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几乎无一不美

有很多民国的老相片,以上海为多,看起来很温暖。民国啊,那真是个让人怀念的时代。
配文也以民国名家,如张爱玲等人的作品,或是当时报刊上的文学作品为主,水平就良莠不齐了。其它就是些说明文字,不过也有可玩处:譬如新式女装、汽车之流行,青楼女子都是先行者,然后良家妇女才仿之;上海早期的电车,洋商公然将车厢分为“头等”和“三等”,意为华人连“二等”也不配也;30年代日本人治下之电车,居然写着“庆祝南京沦陷”(这中文?!)。
有大半的篇幅,是在讲当时女子的服饰,这个我不好说。而后是男子服饰的照片,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民国的男子,穿西装要比现在的人好看得多,就像西人穿西服般,看着就相称。不像今人穿西服,好看的没几个,总显得突兀。当然,他们穿中服更是顺眼得很。所以就想,穿衣服靠气质,而气质这东西,真没有什么中西之分,一通百通的了。
书中引用林清玄的一句话,深得我心:“素来看电影,我总觉得30年代的事物什么都好看,衣饰、发型、装潢、颜色、汽车种种,几乎无一不美,既古典又高雅。有时想想真是不懂,为什么“进化”到现在的样子呢?”
是啊,为什么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