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泛滥而温柔的生命们,作为她们应有的样子活着

读完之后放下书,一切具象的文字都不复存在,只是摸着封面感受纸张的纹理,小小的画——绿色的树,黑白的贝拉,深蓝的星空,触摸到贝拉时像触摸到隐墙一般感受到心跳在耳朵里的轰鸣。 正如她所说,“如果能离开这里,我将会满怀爱意和渴望,抚摸我能够找到的所有书,但不会再阅读它们。” 大多数文字会带来新的看见、听见、嗅见,但隐墙会让额外让人感受到一种触碰。 她是第四种感受—— 钢铁金属被丛丛藤蔓覆盖,群体的庸常面貌被她肩上的淤青覆盖,虚妄的意义追问在她凝视星空时失去必要性,脑内的活动转移到指尖——当我们再次说起求知若渴这个词语,渴的不再是关于生命的确切解释与定义,而是一种满怀爱意和温柔的抚摸。 她的文字会把隐墙里的世界塑成一种植物,在读者身体里灼热又安宁地扎根。

动人的地方她已经在书中写出: “因为那道墙壁,我被迫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但真正能够打动我的事物还是和以前一样:出生、死亡、季节变迁、成长与衰败。” 书中的生命是一场平静而均匀的大雪,女人和动物们凭借本能,熟稔庸常又奇迹般地活着。为着那些死亡分娩死亡,满怀绝望而庞大的希望。 笔触构建出的意象紧凑,所以眼耳鼻心应接不暇。读者可以和女人一起走进墙里,可以看见满眼的绿,听见暴雨来临前浓稠的寂静,闻到老猫身上苦涩的味道,触碰到湿漉漉的小鹿心脏,也就知道了人为何赤脚跑到破晓的天空下、高烧的生命为何大笑。 因为那些泛滥而温柔的生命们作为她们应有的样子活着。 所以如果非要说一个主题和这本书的意义,可能是这样的:女人们对生活频繁发问而获得不了答案,于是作者用这本书来告诉我们——答案就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就在此时此刻。 “一座被雪覆盖的森林将仅仅意味着一座被雪覆盖的森林。” “我不再与大地脱离,而是辛劳而又负重,就像一个人类应有的样子。”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