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亲历过,才懂得

我是一名医务人员,在2010年之前,我就只是一个在医院里和病患打交道的白衣天使。因为热爱文学,所以也在工作间隙记录一些素材,写得多了,自己编了一本集子,起了个名字《白色世界》。
那一年,我还能符合加入作协年轻作家的出版计划,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没有拿到免费出版,所以它还是在我的世界里搁浅。
当我读到这本《唯有医生看透的人性·完结篇》,看到了主编在书的扉页的金字签名,顿时在想,如果我知道有这个全民计划,我一定也会把我积累的故事讲出来。我一定会讲出2010年之前的看到的悲欢离合,也一定会讲出2010年当我的妈妈突发重病时我自己的故事……
不记得何时听过一句话,当你感到绝望和迷茫的时候,应该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医院,一个是监狱。
可能人生很多感受需要通过比较才能够明晰吧。比如,只有经历了在医院重症医学科后,会知道有时候钱再多也无济于事。我们曾经收了一个在球场突发心跳骤停的中年老总,当时现场做了心肺复苏后,120快速转运直接进了ICU,其实差不多是没有希望了,但由于家人强烈要求,呼吸机机械通气的作用下,患者呼吸心跳尚存,他的爱人就说如果将爱人救活了,不管医药费多少,会给医院一千万。然而,最终患者不治离世,留下无尽遗憾。
在医院,会强烈感受到什么是“噩运只找苦命人,细绳专挑细处断。”《唯有医生看透的人性》中,很多的故事基本都熟悉,也因此,看到这些心情特别沉重。好在整本书基本是一种客观冷静地叙述方式,既然是讲述,基本能从朴实的文字里看到当时的场景,不带有任何主观的评价。但是我相信,也就是这种冷静客观的叙述,更真实地呈现,尽管不是那种用力地雕刻,但不同的人生面对疾病和无常呈现出来的雕刻感,也正是生命中的残酷的那一部分。
但是哀叹也好,感伤也好。讲述和传递,文字和纸,跃然传递的情绪始终是少了现场感,也就少了一些张力。纵然医生,面对的人事多了,也经常说服自己尽量冷静客观少共情。记得刚工作的时候,一个阿姨突然心跳骤停,当时我们几个人轮流做胸外心脏按压,接气囊呼吸机,那种是用手捏气的,我们称为捏皮球。当时,如果不去捏不去按,患者肯定就die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坚持了那么久,直到患者的爱人看不下去了,哭着对我们说,放弃吧,我们放弃吧。那一刻,我们几个和患者家属一起流泪……时至今日,我还记得那个场景。
更不要提当我半夜抢救了一个年轻的溺水青年,抢救失败,让家属去缴费,看到缴费单上赫然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再去看那张浮肿的脸,竟然是熟悉的朋友……
但是2010年之后,当我经历了妈妈的一场重病之后,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才对这种面对疾病和无常的悲伤无力乃至绝望感又了更深的体验。
只有经历过至暗的时候,才会明白“除了生死,其余都是小事“的真正含义,才能懂得“”只要活着,就有好事发生“藏着的力量。有时候,我们所追求的锦上添花,是多少人的海市蜃楼,永远抵达不了的梦;多少人在生死线上拼搏,用力了身体全部的力量;而有些人动辄说自己快要崩溃,面对工作上稍微一点强度就说牛马生不如死。
总之,有些痛,亲历过才会懂得,有的幸福比较过才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