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 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史之意义及其范围
第二章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第三章 史之改造
第四章 说史料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第六章 史迹之论次
附录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绪论
总论
第一章 史的目的
甲 求得真事实
乙 予以新意义
丙 予以新价值
丁 供吾人活动之资鉴
戊 读史的方式
第二章 史家的四长
甲 史德
乙 史学
丙 史识
丁 史才
子 组织
丑 文学
第三章 五种专史概论
甲 人的专史
乙 事的专史
丙 文物的专史
丁 地方的专史
戊 断代的专史
分论一 人的专史
第一章 人的专史总说
第二章 人的专史的对象
第三章 做传的方法
第四章 合传及其做法
第五章 年谱及其做法
甲 年谱的种类
乙 年谱的体例
丙 年谱的格式
丁 做年谱的益处
第六章 专传的做法
甲 《孔子传》的做法
乙 《玄奘传》的做法
第七章 人表及其做法(略)
分论二 事的专史(略)
分论三 文物的专史
第一章 文物专史总说
第二章 政治专史及其做法
第三章 经济专史及其做法
第四章 文化专史及其做法
甲 语言史
乙 文字史
丙 神话史
丁 宗教史
戊 学术思想史
子 道术史的做法
丑 史学史的做法
寅 社会科学史的做法(略)
卯 自然科学史的做法(略)
已 文学史(略)
庚 美术史(略)
第五章 文物专史做法总说
分论四 地方的专史(略)
分论五 断代的专史(略)
读后:
上个月刚读过法国史学家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技艺》,这次读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感觉两本书的相似之处很多,均是在一个学术转型时期对历史学进行了新的发展。相对而言,我读本书体会更加深刻一些,也许是由于以前经常读中国传统史书,对转型之前的了解比较深入,因而对于梁启超先生的论述更加相应一些,很多地方都有茅塞顿开之感。
梁启超先生在书中认为新的史学研究最为重要的是对史学目的的重新认识。传统史学的目的在于弘道,以及作为人生的教科书。梁启超强调历史研究必须给历史赋予新的意义,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还史学本来面目。首先要反映当时社会的基本情况,实际上司马迁的《史记》虽然以人物列传的形式出现,但每一篇列传,必代表一类重要人物或者社会上的重要方面。“每篇都有深意,大都从全社会着眼,用人物来做一种现象的反映,并不是专替一个人作起居注”。因此,梁启超认为前四史之后的官方史书流于芜杂,纯粹成为了人物的墓志,对社会各方面的反映不够。
看本书我还对梁启超的学术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兴趣。因为在讨论历史因果论的文字中,我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佛教哲学的影子。计划浏览一下饮冰室合集,特别要看一看梁启超为了实践他的历史研究法而撰写的人物传记。梁启超这一代人在中国传统学术氛围内成长,同时又是当时最为国际化的一批学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有很多地方直接引进了西方社会科学的思路,但与中国传统的学术体系形成了比较成功的融合。在这种碰撞与融合中,往往能够形成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思想。实际上,很多我现在看到的史学研究著作从大的思路上说都不能逃脱本书的范围。
梁启超 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史之意义及其范围
第二章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第三章 史之改造
第四章 说史料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第六章 史迹之论次
附录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绪论
总论
第一章 史的目的
甲 求得真事实
乙 予以新意义
丙 予以新价值
丁 供吾人活动之资鉴
戊 读史的方式
第二章 史家的四长
甲 史德
乙 史学
丙 史识
丁 史才
子 组织
丑 文学
第三章 五种专史概论
甲 人的专史
乙 事的专史
丙 文物的专史
丁 地方的专史
戊 断代的专史
分论一 人的专史
第一章 人的专史总说
第二章 人的专史的对象
第三章 做传的方法
第四章 合传及其做法
第五章 年谱及其做法
甲 年谱的种类
乙 年谱的体例
丙 年谱的格式
丁 做年谱的益处
第六章 专传的做法
甲 《孔子传》的做法
乙 《玄奘传》的做法
第七章 人表及其做法(略)
分论二 事的专史(略)
分论三 文物的专史
第一章 文物专史总说
第二章 政治专史及其做法
第三章 经济专史及其做法
第四章 文化专史及其做法
甲 语言史
乙 文字史
丙 神话史
丁 宗教史
戊 学术思想史
子 道术史的做法
丑 史学史的做法
寅 社会科学史的做法(略)
卯 自然科学史的做法(略)
已 文学史(略)
庚 美术史(略)
第五章 文物专史做法总说
分论四 地方的专史(略)
分论五 断代的专史(略)
读后:
上个月刚读过法国史学家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技艺》,这次读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感觉两本书的相似之处很多,均是在一个学术转型时期对历史学进行了新的发展。相对而言,我读本书体会更加深刻一些,也许是由于以前经常读中国传统史书,对转型之前的了解比较深入,因而对于梁启超先生的论述更加相应一些,很多地方都有茅塞顿开之感。
梁启超先生在书中认为新的史学研究最为重要的是对史学目的的重新认识。传统史学的目的在于弘道,以及作为人生的教科书。梁启超强调历史研究必须给历史赋予新的意义,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还史学本来面目。首先要反映当时社会的基本情况,实际上司马迁的《史记》虽然以人物列传的形式出现,但每一篇列传,必代表一类重要人物或者社会上的重要方面。“每篇都有深意,大都从全社会着眼,用人物来做一种现象的反映,并不是专替一个人作起居注”。因此,梁启超认为前四史之后的官方史书流于芜杂,纯粹成为了人物的墓志,对社会各方面的反映不够。
看本书我还对梁启超的学术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兴趣。因为在讨论历史因果论的文字中,我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佛教哲学的影子。计划浏览一下饮冰室合集,特别要看一看梁启超为了实践他的历史研究法而撰写的人物传记。梁启超这一代人在中国传统学术氛围内成长,同时又是当时最为国际化的一批学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有很多地方直接引进了西方社会科学的思路,但与中国传统的学术体系形成了比较成功的融合。在这种碰撞与融合中,往往能够形成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思想。实际上,很多我现在看到的史学研究著作从大的思路上说都不能逃脱本书的范围。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