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 太复杂
这本书在我手边放了一年。记得去年三月去杭州,随身带的就是这本书。一个人住在一尘不染的酒店里,雪白的书扔在雪白的床单上,整晚的沉默。三月的杭州很美,十里桃花盛开,空气中湿润的水汽。西湖边静静地看着苏堤和断桥,心里一直滴滴答答地下着雨;灵隐里的一线天,只有黑暗,怎么都看不到天。
2008年,三月到六月,是我生命中最黑暗的四个月。我从来不知道自己可以低沉到这样的程度——无数次地在公司最高层天台边缘走来走去,无数次地在无人处大声地哭,无数次地听见自己的心跳的飞快而自己无所适从。仿佛情绪没有了边界,一切都不能被控制。无人可以诉说,自己也不耻于将这样糟糕的状态和人分享。每次给家里打电话,听到父母的声音就忍不住哽咽。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该怎么去做。
我一直相信事情出现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去着手解决它。就好像一碗汤,它太淡了所以不好喝,你光希望它变咸是没有用的,怨念没有用,只有一勺一勺的盐加进去,它才会慢慢变咸。
我给自己买了很多的书,各种各样的书,只要书单上推荐说它能改变你的心情我就买下。爱是什么?怎样去爱?生命是什么?生命的目的是什么?心理问题是因为什么?怎么去改变?怎样去治疗?我要怎么做?
无数的疑问在交织。每本书对这些问题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少有人走的路》也是一样。它是一本心理医生写的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自律,爱,宗教和奇迹。
自律,是理性地节制你的感情和行为。很多事情发生了,你总是幻想别人去改变。人被习惯支配,改变总是很难。你是这样,别人更是如此。所以寄希望于别人改变,不如改变自己,去接受现实。
爱,是自由,长期的付出。书中大量阐述了“爱”和“恋”的区别。人在婴儿的时候,是分不清“自我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区别的,它会以为妈妈是自己的一部分,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服务。渐渐地,它会发现妈妈不能受自己控制,而其它一些东西——比如说自己的胳膊——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于是自我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区别建立,界限产生了。而爱,是在婴儿时期之后人生第二次界限的消失,那种冲动,让你感觉为对方付出的一切就好像是在为自己付出一般,你从中获得了相等或更多的快乐与满足。他和你,联为一体。这种感觉如此美妙,以至于每个人得到了就不想再失去。“不愿失去”是一种强烈的欲望,欲望会产生痛苦。本应去付出去享受的爱,渐渐变成了“执”和“依赖”。我们忘记了付出,忘记了享受,输给了自己的欲望。某位豆友总结的很好,恋,是把你抓得紧紧的;而爱,是放你自由的飞。
这个世界上无数的感情都是为了“聚合”而服务,而只有在一种最真最圆满最伟大的爱,它天然就是为了“分别”,嗯,她是母爱。母亲对你的所有的爱都是希望你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的个体,在没有她的时候,你仍然能自由地飞。
宗教。宗教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影响广泛而深远,这句话经常听到,却都只被我当成过耳云烟。唯物主义在我心里根深蒂固,我相信未知的科学远甚于神秘的宗教。但是最近几年,我渐渐觉得,自然科学的最终结论,或许真的是指向某种宗教。它是一种哲学,是你深深相信的东西,让你有信念。很多东西,唯有相信,才有可能。而不信任何宗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信念,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是某种宗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你要找到让自己相信的东西,它是你价值观的尺子,让你问心无愧。
神奇。这章是我最近才看的,是这章让我深深爱上了这本书和书的作者,它让这本书在汗牛充栋的心理学著作中有了自己的特点。书的作者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有深深的爱心,更了不起的是,他还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或许我可以把它称为让人惊艳的想象力。世界上有很多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却并不是那么的“小”,而是一直在发生,我们称它为“奇迹”。比如我们经常能够躲过千钧一发间的险情,在最危险的时候爆发出惊人的潜力,它有着进化论的原因,我们称它为“本能”,心理学上叫做“集体潜意识”。至少,你应该为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自我意识的物种——人,而感到骄傲。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童年的自己,一个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却有着无穷欲望的孩子。我们都在不断地自我治疗,如果有爱心和能力,也在不断地去帮助别人。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有足够多的爱和关心,受到良好的保护和教育。所以我在最低沉的时候仍然清醒地告诉自己,所有的不快乐都是暂时的,时间是最好的药,而每一次的痛苦,都是为了让将来的自己更加成熟、更加美好。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我以为自己的父母就是英雄,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没有疑惑而是按部就班地往前走。如今我理解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都会有自己的疑惑和痛苦,人心智的成熟是一辈子的过程。
回首过去,也不过短短的一年时间,我却觉得自己走过了一条无比漫长的路。虽然我仍然在不断地重复地犯错误,但是我愿意和内心的自己谈判,去听她的声音,去安抚她,去爱她。很多时候我还是会难过,还是会崩溃,但是我会告诉自己这都是正常的情绪宣泄,人生苦难重重,谁都是自己擦干眼泪走过来的。
在我心中,有四样东西是永存的。它们是信念、勇气、梦想和爱。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爱。
2008年,三月到六月,是我生命中最黑暗的四个月。我从来不知道自己可以低沉到这样的程度——无数次地在公司最高层天台边缘走来走去,无数次地在无人处大声地哭,无数次地听见自己的心跳的飞快而自己无所适从。仿佛情绪没有了边界,一切都不能被控制。无人可以诉说,自己也不耻于将这样糟糕的状态和人分享。每次给家里打电话,听到父母的声音就忍不住哽咽。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该怎么去做。
我一直相信事情出现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去着手解决它。就好像一碗汤,它太淡了所以不好喝,你光希望它变咸是没有用的,怨念没有用,只有一勺一勺的盐加进去,它才会慢慢变咸。
我给自己买了很多的书,各种各样的书,只要书单上推荐说它能改变你的心情我就买下。爱是什么?怎样去爱?生命是什么?生命的目的是什么?心理问题是因为什么?怎么去改变?怎样去治疗?我要怎么做?
无数的疑问在交织。每本书对这些问题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少有人走的路》也是一样。它是一本心理医生写的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自律,爱,宗教和奇迹。
自律,是理性地节制你的感情和行为。很多事情发生了,你总是幻想别人去改变。人被习惯支配,改变总是很难。你是这样,别人更是如此。所以寄希望于别人改变,不如改变自己,去接受现实。
爱,是自由,长期的付出。书中大量阐述了“爱”和“恋”的区别。人在婴儿的时候,是分不清“自我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区别的,它会以为妈妈是自己的一部分,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服务。渐渐地,它会发现妈妈不能受自己控制,而其它一些东西——比如说自己的胳膊——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于是自我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区别建立,界限产生了。而爱,是在婴儿时期之后人生第二次界限的消失,那种冲动,让你感觉为对方付出的一切就好像是在为自己付出一般,你从中获得了相等或更多的快乐与满足。他和你,联为一体。这种感觉如此美妙,以至于每个人得到了就不想再失去。“不愿失去”是一种强烈的欲望,欲望会产生痛苦。本应去付出去享受的爱,渐渐变成了“执”和“依赖”。我们忘记了付出,忘记了享受,输给了自己的欲望。某位豆友总结的很好,恋,是把你抓得紧紧的;而爱,是放你自由的飞。
这个世界上无数的感情都是为了“聚合”而服务,而只有在一种最真最圆满最伟大的爱,它天然就是为了“分别”,嗯,她是母爱。母亲对你的所有的爱都是希望你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的个体,在没有她的时候,你仍然能自由地飞。
宗教。宗教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影响广泛而深远,这句话经常听到,却都只被我当成过耳云烟。唯物主义在我心里根深蒂固,我相信未知的科学远甚于神秘的宗教。但是最近几年,我渐渐觉得,自然科学的最终结论,或许真的是指向某种宗教。它是一种哲学,是你深深相信的东西,让你有信念。很多东西,唯有相信,才有可能。而不信任何宗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信念,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是某种宗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你要找到让自己相信的东西,它是你价值观的尺子,让你问心无愧。
神奇。这章是我最近才看的,是这章让我深深爱上了这本书和书的作者,它让这本书在汗牛充栋的心理学著作中有了自己的特点。书的作者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有深深的爱心,更了不起的是,他还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或许我可以把它称为让人惊艳的想象力。世界上有很多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却并不是那么的“小”,而是一直在发生,我们称它为“奇迹”。比如我们经常能够躲过千钧一发间的险情,在最危险的时候爆发出惊人的潜力,它有着进化论的原因,我们称它为“本能”,心理学上叫做“集体潜意识”。至少,你应该为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自我意识的物种——人,而感到骄傲。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童年的自己,一个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却有着无穷欲望的孩子。我们都在不断地自我治疗,如果有爱心和能力,也在不断地去帮助别人。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有足够多的爱和关心,受到良好的保护和教育。所以我在最低沉的时候仍然清醒地告诉自己,所有的不快乐都是暂时的,时间是最好的药,而每一次的痛苦,都是为了让将来的自己更加成熟、更加美好。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我以为自己的父母就是英雄,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没有疑惑而是按部就班地往前走。如今我理解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都会有自己的疑惑和痛苦,人心智的成熟是一辈子的过程。
回首过去,也不过短短的一年时间,我却觉得自己走过了一条无比漫长的路。虽然我仍然在不断地重复地犯错误,但是我愿意和内心的自己谈判,去听她的声音,去安抚她,去爱她。很多时候我还是会难过,还是会崩溃,但是我会告诉自己这都是正常的情绪宣泄,人生苦难重重,谁都是自己擦干眼泪走过来的。
在我心中,有四样东西是永存的。它们是信念、勇气、梦想和爱。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爱。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