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误解

是从表姐那知道三毛的,一并知道了她的死因。我很惊讶,问表姐为什么。其实她也不清楚,但答我说:“好像是因为他丈夫去世吧。”从此拒绝看三毛的作品,我觉得一个人竟为了爱情去死,在我是不可理喻的。我一直认为,爱情是排在很末的一种情感,因为真正的爱情实在不多;亲情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三毛抛弃了父母——亲情,在我,就是一种自私。自此,误解三毛是一个悲观的怪女人,自视清高的出世的怪女人,自认为“世人皆浊我独清”的一个女人。
读这本书很偶然,生命就是有那么多的偶然。和妈妈一起去书店的时候,看到新出的这套三毛全集,真是漂亮。恰巧看到刘墉先生的书,书里说:“如果一样事物流行,就一定有它的社会原因。”好吧,三毛,你名气太大,我就看看你到底好在哪?没选《撒哈拉的故事》是因为,雨季离我比较近。
读了我才知道,我误会三毛了——她不悲观,相反乐观;她不自视清高,相反善待他人;她不嘲讽,相反幽默。我也想不出用什么语言形容她了,三毛太复杂,就因为她有太多不寻常的经历,她是那个时代如此不寻常的一个女人。有些文章,真的很感动;但其中的小说,又实在是读不懂,只觉得很悲。自认是个粗枝大叶的人,这样的悲苦也许不是我能体会的;可我确实也是一个敏感的家伙,其他文章中隐藏的一些情感捕捉到了,无法用什么文字来形容,只是觉得好。人是矛盾的结合体,人生也是充满了矛盾,只是这点在三毛身上更明显了。
三毛的悲剧在于,她看到苦痛会把这些放大,可我不明白啊,她对待快乐也是放大到充满了自己的心啊?查了一下,三毛的死因好像并不确定,也有一说是说她又受病痛的折磨,又受爱人离去的痛苦煎熬,终于支撑不住。妈妈听后,竟表示理解:“像她这样的人,也许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倒不如死了吧?以后我要是老年痴呆,记得让我安乐死啊。”笑了,禁不住想:如果是我,会选择死吗?也许会吧,我也是追求人生价值的那一类人;可也许不会,那样会让父母痛苦。如果我在能让他们有一点安慰,也算是一种意义吧?人生似乎往往是这样,你不走到那一步,永远不知道你会选哪一条路的。
我佩服三毛的勇气——独自留学,承受孤独;流浪,承受贫穷。但也认为她自私,她没想过年迈的父母在家中痴痴地等她吗?从文字里,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三毛对父母的爱,可是怎么......哎,矛盾的三毛。
矛盾的人类啊?!
读这本书很偶然,生命就是有那么多的偶然。和妈妈一起去书店的时候,看到新出的这套三毛全集,真是漂亮。恰巧看到刘墉先生的书,书里说:“如果一样事物流行,就一定有它的社会原因。”好吧,三毛,你名气太大,我就看看你到底好在哪?没选《撒哈拉的故事》是因为,雨季离我比较近。
读了我才知道,我误会三毛了——她不悲观,相反乐观;她不自视清高,相反善待他人;她不嘲讽,相反幽默。我也想不出用什么语言形容她了,三毛太复杂,就因为她有太多不寻常的经历,她是那个时代如此不寻常的一个女人。有些文章,真的很感动;但其中的小说,又实在是读不懂,只觉得很悲。自认是个粗枝大叶的人,这样的悲苦也许不是我能体会的;可我确实也是一个敏感的家伙,其他文章中隐藏的一些情感捕捉到了,无法用什么文字来形容,只是觉得好。人是矛盾的结合体,人生也是充满了矛盾,只是这点在三毛身上更明显了。
三毛的悲剧在于,她看到苦痛会把这些放大,可我不明白啊,她对待快乐也是放大到充满了自己的心啊?查了一下,三毛的死因好像并不确定,也有一说是说她又受病痛的折磨,又受爱人离去的痛苦煎熬,终于支撑不住。妈妈听后,竟表示理解:“像她这样的人,也许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倒不如死了吧?以后我要是老年痴呆,记得让我安乐死啊。”笑了,禁不住想:如果是我,会选择死吗?也许会吧,我也是追求人生价值的那一类人;可也许不会,那样会让父母痛苦。如果我在能让他们有一点安慰,也算是一种意义吧?人生似乎往往是这样,你不走到那一步,永远不知道你会选哪一条路的。
我佩服三毛的勇气——独自留学,承受孤独;流浪,承受贫穷。但也认为她自私,她没想过年迈的父母在家中痴痴地等她吗?从文字里,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三毛对父母的爱,可是怎么......哎,矛盾的三毛。
矛盾的人类啊?!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