂的描写,对于行为动机的剖析,对于心理活动具体阐述,真的很吸引人,就好像有人在你身边给你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只不过这个故事里充满着人性的幽微,不像是甜甜的桃子味饮料,更像是混了无数口味的奇怪饮品,越品越奇怪,但在这奇怪之中又品出一点好喝来。 这本书争议极大,在观看过程中,我也对里面部分描写女性的内容感到不适。很多部分对于女性的描写都非常不妥,看的时候总是一脸疑问。很好奇为什么对于人性观察如此细致的作者,一遇到女性描写,就仿佛换了一个人一般,许多部分都充满了刻板印象。 其实,看完这本书,还是不太能想清楚作者对于月亮与六便士这个理想与现实命题的真正看法,感觉书里的褒贬都表达的很克制。(比如“我依然闭口不言,我有什么资格和一位爵士争辩呢?”)但这本书至少让我产生了想要探究自己内心的欲望,也有了一些在收集六便士时想要抬头仰望星空的冲动。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许并不会像天才斯特里克兰那样面临理想与现实的二级对立选择,但普通人也需要平衡理想与现实,我想,对我而言,可能现下的最优解是在低头忙着生存时,偶尔也抬头望望月亮。 这是我写的第二个长评,想要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其实我也是这段时间才开始有勇气记录自己的读后感,之前总会觉得自己太过浅薄了,很多作品根本不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所以很害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会显出自己的愚蠢与无趣。但之前看过一个很温暖的评论,你可以不是正确答案,你所感受到的就是真实。所以,我尽量不去担心自己没有摸清作者的意图,只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因为如此,我好像感受到了一种自我认可,不再依照标准答案去评价自己,而是更忠于自己的内心,更勇敢地去表达自己,我觉得这很棒,写下来鼓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