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有序,女子有行

阅读《日本四季》,是三月间的事。而当提笔作文,已近闹腾的五月。期间不过两月,却由漫长拖沓的冬终入春,又在春寒料峭之后渐闻初夏气息,仿佛横跨了三季,这应归于杭州愈来愈跳跃的气候,让芸芸之众生生的捉摸不透。
彼岸日本,同样四季分明,却“有它自己的语言,这个无声语言,在日本国内广为流传,人们心照不宣,沟通无碍”。饮食、穿戴、言语、娱乐•••日日琐事,皆有四季规范。“大自然给了日本美丽的四季,日本人自己又创一套,加在一起,似比别处可观”。是故日本的异国情调甚为浓厚,是故燕淳漫谈四季写成此书。
《日本四季》作者张燕淳女士籍贯大陆,生于台北,留学美国,因丈夫工作调动,由纽约迁入日本茅野,客居三年。不长亦不短的三年间,她由事事新奇热情好学的“凡事问子”变为人情练达的“欧巴桑”,由畏畏缩缩羞于“赴汤”变为打伞履屐缓步雪中的“日式女子”,变化岂止些微。不仅于此,异国他乡的生活点滴、人事片段在她记忆的纸上留下深深浅浅痕迹。如她所说,“在那纯朴小镇的太阳底下,对我而言,天天都有新事。那些帮我、教我、陪伴我的朋友,脸上没有国籍,只堆满善意。他们在我的记忆中全有声有影,我无由隐瞒生命中的美好,故不能不诚实写出和他们一起过柴米生活的趣味”。
人走,茶凉,香犹在。日本茶道有语:一期一会。“主人奉茶,客人喝茶,态度要像一生仅有这一次机会那样珍惜,需绝对诚心敬意的招待与领受。简单地说:不会再有下次了,心存感谢,尽兴尽情把握吧。”从此角度看,这本书是对过往因缘际会的一个完满交代。
书名《日本四季》,作者以春、夏、秋、冬为经,以亲身经历的每一季中的重要行事为纬,深入浅出地细说日本全年的习俗,涂抹出一幅烂漫的日本风情画。数十文章自然地归为“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下按月罗列,如“春”下有“弥生月”、“卯月”、“皋月”,“弥生月”下又有“桃花女儿节”、“上学”、“三月的眼泪”••••••一月一月,一季一季,一页一页翻着,转眼追随她踏着节点过完了一整个日本年。
•春
四季由春始。
作者由三月三日的桃花女儿节直写到五月五日的鲤鱼节,之中穿插了爱子Peter入学、母亲茶会送别、四月菁华之花见等。写尽日本春景之余,勾勒出人生百态。
右邻的生意人五味先生一贯粗鲁,常在房子周边营造建筑。作者深受噪音困扰,在某日又闻后院恼人的锄地响声,数日后却惊见一杆高过两层楼的鲤帜旗拔地而起。凝视着日光下左抱婴儿右指鲤鱼旗轻声细语的黑胡子五味先生,作者不禁心生感叹,“别人在五月五那天,看的全是阳刚,我却意外地,见识了温柔”。
此情此景无以言说,春季到此告一段落。
•夏
夏日颇多彩。
作者饱尝“日本汤”之滋味,试穿传统和服,在鬼月吃“安宁”豆腐、观看《怪谈》••••••妙趣横生。
生活气息浓厚之外,夹杂个中缘由的详实解释,如《和服》一篇中的“十二单”、“日無垢”、“浴衣”, 《夏日模样》中的“岩庭”“緣側”、“障子”,《仲夏夜之鬼》中的“お化け”、“幽灵”以及不是日本人胜似日本人的小泉八云的生平。作者文字以细腻见长,娓娓讲来,引人入胜。
夏之章里最为可爱的一篇,当仁不让是《日本姓名乐》。作者初到茅野为日本人姓名所奇,随时间推移怪名怪姓日渐积累,索性购得一笔记本专记稀奇古怪的姓名,以之为乐。 “犬养”之姓不算甚,因还有“猪饲”“鸭打”“龟割”;“刑部”“兵部”是寻常,同理有“带刀”“御厨”;姓名组合尤为出彩,姓金名子满,姓米名仓满,最周到的一位,姓大家,名保祐。此外,还有“天地真理”小姐,“吾妻忠夫”先生,“乱一世”先生。
酣畅大笑之余,作者不忘研究姓名的含义和出处。分析客观,收录丰富,在此不赘述。而夏季也在幽默气氛中落下帷幕。
•秋
怅然总是秋。
火车车窗外。收割后的田野。一棵特别的柿子树叶全落尽,却结满一树活泼愉悦的红柿。
白桦湖山区。红艳的枫叶林。人迹罕至的“叶世界”。谷底隐蔽的小湖在阳光下澄亮如镜。
古老的木曾。昏暗的工作室。老师傅研磨金漆,在朱钵底上一笔一划签名留念。身影笼罩在一圈柔和的黄晕之中。
圣诞庆祝会。幼稚园的舞台。儿子大病初愈,瘦弱的小身影缓步台前,擎着蜡烛,宛若小天使。 ••••••
一本秋的画册。一本感恩的画册。
•冬
冬之圆舞曲。
异国之冬,无疑是迷人的。
着和服的女子,打一把油纸伞,在纷飞雪花中,缓缓而行。佳人远去,雪地里长长的木屐印慢慢被新雪所覆盖,一片清凄画面。
然而当作者自己成为画中女人时,为风雪所累,狼狈不堪,叫苦连连,直待拉开家门方释重担。演绎凄美作罢,更愿开暖炉,捧热茶,临窗看那“牡丹雪”。
“雪能够‘吸’音,冬天里如果忽然觉得屋外有着不寻常的沉寂,推开窗看看,八成是下雪了。”歌舞伎中,“用慢又轻的太鼓,一声声敲出落雪和雪后大地的静寂”。
比起白色情人节的义理巧克力“送虚情回假意”,静听一场日本雪时的真心境,无疑弥足珍贵得多。
Ruth Benedict 的《菊与刀》早已声名在外,相对恬淡的《日本四季》深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但作者在“以温热的心接受友谊时”懂得冷静思考,文字并未浮于生活表面,而是“看到日本人的众多缺点偏失”,“决定定睛在他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从而收获良多,体会了日本人对四季风物的珍爱之心,确切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谦恭对文化的敬重和扎实的基层教育。作者长期游走于中美日之间,了解东西两方的眼光和立场,对日本的历史过往和中日的文化纠葛,虽有切肤之痛仍始终保持中肯的评说。
书的封面清新淡雅,一如文字。同一短发女子身着素服与和服,两两相望,自我审视之姿。隐义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燕淳美术功底深厚,书中插画一人包办。一帧帧古朴的仿木刻版画,参差穿插在书页中,写意地展现出日本风俗民情。闲文与雅画对看,相映成趣。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但见一女子,娉娉婷婷,走在原野里。
是所谓“四季有序,女子有行”。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