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是红楼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开始对《金》的印象来自同名电视剧电视剧。由于学业原因,只是断断续续将电视剧看完,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只觉得故事新鲜,画面还算不错,感触并不深。
后来有红学爱好者向我推荐这部书《金粉世家》,说原著与电视剧是有很大差距的,小说读起来更像是民国版的《红楼梦》,出于对《红》多年的痴迷与喜好,我开始读起这部书来。
心里早就有底,故事和电视剧会有出入,却没想到出入这般离谱。金燕西并不如电视剧所说那样痴情而负责,他更像一个民国钟鸣鼎食之家里随处可见的纨绔子弟。或许是因为年轻,也或许是因为不是长子,不用担起过多家庭责任,金燕西比他的几个哥哥更有几分脱俗的味道。而冷清秋也不过是饱受误解与镇压的半新社会女子。既然人物有这般不同,故事情节自然不同,结局也是很令我意外的。
也曾将《金》当《红》来读,那这是不是就是恨水在为宝黛的爱情不能有圆满的结局而遗憾,于是让燕西娶了清秋?呵呵,如果《红》写的是宝玉被迫娶宝钗而发生的白米饭与朱砂痣的故事,那《金》也不过是宝玉娶到黛玉后的蚊子血与床前明月光的纠结。这样说来,恨水是否也只是在赞成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想要表达的对爱情不能永恒,不能圆满的说法?
其实永恒本不是爱情的特性之一,是太优美的诗词小说与太华丽的电影电视用来应对人的心理遗憾,以赚取人的心理共鸣而强赋予爱情的。心理学上讲,维持爱情的最佳方式是不断产生阻碍因素,人们在排除这些阻碍因素的过程中就能不断填补正在渐渐淡漠的感情。那么也正印证了那句俗语,说留住男人的爱情的最佳方式是让其求之不得。
而《金》与《红》也是截然不同的。诗社,游园,这些在《红》里屡见不鲜的词语也似乎给《金》镀上了一层红楼的影子。咋一看,金燕西的脱俗,不学无术,爱在女孩儿堆里打混倒有几分宝玉的味道,但其实与宝玉是不同的,燕西的脱俗,不学无术始于父母家庭对其的溺爱,而喜脂粉堆似乎与俗世男子所谓的好色并无差别,不似宝玉的出于对女子的怜惜与珍视。冷清秋有文采像黛玉,却还是不得不逆来顺受,接受大家庭的各种不顺,而迟迟不反抗。其余的人自然就更不像红楼梦中人了。钟鸣鼎食之家早晚崩颓,这不是红楼模式。
从燕西误解清秋开始,我心里就产生了对《金》的某种恐惧感,怕结局会越来越伤,最终成为我不能承受的痛,然而又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感,急切的想要读下去。和电视剧很不同,金燕西没能再见到清秋,却也似乎并不真正想念她,即便是有不舍,不舍的也不过是他做少爷时的风光,这爱情让我真正失望。后来看恨水的后记,讲到清秋成了卖字的妇人,她的儿子替她寻回了当年留在阁楼上的怨词。燕西回国后成了演员,写的剧深深体现着他对清秋深深的误解,那么多年,始终未变。而清秋也梨花带雨地看了燕西的剧,这么多年积压的委屈,不知当时的她该有多难受。做好了得到与电视剧截然不同的结局的准备,可我还是被深深震撼了,这不是恨水所认为的宝黛最终的结局,而是他所见的民国真正的金燕西与冷清秋的结局。这就是现实,现实里的爱情。
出于对清秋的喜爱,我承认自己对金燕西或多或少存在偏见,只是一味地厌恶着这样的男人,但其实这样的男人有何尝不是存在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呢?我只能接受现实,现实是爱情不永恒,恋爱的双方都没错,错的是抛下了爱情毁灭后的一切责任的人。而金燕西何曾对他曾那样喜爱,千方百计娶到手的清秋负过责任?除了将其想象成自己喜爱的模样,何曾想过要去真正了解清秋?何曾听她说过她的委屈与无奈?
《金粉世家》已完,人物早成过去,我却久久不能释怀,如果说《红楼梦》未完是我心头最深的遗憾,那《金粉世家》现实的结局则是我对爱情与人性最大的不解。尚且年幼的我自知不能参透人生,却也想通过《金》观察这社会,充实我平凡的人生。
《金粉世家》不是民国《红楼梦》,因为《红》朱楼玉瓦是虚的,而《金》的悲欢离合则是实的。
后来有红学爱好者向我推荐这部书《金粉世家》,说原著与电视剧是有很大差距的,小说读起来更像是民国版的《红楼梦》,出于对《红》多年的痴迷与喜好,我开始读起这部书来。
心里早就有底,故事和电视剧会有出入,却没想到出入这般离谱。金燕西并不如电视剧所说那样痴情而负责,他更像一个民国钟鸣鼎食之家里随处可见的纨绔子弟。或许是因为年轻,也或许是因为不是长子,不用担起过多家庭责任,金燕西比他的几个哥哥更有几分脱俗的味道。而冷清秋也不过是饱受误解与镇压的半新社会女子。既然人物有这般不同,故事情节自然不同,结局也是很令我意外的。
也曾将《金》当《红》来读,那这是不是就是恨水在为宝黛的爱情不能有圆满的结局而遗憾,于是让燕西娶了清秋?呵呵,如果《红》写的是宝玉被迫娶宝钗而发生的白米饭与朱砂痣的故事,那《金》也不过是宝玉娶到黛玉后的蚊子血与床前明月光的纠结。这样说来,恨水是否也只是在赞成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想要表达的对爱情不能永恒,不能圆满的说法?
其实永恒本不是爱情的特性之一,是太优美的诗词小说与太华丽的电影电视用来应对人的心理遗憾,以赚取人的心理共鸣而强赋予爱情的。心理学上讲,维持爱情的最佳方式是不断产生阻碍因素,人们在排除这些阻碍因素的过程中就能不断填补正在渐渐淡漠的感情。那么也正印证了那句俗语,说留住男人的爱情的最佳方式是让其求之不得。
而《金》与《红》也是截然不同的。诗社,游园,这些在《红》里屡见不鲜的词语也似乎给《金》镀上了一层红楼的影子。咋一看,金燕西的脱俗,不学无术,爱在女孩儿堆里打混倒有几分宝玉的味道,但其实与宝玉是不同的,燕西的脱俗,不学无术始于父母家庭对其的溺爱,而喜脂粉堆似乎与俗世男子所谓的好色并无差别,不似宝玉的出于对女子的怜惜与珍视。冷清秋有文采像黛玉,却还是不得不逆来顺受,接受大家庭的各种不顺,而迟迟不反抗。其余的人自然就更不像红楼梦中人了。钟鸣鼎食之家早晚崩颓,这不是红楼模式。
从燕西误解清秋开始,我心里就产生了对《金》的某种恐惧感,怕结局会越来越伤,最终成为我不能承受的痛,然而又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感,急切的想要读下去。和电视剧很不同,金燕西没能再见到清秋,却也似乎并不真正想念她,即便是有不舍,不舍的也不过是他做少爷时的风光,这爱情让我真正失望。后来看恨水的后记,讲到清秋成了卖字的妇人,她的儿子替她寻回了当年留在阁楼上的怨词。燕西回国后成了演员,写的剧深深体现着他对清秋深深的误解,那么多年,始终未变。而清秋也梨花带雨地看了燕西的剧,这么多年积压的委屈,不知当时的她该有多难受。做好了得到与电视剧截然不同的结局的准备,可我还是被深深震撼了,这不是恨水所认为的宝黛最终的结局,而是他所见的民国真正的金燕西与冷清秋的结局。这就是现实,现实里的爱情。
出于对清秋的喜爱,我承认自己对金燕西或多或少存在偏见,只是一味地厌恶着这样的男人,但其实这样的男人有何尝不是存在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呢?我只能接受现实,现实是爱情不永恒,恋爱的双方都没错,错的是抛下了爱情毁灭后的一切责任的人。而金燕西何曾对他曾那样喜爱,千方百计娶到手的清秋负过责任?除了将其想象成自己喜爱的模样,何曾想过要去真正了解清秋?何曾听她说过她的委屈与无奈?
《金粉世家》已完,人物早成过去,我却久久不能释怀,如果说《红楼梦》未完是我心头最深的遗憾,那《金粉世家》现实的结局则是我对爱情与人性最大的不解。尚且年幼的我自知不能参透人生,却也想通过《金》观察这社会,充实我平凡的人生。
《金粉世家》不是民国《红楼梦》,因为《红》朱楼玉瓦是虚的,而《金》的悲欢离合则是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