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南京的民国建筑

中山陵(1925-1929)、国民政府交通部(1930-1934)、国民政府外交部(1931-1934),三座建筑犹如里程碑,分别代表中国近、现代中国式折中主义的“中国固有形式”演变的三步曲:“特创新格”、“宫殿式”、“现代化的中国式”。
在此之外,江苏邮政管理局(1918),为欧洲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之克隆;有代表“中西调和”、“中西互补”的金陵大学(1916-1937)和金陵女子大学(1921-1937)的建筑群; 中央大学建筑群(1922-1933)的现代欧化风格。
中山陵(1925-1929)为南京近、现代建筑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属于“根据中国精神特创新格”的一座代表中国风的经典。在当时40余个方案中,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充满创新的方案脱颖而出,被后人誉为“南京民国建筑中最华彩的篇章”。
吕彦直(1804-1929),山东东平人,早年清华毕业,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专攻建筑,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茂菲)的指导,归国后在上海开办彦记建筑事务所。而墨菲(茂菲)后为国民建设顾问,审订过规模宏大而未曾全部实施的南京《首都计划》。
吕案的成功在于他的平面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独特性:中国风格为主,而辅助以西洋理念。
模仿中国木构古典宫殿建筑,而重点部位台檐口、门廊和须弥座加以简化精练;主体陵墓沿山地随体赋形,而全局平面布局特别呈现出西洋自由钟形式,或一说为警钟形,庄严而简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加之在祭堂运用美国制造双扉铜门、墓室为圆形,如覆釜,顶为西式穹隆状,直径18米,高11米。内有马赛克镶成的国民党党徽,四壁以淡红色大理石贴面。
中山先生身著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捷克雕塑家高琪按真人等高形象制作。
墓穴内有通风、防潮和采风等现代设施。
中国的精神,西方的物质,古代传统,现代的理念,在这座建筑得到了最好的融合。
中山陵,让人想到了中山先生借用欧美的宪政原理,而在民国设制五权分立,特别照顾中国国情增设考试院与监察院,其意义是何等的沉雄,其目光又是何等的睿智!
中山陵的平面钟形规划,又是显示出设计者的秉承呼喊中山遗嘱:革命尚末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中山陵而其后乎?!民国短乍。以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间,1912年元旦,至4月1日正式辞职,仅三个月;以蒋介石宣布定鼎南京,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成立,至1949年4月23日“天翻地覆”,中华民国驻南京仅22年;其间还要扣除1937年12月13日,南京中华门失守;至1946年5月5日“凯旋南京”的之间的八年惨痛。
因此,南京民国的文化经济最好年份为“1927至1937”的黄金十年,而建筑则应该提前两三年,1925年至1935年。
这样的民国建筑限界标志上限应为中山陵的破土,下限为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的落成后使用的一年。
“宫殿式”的民国建筑,除了在文化上的国粹保守主义、政治上的官方复古风格之外,在建造的经济成本指标上也是昂贵居高,有人曾做比对,“宫殿式”的建筑造价往往为“现代化的中国式”的两倍!
国民政府交通部大楼为水泥结构宫殿式建筑,气势恢宏无比。1930年7月开工,直1934年底竣工,耗资120万余元,为国民最鼎盛时期的历史见证。抗战中却惨遭日军炮毁大屋顶,还都后又无财力恢复,故成为去了帽子的平顶在房子。
国民政府外交部(1931-1934),曾被民国年间的《中国建筑》杂志评价为“首都之最合现代化建筑之一”。建筑的平面设计与立面构图大致为西方现代建筑手法,同时又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菁华。混凝土结构,楼面的褐色面砖,檐口部分用同色琉璃砖做成斗拱装饰物,建筑内部大厅装饰有清式彩画,炫目富丽,民族风情浓郁。办公大楼一、二、三层为办公室,会客室和会议室,四层为档案室,分区合理,是为典范。
然而,这座楼竟为国民政府经费拮据的成果。因为这幢建筑最初为著名建筑师杨廷宝担任总设计师,平面为“土”字形,采用“宫殿式”风格。后因经费原因,改由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的赵深、陈植、童寯等人设计。新设计为“T”形,力求中西合璧,经济实用。精心插柳,竟为民国建筑之现代经典。
其风格一直影响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
民国南京建筑,折中主义应为其主旋律。
回到民国。中国近、现代建筑风格的继承,应寻根至民国的南京,还有上海。
2009-8-11成都北门天开居
在此之外,江苏邮政管理局(1918),为欧洲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之克隆;有代表“中西调和”、“中西互补”的金陵大学(1916-1937)和金陵女子大学(1921-1937)的建筑群; 中央大学建筑群(1922-1933)的现代欧化风格。
中山陵(1925-1929)为南京近、现代建筑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属于“根据中国精神特创新格”的一座代表中国风的经典。在当时40余个方案中,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充满创新的方案脱颖而出,被后人誉为“南京民国建筑中最华彩的篇章”。
吕彦直(1804-1929),山东东平人,早年清华毕业,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专攻建筑,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茂菲)的指导,归国后在上海开办彦记建筑事务所。而墨菲(茂菲)后为国民建设顾问,审订过规模宏大而未曾全部实施的南京《首都计划》。
吕案的成功在于他的平面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独特性:中国风格为主,而辅助以西洋理念。
模仿中国木构古典宫殿建筑,而重点部位台檐口、门廊和须弥座加以简化精练;主体陵墓沿山地随体赋形,而全局平面布局特别呈现出西洋自由钟形式,或一说为警钟形,庄严而简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加之在祭堂运用美国制造双扉铜门、墓室为圆形,如覆釜,顶为西式穹隆状,直径18米,高11米。内有马赛克镶成的国民党党徽,四壁以淡红色大理石贴面。
中山先生身著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捷克雕塑家高琪按真人等高形象制作。
墓穴内有通风、防潮和采风等现代设施。
中国的精神,西方的物质,古代传统,现代的理念,在这座建筑得到了最好的融合。
中山陵,让人想到了中山先生借用欧美的宪政原理,而在民国设制五权分立,特别照顾中国国情增设考试院与监察院,其意义是何等的沉雄,其目光又是何等的睿智!
中山陵的平面钟形规划,又是显示出设计者的秉承呼喊中山遗嘱:革命尚末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中山陵而其后乎?!民国短乍。以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间,1912年元旦,至4月1日正式辞职,仅三个月;以蒋介石宣布定鼎南京,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成立,至1949年4月23日“天翻地覆”,中华民国驻南京仅22年;其间还要扣除1937年12月13日,南京中华门失守;至1946年5月5日“凯旋南京”的之间的八年惨痛。
因此,南京民国的文化经济最好年份为“1927至1937”的黄金十年,而建筑则应该提前两三年,1925年至1935年。
这样的民国建筑限界标志上限应为中山陵的破土,下限为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的落成后使用的一年。
“宫殿式”的民国建筑,除了在文化上的国粹保守主义、政治上的官方复古风格之外,在建造的经济成本指标上也是昂贵居高,有人曾做比对,“宫殿式”的建筑造价往往为“现代化的中国式”的两倍!
国民政府交通部大楼为水泥结构宫殿式建筑,气势恢宏无比。1930年7月开工,直1934年底竣工,耗资120万余元,为国民最鼎盛时期的历史见证。抗战中却惨遭日军炮毁大屋顶,还都后又无财力恢复,故成为去了帽子的平顶在房子。
国民政府外交部(1931-1934),曾被民国年间的《中国建筑》杂志评价为“首都之最合现代化建筑之一”。建筑的平面设计与立面构图大致为西方现代建筑手法,同时又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菁华。混凝土结构,楼面的褐色面砖,檐口部分用同色琉璃砖做成斗拱装饰物,建筑内部大厅装饰有清式彩画,炫目富丽,民族风情浓郁。办公大楼一、二、三层为办公室,会客室和会议室,四层为档案室,分区合理,是为典范。
然而,这座楼竟为国民政府经费拮据的成果。因为这幢建筑最初为著名建筑师杨廷宝担任总设计师,平面为“土”字形,采用“宫殿式”风格。后因经费原因,改由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的赵深、陈植、童寯等人设计。新设计为“T”形,力求中西合璧,经济实用。精心插柳,竟为民国建筑之现代经典。
其风格一直影响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
民国南京建筑,折中主义应为其主旋律。
回到民国。中国近、现代建筑风格的继承,应寻根至民国的南京,还有上海。
2009-8-11成都北门天开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