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教育》节选摘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段值得背诵: “在爱情中,受罪的往往是女人。”是的,女人几乎总是输家;女人不会主动结束一段关系。她们宁愿承受最糟糕的对待也不想被抛弃,宁愿受苦也不愿失去折磨自己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降生得恰到好处,把女性过剩的激情吸引并固定到自己身上。难道说,孩子把女性从男性手里解放了出来?事实是,女性刚卸下一副枷锁,又换上了另一副。根据我对身边人的观察,在平民和中产阶级大家庭中,母亲简直就如温水煮青蛙般被活活吞噬。她刚能下地,就又怀上了孩子。在接连生育的岁月里,她不能指望有任何休息的时间。各种疾病在孩子间相互传染,腮腺炎、百目咳一发作便是好几个月,孩子整宿整宿咳嗽让她在夜里也不得安生……谁会不记得那些发烧的夜晚?当我们仰望天花板,凝视夜灯的光晕时,总会有只手撩起我们的头发,落在发烫的额头上;总会有只小勺在杯子里叮当作响。发烧的我们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看、爱护和治疗。可那个照料我们的女人却无时无刻不在消耗自己的生命。在温馨和睦的大家庭里,我们目睹过多少年轻女人殉于母职啊! 我即将暴露内心的想法了吗?我刚刚写下的所有言论既是对的又是错的,因为在谈论女性时,我们必然总是一知半解。女性是不存在的,但一个个女人存在。抚养的孩子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会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的:它是一种制度,却声称具有普世价值。把孩子比作一张白纸,认为我们可以在上面随心所欲地作画——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孩子并不是一块任由我们刻上印记的软蜡。刚出生的孩子就已经非常成熟了,拥有各种倾向和偏好。至于什么相信孩子的本性、顺其自然的说法,想都别想:动物才有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的特权,它们依靠这种本能来生存和生活。人类的特权则是运用智慧和理性,克制、调和内心阴暗且相悖的倾向。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们无法选择原料,只能相对去除一些废料。 事实上,无论是女孩还是男孩,我们灌输的各种教条都不可能给他们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重要的并不是我们时不时郑重其事地告诉了他们什么,而是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在于日常点滴。他们如同家中的记录仪,把我们的举一动记录在案。他们从我们整个生活中记录下来的内容,才是对他们产生最深远影响的部分。与榜样的力量相比,我们对制度和规划寄予的期望只会收效甚微。 我们要让年轻的灵魂明白,唯一重要的事就是好好活着,不仅是活给别人看,也是活给自己看,从内心凝视我们行为的背后,洞察自己最隐秘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