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楼头看月明
“惊寒欲问今何昔,第一楼头看月明”,这两句诗略有沧桑之感,但于清寒之中有股豪气,把这首诗所赠与的对象的传奇色彩和才气锐气展露无遗,她写的最有名的一个戏是《新白娘子传奇》:)当然,最好的是一部叫《天下第一楼》的话剧。这也是这位号称中国当代第一女剧作家何冀平新出的剧作集的名字。
关于话剧《天下第一楼》,我小时候在电视里看过录象,是第二幕里的一段,就是宫里的哈执事买鸭子的一段,是我最早有印象的话剧;这两天一口气读完包括《天下第一楼》这六个剧本,感觉权当看了六部话剧,聊以自娱,如同《围城》里边三闾大学那个老处女范小姐一样,“这儿的地方戏院不演话剧,她就把现代本国剧作家的名剧尽量买来细读。对话里的句子像:“咱们要勇敢!勇敢!勇敢!”“活要活得痛快,死要死得干脆!”“黑夜已经这么深了,光明还会遥远么?”她全在旁边打了红铅笔的重杠,默诵或朗诵着,好像人生之谜有了解答。”
虽然动机没有那么夸张,但是很久看不到话剧才买的剧本却确实是真的,看的的时候也确实时常念念有词。
“好一间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
当最后看到了《天下第一楼》的结尾的时候,感觉好像这戏还没有完,这部继老舍《茶馆》之后影响最大的老北京话剧,在纸上看的时候就已经生生托出一个老北京市井风情的氛围,再加上谭宗尧、林连昆等大腕游刃有余的演绎,即便是惊鸿一瞥,也已技惊四座,可惜谭宗尧已逝,此成绝唱,再也找不到那样的北京人演那样的北京戏了。
但幸亏戏还是留了下来,戏重要的是结构、语言、节奏,在伍迪.艾伦的电影《百老汇上空的子弹》里有句经典的台词:“问题在于你的剧本不说人话”,也许这就是戏剧的特点,没有特写镜头或者平行蒙太奇,主要靠语言来塑造人物,卢掌柜的精狠、唐家二少的横蠢、王子西的庸碌、常贵的灵实,对人物塑造把握的老辣使人很难相信这是出自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女子之手,
“门前是什刹海,开窗能看见银锭桥。
冬天的夜晚,飘着小雪,响着梆子声,店堂里烧着红红的炉火,一碗肉汁四溢的面条,那面梳得像美人头上拢好的发丝,一丝不乱。作料,要自己添,大葱、蒜泥、青辣椒,有张贴纸写着:‘要甘、要酸、要苦、要淡,自取随便’”。(《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就一个生长在北京城的女子,幼年与莎士比亚剧集为伴,年少时在黄土高原写戏给农民看,三十出头就写出《天下第一楼》,“戏梦人生”,仿佛是对这女子的注解,在声名如日中天的一九八九年又突然举家迁居香港,投身影视写作,《新龙门客栈》、《新白娘子传奇》,她在香港生存下来,发展下来,并且又开始创作话剧,成为香港话剧的重要剧作家,但她的笔还是在描写老北京的时候最灵动。
在短短的时间内把矛盾充分展开、激化,最后达到高潮,这中间最难的是节奏的控制,何时急,何时缓,开始是谁在垫场烘托,到关键的时候又是谁出来充当这个戏眼,看何冀平的剧本,到最后一幕,总有泼喇喇大厦即倾的感觉,这震撼相信在剧场才能深切地感受到,读文字倒老感觉好像还不够长、不够周到的意味。而每部剧作后头的小记弥补了这一点,何冀平的文字也写得非常有味道。
“‘五子行’,多数没有文化,满肚子不为人知的学问,像一坛深埋在地下的陈年佳酿,就要随风化为泥土。自古留名皆将相,什么地方有他们的姓名?!
我要为他们立传。”
文字读来颇有史笔的味道,有这么大的胸襟才能写出好的剧本吧,何冀平的剧本里人物存在在她独有的幻想世界里面,有着独立的思想,有时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残《还魂香》、德龄《德龄与慈禧》),有的是看破红尘,(《天下第一楼》修鼎新),还有的是“白茫茫一片大干净”(青龙子《还魂香》)。
能写戏的人靠的是磨练,还是靠天分?从何冀平这个例子看是天分多一些。戏剧限制似乎更多,有空间、时间的限制,但诚然戴着枷锁跳舞往往又能带来神来之笔。看着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在方寸舞台上神出鬼没也是种快事,灯起上,追光下,这边是说书人(《烟雨红船》)、传旨太监(《慈禧与德龄》)或娓娓道来,或木然宣念,推波助澜,最妙的是《还魂香》里的黑妞白妞,诚然如作者所说“我写戏先找亮点,从最喜欢最有感觉之处入手”,《老残游记》里的一对玉人“清而不寒,秀而不媚,如人中神,曲中仙。”被贯穿在戏的始终,最后点题,
“白妞:那些人只知道我们姊妹黑白颠倒,不知道世事才是黑白颠倒呢!
打起梨花简。
《还魂香》曲起。
红尘白浪两茫茫,
百年浑是戏一场。
南柯一梦终须醒,
世间哪有还魂香?”
怎一副玲珑的心肝!
前几天有个北京的朋友来看我,说起前几年在北京看话剧的事情,他提到1998年圣诞节我们都看过的一部话剧,是赖声川导演的《红色的天空》,那天他带着女朋友去的,我是一个人去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林连昆的表演,还有散场后灯光闪亮、黄黄调子的王府井。
这次我们回忆起来,他跟我说,你知道吗,我毕业后认识个家伙,聊天的时候说他也是那天看的《红色的天空》,看完之后觉得他喜欢上了话剧,于是就把很好的工作给辞了,跑去搞话剧去了,现在是北兵马司胡同某个剧场的管理人员。我们这些仍然循规蹈矩的人都有些感慨,颇有“人生如戏,戏成人生”之叹。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什么天才,但是如果真正喜欢真正去做相信也是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何冀平的戏,有些也并非没有瑕疵或者我不喜欢的地方,而且才女对能力、成就自信很足,这点从扉页的介绍和吴祖光写的前言当中,以及作者每部话剧后边附的小文当中就能看出来,当然也可能有商业方面的考虑,所以看了可能有一点点的想法。但毫无疑问我看到了一本好书。
关于话剧《天下第一楼》,我小时候在电视里看过录象,是第二幕里的一段,就是宫里的哈执事买鸭子的一段,是我最早有印象的话剧;这两天一口气读完包括《天下第一楼》这六个剧本,感觉权当看了六部话剧,聊以自娱,如同《围城》里边三闾大学那个老处女范小姐一样,“这儿的地方戏院不演话剧,她就把现代本国剧作家的名剧尽量买来细读。对话里的句子像:“咱们要勇敢!勇敢!勇敢!”“活要活得痛快,死要死得干脆!”“黑夜已经这么深了,光明还会遥远么?”她全在旁边打了红铅笔的重杠,默诵或朗诵着,好像人生之谜有了解答。”
虽然动机没有那么夸张,但是很久看不到话剧才买的剧本却确实是真的,看的的时候也确实时常念念有词。
“好一间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
当最后看到了《天下第一楼》的结尾的时候,感觉好像这戏还没有完,这部继老舍《茶馆》之后影响最大的老北京话剧,在纸上看的时候就已经生生托出一个老北京市井风情的氛围,再加上谭宗尧、林连昆等大腕游刃有余的演绎,即便是惊鸿一瞥,也已技惊四座,可惜谭宗尧已逝,此成绝唱,再也找不到那样的北京人演那样的北京戏了。
但幸亏戏还是留了下来,戏重要的是结构、语言、节奏,在伍迪.艾伦的电影《百老汇上空的子弹》里有句经典的台词:“问题在于你的剧本不说人话”,也许这就是戏剧的特点,没有特写镜头或者平行蒙太奇,主要靠语言来塑造人物,卢掌柜的精狠、唐家二少的横蠢、王子西的庸碌、常贵的灵实,对人物塑造把握的老辣使人很难相信这是出自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女子之手,
“门前是什刹海,开窗能看见银锭桥。
冬天的夜晚,飘着小雪,响着梆子声,店堂里烧着红红的炉火,一碗肉汁四溢的面条,那面梳得像美人头上拢好的发丝,一丝不乱。作料,要自己添,大葱、蒜泥、青辣椒,有张贴纸写着:‘要甘、要酸、要苦、要淡,自取随便’”。(《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就一个生长在北京城的女子,幼年与莎士比亚剧集为伴,年少时在黄土高原写戏给农民看,三十出头就写出《天下第一楼》,“戏梦人生”,仿佛是对这女子的注解,在声名如日中天的一九八九年又突然举家迁居香港,投身影视写作,《新龙门客栈》、《新白娘子传奇》,她在香港生存下来,发展下来,并且又开始创作话剧,成为香港话剧的重要剧作家,但她的笔还是在描写老北京的时候最灵动。
在短短的时间内把矛盾充分展开、激化,最后达到高潮,这中间最难的是节奏的控制,何时急,何时缓,开始是谁在垫场烘托,到关键的时候又是谁出来充当这个戏眼,看何冀平的剧本,到最后一幕,总有泼喇喇大厦即倾的感觉,这震撼相信在剧场才能深切地感受到,读文字倒老感觉好像还不够长、不够周到的意味。而每部剧作后头的小记弥补了这一点,何冀平的文字也写得非常有味道。
“‘五子行’,多数没有文化,满肚子不为人知的学问,像一坛深埋在地下的陈年佳酿,就要随风化为泥土。自古留名皆将相,什么地方有他们的姓名?!
我要为他们立传。”
文字读来颇有史笔的味道,有这么大的胸襟才能写出好的剧本吧,何冀平的剧本里人物存在在她独有的幻想世界里面,有着独立的思想,有时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残《还魂香》、德龄《德龄与慈禧》),有的是看破红尘,(《天下第一楼》修鼎新),还有的是“白茫茫一片大干净”(青龙子《还魂香》)。
能写戏的人靠的是磨练,还是靠天分?从何冀平这个例子看是天分多一些。戏剧限制似乎更多,有空间、时间的限制,但诚然戴着枷锁跳舞往往又能带来神来之笔。看着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在方寸舞台上神出鬼没也是种快事,灯起上,追光下,这边是说书人(《烟雨红船》)、传旨太监(《慈禧与德龄》)或娓娓道来,或木然宣念,推波助澜,最妙的是《还魂香》里的黑妞白妞,诚然如作者所说“我写戏先找亮点,从最喜欢最有感觉之处入手”,《老残游记》里的一对玉人“清而不寒,秀而不媚,如人中神,曲中仙。”被贯穿在戏的始终,最后点题,
“白妞:那些人只知道我们姊妹黑白颠倒,不知道世事才是黑白颠倒呢!
打起梨花简。
《还魂香》曲起。
红尘白浪两茫茫,
百年浑是戏一场。
南柯一梦终须醒,
世间哪有还魂香?”
怎一副玲珑的心肝!
前几天有个北京的朋友来看我,说起前几年在北京看话剧的事情,他提到1998年圣诞节我们都看过的一部话剧,是赖声川导演的《红色的天空》,那天他带着女朋友去的,我是一个人去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林连昆的表演,还有散场后灯光闪亮、黄黄调子的王府井。
这次我们回忆起来,他跟我说,你知道吗,我毕业后认识个家伙,聊天的时候说他也是那天看的《红色的天空》,看完之后觉得他喜欢上了话剧,于是就把很好的工作给辞了,跑去搞话剧去了,现在是北兵马司胡同某个剧场的管理人员。我们这些仍然循规蹈矩的人都有些感慨,颇有“人生如戏,戏成人生”之叹。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什么天才,但是如果真正喜欢真正去做相信也是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何冀平的戏,有些也并非没有瑕疵或者我不喜欢的地方,而且才女对能力、成就自信很足,这点从扉页的介绍和吴祖光写的前言当中,以及作者每部话剧后边附的小文当中就能看出来,当然也可能有商业方面的考虑,所以看了可能有一点点的想法。但毫无疑问我看到了一本好书。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