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舵(粮食作为历史之舵)”的启发与疑问

经过两天的持续阅读,已经大致读完了该作。应该说《粮舵》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益且富于启发性的视角,即从粮食的生产尤其是其稳定性方面,来看待历史与文明演进的不同方式、不同路径,但总体论证似过于单薄,也偏于一元化视角,举证与对比的案例不够丰富,同时也给我留下一大串的疑问。因为我总体还是倾向于多元视角、复杂作用这样的理解与看待历史的方式。 举例来说吧,比如作者说英格兰由于气候适宜,粮食生产稳定,物价稳定,所以实行货币地租,但法国因为气候稍差,粮食生产不太稳定,所以实行分成地租。然而在我们中国,至少明代张居正改革也推行了货币化赋税,而这种变化又说明了什么呢? 作者也说法国有些地方粮食生产也非常稳定,但出现地租形式的差异,我们还要多注意到英、法双方地缘环境的不同,法国人要更多与周边国家发生战争,从而引来大的动荡,使得地主感到某种不安全、不安定。此外,即使粮食生产稳定,但英国也有不少战争,再加一些经济上的起落,其实物价也未必那么稳定。 当然,在我看来,法国的大陆环境,其实是助推其成为绝对主义国家的重要推力,而这种“旧制度”又产生后续一系列影响。 再有我们中国的情形 ,春秋战国争雄的一大推力也许是粮食生产的不稳定,但其他方面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技术进步,尤其是统治者的野心——当然,或许还有统治者的某种不进则退的心理。 中国单个地区也许粮食生产不稳定,但由于大型国家的调节能力,对于粮食稳定人们并非没有预期,再加上粮食也是流通物和储存物,它的不确定性并没有那么高。当然,不同时代也有一定差异,比如北宋时期天灾少,气候更温暖,这时候粮食生产安全性更高,偏偏商业上也较为繁荣(国家工商税也较重),这两者之间或许有密切关联,但其他方面的因素恐怕也不能忽视。 中国也很早出现了生态农业、复合农业,所以美国农业专家才有了《四千年农夫》这类的书。当然,这不是我就赞同或者认同这些,但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论证似乎不能缺少,像中世纪时中国农业与欧洲农业之类的对比研究,似乎不应该缺少。 再如作者说,英格兰地区由于粮食生产的丰富和稳定,所以成为一个低烈度冲突的社会,本身不那么善战,因此常常被外来势力入侵或统治。但这个本身跟他们的海岛环境息息相关,假使他们位于亚欧大陆的边缘 ,那么必然要面临更多的争斗及风险。即使本身是海岛,也免不了海岛内部的入侵与被入侵,比如说苏格兰与英格兰经常起冲突,为此罗马人还修建了“哈德良长城”,以及英格兰后来统治了爱尔兰(当然还有百年战争这样的长期冲突,对于塑造英国的制度有重要作用)。 作者又说,英国粮食生产稳定,进而商业繁荣,进而早早实现了工业革命,政府运行也非常良好。法国则不同,旧制度下的政府深陷财政泥潭。但我们必须注意,就是法国的大陆环境,导致其敌人太多,自身军费开支过大,而又不能专注做海军,以至于在七年战争中败给英国,这种失败本身也有很多不利的经济后果。 此外,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十八世纪中期,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或刚开始的时候,英国已经不能粮食自给(很多土地不再种植粮食),而法国虽然是小农经济,但粮食一直是出口的(但是人口在十九世纪却增长缓慢)。而且,就粮食生产而言,小农经济的效率比大地产农业要高。英国粮食都不能自给了,但他们也不畏惧,因为他们也能基本保证粮食的进口或输入。 作者又指出,由于粮食生产稳定,物价稳定,所以人们更容易偏向少生优育,这倒有些契合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情况,所以当时工人素养较高,工资也高,带来了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就是长期战争的环境,对于人口肯定有强烈的需求,所以法国在大革命之前就很多,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反而增长越发缓慢(长期和平或许是一大主因),而德意志或者说德国却不同,他们人口增长很快,而且在各种方面不仅超越了法国,也超越了英国。德国的后发追赶型国家的典型案例,也是相当成功的案例,同样值得重点关注。 本书也留意到了荷兰的历史,荷兰由于体量较小,地缘环境较差,所以发展遭遇重大挫折。但是英国光荣革命之后,荷兰的外部环境事实上是有改善的,但也早早地抛弃了制造业而拥抱金融 以至于国力大幅衰退,两百年后英国步其后尘,三百年后美国又如是。这些究竟又该如何解释呢? 最后,总结来说,本书可谓是相当有启发性的,虽然论证有些单薄,却又能激发人的思考,还是相当值得一读的。中国人有这样的读史的、对比研究的视野,也是可喜的,值得鼓励的。当然,我这里也未必全然领会了作者的论证,所以误会、误解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不能不在这里做个说明。 对于“资本主义”的解释及其起源,我个人也有很多深入的思考,详见我的文章《当我们在说“资本主义”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说什么》,全文三万字。过两年我也想写成一部书 ,来回答这个近现代历史乃至当今最重要却又缺乏有力回答的重大问题,以增进大家的思考与讨论。 (手机上草成此篇,未多加深思与打磨,还请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