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云知道的故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昆仑约定》书评
“这里的故事,只有云知道。”
这是本书最后一句,看到此处,合上书的那一刻,我还终于可以把自己拉回现实世界,但好像没完全拉回来。这十多天来,所有的能利用的时间都徘徊在这本书中,徘徊在酷寒、缺氧的高原。
高原艰苦的条件
海拔五千米以上的高原缺氧、酷寒、缺少食材、医疗范围有限、道路长期封闭。
常年缺氧的环境,让人不敢有剧烈活动,否则等待你的,轻则昏厥,重则一命呜呼。凶残的环境,将豆蔻年华的男女驯服成步履蹒跚行动缓慢,如同老媪老翁。
周天寒彻如忠犬般终日跟在每个人的脚后跟。虽在无人区,完全不缺乏旷野,但搭建的房子要尽量缩减空间,才可尽可能多的维持炉火中的热量。
日常供应主要是干燥的脱水菜,除了干瘪失水的枯菜叶,就是一把抓起,然后哗啦啦响地从指缝漏下去的洋葱屑。
高原从未有输血先例,为救命,需找匹配的血型战士献血,但每人的献血量远低于平原。原本订下郭换金献血 100 毫升,但增加到 200 毫升时,献血者要在病房输液修养。输血对于献血者伤害不大,但对被输血者,确是个挑战。要提前在实验室验证是否可行,方可给病人输血,否则不是救人,是在杀人。
寒冷的高原要到五月,被大雪封住的道路,方可慢慢开通,至于何时全线恢复通车,要视当年的天气而定。家书抵万金,高原上的家书应该是最重的。冬天的信要等到来年通车后,方可送到战士手中,以至于军邮的到来,带来了战区的繁忙和殷切期盼。政治部要加派人手分拣信件,每当分拣出一波,就送出去一波,信件的达到,给战士们带来家中消息,知道家人安危健康与否。
男多女少的战区
男多女少的战区,医疗人员基本是男生,上级考虑到女医生的缺乏,订了郭换金为女医生培养人。临近一线的战区,郭换金在学习医疗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军事训练,用于战场上抢救伤员。
没有完善的医学知识课程,只能随时跟着楚直学习。学习的同时她还找机会借到了其他书,需要读的书很多,便找理由向领导申请了一件使用率不高的病房做为读书、学习之地。战区晚上只供应 2 小时电,只能点蜡烛秉烛夜读。条件虽艰苦,心却很定,感受的是读书的快乐。现在的我们不缺电、不缺环境、不缺书、只缺少了一颗安静读书的心。
严格的军营
即使在如此艰苦的战区环境,野营拉练还是缺少不了,但他们的拉练比平原更苦。“拉的出去、住的下来、吃得上饭、走得了路、打得了胜仗”,同样的口号,在高原更苦。
“住的下来”:住的是冰雪中、旷野中、荒漠中、危厄中。夜间达零下四十度,蚀骨冰寒。
“吃的上饭”:发给大家的是一根楦着原料的干粮袋。连抗美援朝时引为标志性食品的炒面,都不在配给名单中。取而代之的是生面粉和囫囵大米粒。
“走得了路”:是走在海拔五千米之上,行军过程中只能穿解放鞋行军,休息时要迅速换上毛皮鞋,以免脚中酷寒中冻伤。
不能有恋爱的战区
战区,特别是士兵不允许谈恋爱,但叶雨露糊里糊涂的怀孕了。这对于战士、领导都是棘手问题,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处理办法,为了让叶雨露吐出男方是谁,下山时间一再拖延。多数想到的是找出另一位,可是谁有想过有一个小生命在肚子中逐日长大、未来不知命运如何的叶雨露是怎么独自熬过那段日子的,身心在接受什么的煎熬。
终于熬到下山做手术,原以为很快可以结束这场痛苦,基本可以回到以前的生活。但医生告知月份太大,不建议手术,需生下来。 不知月份太大意味着什么的叶雨露还是坚持做手术。手术的结果是失去子宫,再也无法生育,等待门可闩归来娶她的希望也随之化为泡沫消失了。
一线面对的伤亡
上一线就意味可能有牺牲。
景自连在救战友时,被敌人射中肚子,内脏如失去围墙般涌向围墙外,战友只能用碗扣住抵挡它们外泄。当尸体送回卫生部装殓时,寒冷的天气,将碗和身体牢牢的冻在一块,只能让碗随着他一同下葬。
一线战士大面积、无来由的倒下,龙部长和楚直被派往一线医治伤员,并找出病源。连月来,都毫无进展。偶然的机会,楚直发现了狮子石,但高原找不到动物可以做实验体。为了尽快减少战士伤亡量,楚直决定用自己做小白鼠。病因找出来了,但他却病倒了,放射性病,只能等待死亡的来临,再也见不到他心爱的姑娘。
这些只有云理解,只有云知道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