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学塑造的世界

这是一本有特点的哲学通论。
第一个特点是组织方式。一般来说,哲学通论要么按哲学史的时间线索,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要么按主题线索,如《大问题》,而这本书融合了两种线索,前六章大致按时间,写哲学各个阶段为人类知识和社会带来的贡献,七到十四章则按主题展开,写各个重要主题在20世纪以来的前沿进展。
第二个特点是流派偏向。在当前所谓的两大哲学流派中,作者明显倾向于分析哲学,基本无视了欧陆哲学。尽管用了至少七章的篇幅写20世纪后的发展,作者对萨特、海德格尔、德里达这帮人只字未提。
或许不该用哲学通论来定位这本书。这本书的书名本身是更贴切的主题简介:哲学塑造的世界。只是某些流派在作者心中或许称不上哲学。
作者尽力用分析的视角探讨了语言、认知、正义,甚至法律、道德,是本书的主要亮点。其中第十一章“自由、正义与良好社会”尤为精彩,相继介绍并分析了哈耶克、罗尔斯、杰拉尔德·高斯、马克思的理论,仔细审视每个理论的主要假设和关键逻辑,对它们的批判一针见血。这章深刻体现了分析的力量——对概念和逻辑追本溯源,找到理解一个理论的关键所在。在这章中,作者评论道:“体系性的哲学家著作中总是包含着冲突。一些冲突反映了想法的变化,而另一些反映了从未解决的张力。”他用俯瞰的视角带着读者深刻体会了什么是理论中的“张力”。
本书对理性选择、语言、认知、法律的讨论,我认为有滥用分析、忽视人类经验之嫌。
理性选择方面,拉姆齐的效用理论确实精巧,然而世界上连理性经济人都不存在,哪会有他描写的这种熟练运用概率论的“理性数学人”。
语言方面,对每个词语进行详尽的逻辑分析和定义,是后期维特根斯坦主要批驳的对象,当然本书作者像无视海德格尔一样也无视了后期维(同时很推崇前期维)。
认知方面,他对心灵、认知的分析进路也沉浸于词汇和定义,无视了意识问题这个房间里的大象。在法律部分,作者开始介绍他利用分析技巧构造的法律理论,使我确信他是分析界最懂法律的,法律界最懂分析的跨界大神,一番忽悠把所有人看懵了。
如果非要在两个流派中择一而从,我还是倾向于分析,至少不像另一方一样神神叨叨,几乎一无是处。但分析是有限度的,这个世界本没有什么规则,分析仅仅是一种模拟,永远无法达到数学的精确。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德性、幸福与在死亡面前的意义”,作者破天荒放下了分析视角,回到亚里士多德时代寻求力量,最后用简短的篇幅给出了一些道德建议。面临这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时,再热衷于分析的人也会无能为力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优点是主题丰富,内容前沿,见解独到,专业性强;缺点是完全偏向于分析流派,部分章节信息密度过大、晦涩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