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具有世界末日的特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看似散去,但折磨士兵的幻灭感仍然存在。这次 作者恩格伦把近44万字的篇幅聚焦于1942年11月。命运的洪流把分散于中国上海、奥斯维辛、北非沙漠、白俄罗斯等世界各地的39位主人公推入重大历史事件的转折点,他们的生活充斥着隆隆炮火以及与生命时刻共存的饥饿与绝望。
发动一次进攻后一个营的仅剩下40分之一的幸存者,做出复杂军事行动指示的人,身处远方,在地图上用不同色彩区分移动精度,全然不顾战地的实际情况。
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持久对抗消磨了日军依赖的千针带提供的抚慰能力,相差近20倍的给养水平终于让若林东一在日记中逐渐看清日本帝国主义与现实的鸿沟。
开篇栖居于上海法租界的犹太少女乌尔苏拉的见闻,以及贯穿全书的张仲鲁在河南省的视察还原了作者聚焦于中国的史料成果。虹口区在五年后还残留着不少废墟,法租界却可以花上几个铜板痛快洗个热水澡。大饥荒时河南一对夫妻生离死别的节点在推让相对完好的裤子。罪恶与梦想,从未如此直观和残酷。
这些亲历者留下所见所闻,因此读者们仿佛身处其中感受饥肠辘辘,战友们变得冰冷僵硬的躯体,曳光弹如何尖锐划破夜空撕裂生存与毁灭的界限……闻着掩鼻也无法驱散的血腥味,目睹战争灼烧焦土,吞噬生命。
也切身体会到入梦时回到安静平和的故乡,醒来的一瞬,如同从天堂直坠地狱。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黑色曼陀铃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