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也体验生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对于京剧昆剧发展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旁征博引又有很多生动的演出图片,对于初级入门的我来讲,非常有帮助。
更值得敬佩的是老爷子对中国戏曲、中国艺术的思考也是很深入的,非常敏锐地指出,现代研究戏曲为职业的人,使用一套外来的学术规范、理论框架、概念体系,用另一种文化而非传统汉文化-或说是传统汉文化中京、昆自有的话语来“解释”京、昆。这对吗?
戏,最一般的功用是娱乐,这一层适应人数最多。然后是艺术的享受,对美的欣赏,与美的共鸣。然后,有一种像是与你的曾祖辈、高祖辈相关联的东西,不只是生理上的血脉相连,而且有文化上的血脉相连。这句打动我了。戏曲内蕴了一种比自身历史长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所接续的自诗经而后,诗、词、曲、剧一脉相承的一种基于兴发感动的文学述说和表达方式。
作者看来,中国戏的传统,在“法”不在“戏”。凡按习惯了的规矩、路数编演的,就在此范畴之内。凡“移步不换形”的,就是传统的,传统就表现在演唱中的表达、呈现和互动方式上,在唱、念、做、打的法则和对时空的处理上。对于昆曲的危机,作者也认同一种看法,最先亡者为身段,次为鼓板锣段,其次为宾白之念法,其次为歌唱之诀窍,至于工尺板眼,谱籍若具,虽终古长在可也。这一点暂时还没弄明白,为啥身段会先流失。
借助作者,我了解到京剧昆剧兴盛时,社会是啥样子,那个时段的文化是啥样子。中国戏传承的,汉文化中最基本最常态,对自身对他人对自然、精神世界的态度是:
第一,要能感知生活的快乐。有学习和思考的乐趣,有精神的追求,于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中,一种由我而生的,对事与物的情趣中,成就内心的安和自在。
第二,与人相处,遵循“仁”的准则。
第三,处事持守“义”的准则,平和持中,但在原则问题面前,关键时刻,能有操守、有担当。
中国戏中,无论平民百姓游侠儒生,无不贯穿、体现这样一种最根本的精神和理念。
现实也理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