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最好的时间管理

这个老头还真的很牛,我是在这个地址读的:http://www.cnread.net/cnread1/wgwx/g/gelalin/qtdy/index.html
1. 柳比歇夫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2. 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篇地蚤标本。共一万三千只。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三百种。
3. 柳比歇夫从一九一六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在革命的岁月里,在战争的年代中,住院也罢,在出门考察途中的火车上也罢,始终坚持不懈。看来,没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况能不让他在日记中写上几行。
4. 我翻着他的日记,一会儿看看一九六0年的,一会儿看看一九七0年的,瞅一下一九四0年,看一眼一九四一年,——哪一年都是一模一样,千篇一律。天哪,实在谈不上是什么日记。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还注了些莫名其妙的数字。我看看战前的日记,也如出一辙。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一般构成日记中心内容的那些东西一概不见。
5. 比歇夫本人并没有要求人家承认这是日记,他认为他那些本本是“时间统计”。好比是账簿,他是在用他的方法统计支出的时间。
6. 我发现,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7. 从一九一六年到一九七二年他去世的那一天,五十六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他的时间支出。他的历史长编一天也没有中断过;连儿子的夭亡也挡不住他在这份没完没了的结算表上记上一笔。
8. 多年来经常看表的结果,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我作出这样推断的根据是: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一小时三十五分”、“一小时五十分”;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明在冷冰冰地流逝。
9. 柳比歇夫开始的时候同旁人差不多,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着建树功勋,成为拉赫美托夫,成为超人。一步步,他才逐渐回复天性,冒出人的弱点,他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
10.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象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这样,对人、对那门科学都要好一些。柳比歇夫的长处首先在于他懂得这些道理要比其他人早得多。
11. ”我写了许多东西备而不用。这些东西,我根本没有指望发表。重要的论著,我做的摘要十分详细,甚至弄到现在我在这上面仍花很多的时间。我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同时,凡是最重要的著作,我都要写个提纲,再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我手头有大量的存货,一旦有可能出版,存货立刻能派上用场;文章写得很快,因为事实上它不过是我平日储备着的材料,随用随取。”
16.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他规定,短距离,二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步行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反正需要散步。
17. 工作越深入,面也越宽。先是需要认真研究一下数学,后来又轮到哲学。他逐步发现生物学同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所钻研的分类法,促使他批判地对待达尔文主义,特别是那种认为自然淘汰是进化主导因素的理论。他不怕人家责备他陷入活力主义、唯心主义,但应当研究哲学。 已经晚了,但他终于明白,他不懂历史不懂文学是不行的;不知道为什么,他还需要懂一点音乐……
18. 应当不断挖掘一切时间潜力。明摆着,人不能者是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应当正确利用工作时间。从时间中去找时间。
19.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创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
20.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
21. “所有看过的东西,我都要仔细研究。怎么研究?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大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根据以往的经验,需要做这些工作的书,可以走出一定的量。
22. 每一年过去,柳比歇夫都要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学的一切办法都用上了。素材有的是——那便是每个月的小结。
23. 柳比歇夫按照他那尽善尽美的几何学来安排他的生活,不景一年两年的事了。他的漫长的一生,没有重大的偏差,确认了他的方法的胜利。他在他自己身上做了实验,得到成功。
24. 门捷列耶夫对分类工作的热忱,好比是他智慧的光学仪器,通过这个仪器,他能洞察世界。他天赋才能中的这一特性帮助他发现了周期律,找到了大自然中的元素表。他的发现的实质,符合他的全部天性、他的习惯和他的爱好。
25. 对一位科学家来说,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即使这一工作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例如做做复制品的卡片目录,但从事这一工作时,感到很愉快。这种快感,实际上就是意义本身。
26. 这种为科学家和分类学家所独具的想法,在柳比歇夫身上也可以找到。每个科学家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种特性,那就是要把混乱的东西归纳成体系,发现其内在的联系,总结其规律性。但对柳比歇夫来说,分类则是他主要的学术研究。分类同太阳系,同元素表,同平衡系统,同植物分类,同血液循环系统都有关系:无处不存在着体系,到处他都能发现体系。
27. 搞分类学是他的使命;分类学能引伸出哲学、历史;分类学是他的武器。
28. 他在自己一九一八年的札记中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体系,甚至建立了令人发笑的体系——他的傻劲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有时是进步的,不一而足。他写到大学章程的缺点,就立刻要求建立一个体系,规定章程的体系。
29. 他用各种各样的体系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他有保管资料的体系、通信的体系、保存照片的体系等等。无数的日期、姓名、事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应用起来简直得心应手,这是因为他把这些材料都按一种巧妙的体系分别铭刻在头脑之中。至少可以这么认为,当需要的时候,即使不能“记忆如泉涌”,他也能象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需要的手册一样,在脑中找到这些材料。
30. 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31. 这几条守则不可能要求别人去遵守,这几条守则是他个人的守则,是按自己生活和自己身体的特点拟订的:他好象在研究自己工作能力的心理特点,在研究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的日常生活制度。
32. 他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我早就注意到,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不,最好还是用另一种说法: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
33. 象柳比歇夫这样的人,似乎同时间建立了一种神秘的、谁也猜不透的关系。这样的人无所畏惧地面对这位贪婪之神。
34. 他需要的东西极有限: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有一个宁静安说的工作环境就够了。当然,宁静安谧这一个要求不算低。在我们的时代,宁静安谧是奇货。不过柳比歇夫需要的宁静安谧是最简朴的一种——只要寂静和摆脱紧张任务就是了。
35. 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这是一条永不停顿的自我认识的道路。
1. 柳比歇夫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2. 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篇地蚤标本。共一万三千只。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三百种。
3. 柳比歇夫从一九一六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在革命的岁月里,在战争的年代中,住院也罢,在出门考察途中的火车上也罢,始终坚持不懈。看来,没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况能不让他在日记中写上几行。
4. 我翻着他的日记,一会儿看看一九六0年的,一会儿看看一九七0年的,瞅一下一九四0年,看一眼一九四一年,——哪一年都是一模一样,千篇一律。天哪,实在谈不上是什么日记。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还注了些莫名其妙的数字。我看看战前的日记,也如出一辙。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一般构成日记中心内容的那些东西一概不见。
5. 比歇夫本人并没有要求人家承认这是日记,他认为他那些本本是“时间统计”。好比是账簿,他是在用他的方法统计支出的时间。
6. 我发现,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7. 从一九一六年到一九七二年他去世的那一天,五十六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他的时间支出。他的历史长编一天也没有中断过;连儿子的夭亡也挡不住他在这份没完没了的结算表上记上一笔。
8. 多年来经常看表的结果,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我作出这样推断的根据是: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一小时三十五分”、“一小时五十分”;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明在冷冰冰地流逝。
9. 柳比歇夫开始的时候同旁人差不多,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着建树功勋,成为拉赫美托夫,成为超人。一步步,他才逐渐回复天性,冒出人的弱点,他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
10.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象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这样,对人、对那门科学都要好一些。柳比歇夫的长处首先在于他懂得这些道理要比其他人早得多。
11. ”我写了许多东西备而不用。这些东西,我根本没有指望发表。重要的论著,我做的摘要十分详细,甚至弄到现在我在这上面仍花很多的时间。我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同时,凡是最重要的著作,我都要写个提纲,再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我手头有大量的存货,一旦有可能出版,存货立刻能派上用场;文章写得很快,因为事实上它不过是我平日储备着的材料,随用随取。”
16.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他规定,短距离,二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步行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反正需要散步。
17. 工作越深入,面也越宽。先是需要认真研究一下数学,后来又轮到哲学。他逐步发现生物学同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所钻研的分类法,促使他批判地对待达尔文主义,特别是那种认为自然淘汰是进化主导因素的理论。他不怕人家责备他陷入活力主义、唯心主义,但应当研究哲学。 已经晚了,但他终于明白,他不懂历史不懂文学是不行的;不知道为什么,他还需要懂一点音乐……
18. 应当不断挖掘一切时间潜力。明摆着,人不能者是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应当正确利用工作时间。从时间中去找时间。
19.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创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
20.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
21. “所有看过的东西,我都要仔细研究。怎么研究?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大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根据以往的经验,需要做这些工作的书,可以走出一定的量。
22. 每一年过去,柳比歇夫都要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学的一切办法都用上了。素材有的是——那便是每个月的小结。
23. 柳比歇夫按照他那尽善尽美的几何学来安排他的生活,不景一年两年的事了。他的漫长的一生,没有重大的偏差,确认了他的方法的胜利。他在他自己身上做了实验,得到成功。
24. 门捷列耶夫对分类工作的热忱,好比是他智慧的光学仪器,通过这个仪器,他能洞察世界。他天赋才能中的这一特性帮助他发现了周期律,找到了大自然中的元素表。他的发现的实质,符合他的全部天性、他的习惯和他的爱好。
25. 对一位科学家来说,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即使这一工作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例如做做复制品的卡片目录,但从事这一工作时,感到很愉快。这种快感,实际上就是意义本身。
26. 这种为科学家和分类学家所独具的想法,在柳比歇夫身上也可以找到。每个科学家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种特性,那就是要把混乱的东西归纳成体系,发现其内在的联系,总结其规律性。但对柳比歇夫来说,分类则是他主要的学术研究。分类同太阳系,同元素表,同平衡系统,同植物分类,同血液循环系统都有关系:无处不存在着体系,到处他都能发现体系。
27. 搞分类学是他的使命;分类学能引伸出哲学、历史;分类学是他的武器。
28. 他在自己一九一八年的札记中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体系,甚至建立了令人发笑的体系——他的傻劲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有时是进步的,不一而足。他写到大学章程的缺点,就立刻要求建立一个体系,规定章程的体系。
29. 他用各种各样的体系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他有保管资料的体系、通信的体系、保存照片的体系等等。无数的日期、姓名、事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应用起来简直得心应手,这是因为他把这些材料都按一种巧妙的体系分别铭刻在头脑之中。至少可以这么认为,当需要的时候,即使不能“记忆如泉涌”,他也能象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需要的手册一样,在脑中找到这些材料。
30. 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31. 这几条守则不可能要求别人去遵守,这几条守则是他个人的守则,是按自己生活和自己身体的特点拟订的:他好象在研究自己工作能力的心理特点,在研究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的日常生活制度。
32. 他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我早就注意到,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不,最好还是用另一种说法: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
33. 象柳比歇夫这样的人,似乎同时间建立了一种神秘的、谁也猜不透的关系。这样的人无所畏惧地面对这位贪婪之神。
34. 他需要的东西极有限: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有一个宁静安说的工作环境就够了。当然,宁静安谧这一个要求不算低。在我们的时代,宁静安谧是奇货。不过柳比歇夫需要的宁静安谧是最简朴的一种——只要寂静和摆脱紧张任务就是了。
35. 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这是一条永不停顿的自我认识的道路。
有关键情节透露
***成功之道
我零星跳着看的. 开始很激动, 但后来开始就不喜欢他的生活了.
他把一切算的太精, 完全充分地运用了他一生的时间,
可, 那又如何? 尘归尘, 土归土.
这本书丰富了我的体验,虽然我做不到,但是我崇拜他这样的人生
嗯,多谢提供地址:)
听说很值得一看的书,感谢提供地址
事实上,这本书的方法,适合每个人来改造自己的大脑。
时间日志是有条件的:只有一个人向自己提出崇高目标时,
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
我们不仅要问,没有崇高目标的人是不是根本就坚持不下去?
我相信大多数人没有柳比歇夫那样的崇高的"献身“精神,顶多也就是”我要多赚钱“的想法而已.
说白了,内在动力,包括柳比歇夫的乐于助人甚至是无私的助人,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但是他做的很开心。
时间日志记录,如果仅仅停留在”技“的层面似乎并不能真正解决全部问题,这样,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也就是说你压根学不来,除非你愿意坐下来认真思考自己的内在动力。
我们这个社会的浮躁说白了就是因为急功近利引起的,而这一切和柳比歇夫的基本道德思想是完全不一样的,那又怎么能学到人家的真谛呢?
我相信很多看到这本书的人也许已经在学柳比歇夫那样做一份自己的时间日志,我自己也在尝试着做。
那么,这样做够吗?
我很同意Alex的看法,说到底是每个人人生哲学的差异。
同意Alex
所以咯我们未必要那么优秀 当然看这本书的多少都是希望自己成长的~
自私?也是种动力~而且根本不算自私
你所做的只是希望自己 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人更好的生活~
这算自私吗?不算吧~
@Fengfeng
嗯。书里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我不同意一楼的,成功不止一道,要成功不一定只有他那样阿.
哎 只要多赚钱~~呵呵呵
在这一张安稳的书桌都放不平的时代,
浮躁的气息四处弥漫,
执着的人难以寻觅,
枯燥乏味的原始工作再也提不起年轻人的兴趣。
我不能说也不敢说按照柳比歇夫的方法去做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然而通过他的方法,确实能人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
而且所花费的代价并不是很大,记录时间及提前安排任务并不会给你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大的不便,并且确确实实有提醒自己不要浪费时间的功效,结果是你的时间利用率及时间质量真的提高了,至少我的经验是如此,所以,此法还是值得一试的。
其实这不是一本时间管理书。。。
@弗兰克尔,时间管理这个题目,其实有许多观点和看法.....看的更广阔一些吧。
呵呵。其实我想说的是对生活的态度。
最近也是因对“时间管理”感兴趣这个“缘”才结识了这本书。
只要你想,只要你需要,总会在身边发现导师。。。
这真是一个坚韧的人
最后一章:柳比歇夫并没有建树丰功伟绩,可他建树的要比功绩的意义更为重大——这就是过得很好的一生。
好像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里面有提到过他?
2011-04-20 18:21:02 Tebul
好像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里面有提到过他?
是,比较前面的某一张
看完第一遍,正在准备读第二遍,做了一星期的表格 费了一星期,现在希望能坚持下来,因为这确实比做计划简单而且更有效果,最主要的是精准
同楼上上,我也再去看一遍
我想用文中的话来回应haydenzhang
"不必去介意那些说什么机械性的责难。对理智也好,对心灵也好,机械性并不可怕。精神要去害怕科学和唯理主义,那多害臊!如果真是这样,那不该让机械性同精神发生冲突,而该让奴性的精神同崇高的精神交战。从知识和思维活动中得到丰富的精神,会摆脱机械性的控制奴役……"
这只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
对我来说挺无聊
确实不简单。我是在手机上读的,有必要的话转到PDF上阅读,这样批注比较容易。
如果这仅仅是毅力的问题,那么他坚持一辈子,可见已经是乐此不疲了。但是一般人要是想做到这样,实在是不容易。
只有在大方向的指引下,这种时间管理法才有切实的价值,否则反而束缚了自己。
有大目标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肯定要精确利用自己的最大的资源——时间。
但并不因此而成为“工作狂”之类,只是说一切都在控制之下。
HEY!我竟然在这里看到了JACK! jack叔博览群书书评写的也棒 我要多学习
我也要做到他那样
M
Alex的说不错
地址失效了
地址 怎么看不来哦
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坚持的,我认为这种把时间坚持到无微不至记录的确实是一种浪费,并且会使我的生活过于拘谨,看到三分之一就不想看了,完全没有发现任何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进而对推荐本书的人感到质疑,这应该只是一种新奇的生活方式,却不应该是你我的,所以还是不需看为好
本书再版消息: om/subject/24739109/
为方便广大读者,黑天鹅图书将再次出版本书,《奇特的一生》纸质版将在7月上市;欢迎大家关注,
新书链接:http://book.douban.c
希望大家多多扩散,多谢~~~
看了这书后,想这会不会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呢?
把时间做的过于精细确实会忽视事件本身,重点会转移,但是每个人的乐趣不同吗,有些人把赚钱当做游戏和乐趣,但是有些人把时间的编排兴趣,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兴趣,这只是提供一种参考,并非全盘招收,而是根据自身情况吸收精华。
这个地址看不了书了
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
这是易卜生哪本书上写的?
累了就休息,做不到啊!!!!
这些摘录果然很精辟哈,嘿嘿
其实这是一部哲学书。。
书中真正的精髓现代人很难企及,同样的这一系列的时间管理方法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学会的。非常惊奇地发现,只要有关时间管理的书籍,总有一大批狂热的追随者,实践者中,三分钟热度者众多(包括我在内),持之以恒者甚少。更大程度上,我们只是把这种类似书籍当作我们浪费时间的慰藉罢了。用书中的一段话形容我们大多数人更为贴切:在作者眼前,不断流过的浪费了的、溜走了的时间,流过了白白荒废的、曾经充满了青春活力和希望的年华——这是空虚的|被吮干的时间的残骸。当我们回望过往,看不到这残骸的又能有几个呢?
这是一本小说,如果我没看错的话。。
我觉得他的坚持才是他的成功之道,并不是他如何利用时间,但凡人有一样东西足够坚持,那自然就成功了。
能坚持记录本身就需要坚毅的品格。坚持一件事不是那么容易的,在过程中总会找到各种各样退却的理由。
生活方式有很多种,自得其乐就很好,无关乎太多评论咯
@甲子
作者说了,这是一篇“纪实散文”。
我也尝试做记录时间 除了惊叹真的一天当中我竟然有那么多时间在玩手机游戏 抽烟蛋逼中度过 甚至远远超过我读书时间(自认为还坚持读书的) 但是记录时间这件事 也是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我归结于 我没有一个目标 时间管理的书也看过一些 总归觉得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心去树立一个目标才可以更好的执行下去 但是始终我找不到一个什么样子的目标来执行
有些人觉得太教条太刻板 这种方法似乎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我倒是觉得 运用好了 反而得到了一种自由 反而是一种乐趣
写的内容大部分都看过,谢谢楼主总结
关于时间统计法,书里面东零西散地陈述,很乱。看了这书评,感觉更乱了。逻辑很重要!
关于时间统计法,书里面东零西散地陈述,很乱。看了这书评,感觉更乱了。逻辑很重要!
第一点,我不知道你的评论:高度戒备的苏联这一个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你有关注过具体的历史数据吗?高度戒备的时间呢?和本文主人公的生活时间的关系呢?我估计你也是凭空想象的吧。所以下结论的话,至少要给自己查询到证据。
这本书里没有完整系统的讲柳比歇夫的方法,更多的侧重点不在这,想要系统学习这种方法的人看这本书来学习不是很合适
哈哈 这个在拖延心理学中有解释,本质还是一种逃避,总觉得现阶段对我来说是知易行难
统计法基本都是来自这本书,不过需要自己下功夫总结整理。
很零散 需要自己重新整理之后才可以。。
诗读起来很美,常人虽不能往,但可以欣赏
这书太枯燥无聊了 最后实在没看下去 弃书了
抄书有意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