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到最后几章的时候,一直流泪不止,以致和室友说话的时候声音都哽咽了,比起《追》的四星半,这本书打得是纯粹的五星。
私生女玛丽雅姆从小就渴望父亲的爱,对得不到的这份爱的渴望那么强大,强大到忽略了母亲的爱。没有等到约好接她来看电影的父亲,她决定离开了她生活了15年的小泥屋,去找自己的父亲。得到的却是露宿的一宿和父亲在窗帘后闪现的脸,此时她才明白了母亲,认识到了父亲的虚伪。这个决定改变了玛丽雅姆的一生,母亲的自杀,父亲的懦弱,让她嫁给了大她二十多岁的修鞋匠。又由于她的屡次流产,成了丈夫泄愤的对象,冷嘲热讽加拳打脚踢。她就一直这么卑微的活着。
我很难理解玛丽雅姆是怎么生存下去的,书在后面写到“她躲在自己心灵的一个遥远角落,独自度过了这些岁月。那儿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地,没有希望,也没有哀伤;没有梦想,也没有幻灭。那儿无所谓未来。那儿的过去只留下这个教训:爱是使人遍体鳞伤的错误,而它的帮凶,希望,则是令人悔恨莫及的幻想。无论什么时候,若这一对剧毒的两生花开始在那片干涸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玛丽雅姆就会将它们连根拔除。她把它们拔起来,还没拿稳就赶紧将其掩埋。” 生活将一个渴望爱的人变成了一个没有希望没有爱的人,并赋予这个内心充满恐惧的女人惊人的耐力。隐忍,貌似在东方被看做一种美德,在这里我看到的却是它对人性的彻底摧残。
莱拉的到来打破了玛丽雅姆日复一日的生活。莱拉可以说得上是玛丽雅姆的下一辈(她的家庭环境很好,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帅气的塔里克有过炽热的爱情,但是两个兄长死于圣战,父母又在逃离阿富汗的搬家中死于流弹),但在阿富汗这个神奇的国度,她们俩又分享了一个六十多岁的丈夫,且不说拉希德(她们的丈夫,很讨厌这个名字)是用怎样的手段让十四岁的莱拉嫁给他的。莱拉生了一个女儿阿兹莎,我们可怜的玛丽雅姆对莱拉表现出了十足的敌意,但是我对玛丽雅姆却恨不起来,莱拉的到来让她的地位更低贱,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责怪玛丽雅姆呢。
一次貌似平常的家庭暴力由于莱拉的阻止变成了未完成状态,玛丽雅姆对莱拉的态度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居然有人肯为了她而挺身而出,在她的生命里,这是第一次。hope is a good thing,现在她渴望和莱拉分享三杯茶,渴望看到阿兹莎,而阿兹莎对玛丽雅姆也有着出奇的好感,她是最需要玛丽雅姆的人。玛丽雅姆也是第一次碰到了对她毫无保留表达爱意的人。
姐妹俩的第一次出逃计划因一个男子的告密而失败,玛丽雅姆和莱拉也遭到了濒死的惩罚。我欣喜的看到隐忍了二十多年的玛丽雅姆居然也有了勇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切都是爱的力量。
后面的故事很惊险,莱拉为拉希德生了一个儿子,并在几年后重新见到了塔里克,因为塔里克而引发的争吵演变成一场斗争,在那场斗争中,玛丽雅姆为了挽救莱拉,用铁锨结束了拉希德的生命。玛丽雅姆为了成全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去法院自首。书中最后是这样写的“当她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
从这里开始,到莱拉去探访玛丽雅姆的故居,重温了玛丽雅姆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一生,作者在前面的铺垫此时都有了对应,看这部分的时候有种巨大的满足感,像是终于等到了命运的审判,此时早已泪流满面。
关于这本书的女主角,我执拗的认为只有玛丽雅姆一人。
私生女玛丽雅姆从小就渴望父亲的爱,对得不到的这份爱的渴望那么强大,强大到忽略了母亲的爱。没有等到约好接她来看电影的父亲,她决定离开了她生活了15年的小泥屋,去找自己的父亲。得到的却是露宿的一宿和父亲在窗帘后闪现的脸,此时她才明白了母亲,认识到了父亲的虚伪。这个决定改变了玛丽雅姆的一生,母亲的自杀,父亲的懦弱,让她嫁给了大她二十多岁的修鞋匠。又由于她的屡次流产,成了丈夫泄愤的对象,冷嘲热讽加拳打脚踢。她就一直这么卑微的活着。
我很难理解玛丽雅姆是怎么生存下去的,书在后面写到“她躲在自己心灵的一个遥远角落,独自度过了这些岁月。那儿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地,没有希望,也没有哀伤;没有梦想,也没有幻灭。那儿无所谓未来。那儿的过去只留下这个教训:爱是使人遍体鳞伤的错误,而它的帮凶,希望,则是令人悔恨莫及的幻想。无论什么时候,若这一对剧毒的两生花开始在那片干涸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玛丽雅姆就会将它们连根拔除。她把它们拔起来,还没拿稳就赶紧将其掩埋。” 生活将一个渴望爱的人变成了一个没有希望没有爱的人,并赋予这个内心充满恐惧的女人惊人的耐力。隐忍,貌似在东方被看做一种美德,在这里我看到的却是它对人性的彻底摧残。
莱拉的到来打破了玛丽雅姆日复一日的生活。莱拉可以说得上是玛丽雅姆的下一辈(她的家庭环境很好,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帅气的塔里克有过炽热的爱情,但是两个兄长死于圣战,父母又在逃离阿富汗的搬家中死于流弹),但在阿富汗这个神奇的国度,她们俩又分享了一个六十多岁的丈夫,且不说拉希德(她们的丈夫,很讨厌这个名字)是用怎样的手段让十四岁的莱拉嫁给他的。莱拉生了一个女儿阿兹莎,我们可怜的玛丽雅姆对莱拉表现出了十足的敌意,但是我对玛丽雅姆却恨不起来,莱拉的到来让她的地位更低贱,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责怪玛丽雅姆呢。
一次貌似平常的家庭暴力由于莱拉的阻止变成了未完成状态,玛丽雅姆对莱拉的态度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居然有人肯为了她而挺身而出,在她的生命里,这是第一次。hope is a good thing,现在她渴望和莱拉分享三杯茶,渴望看到阿兹莎,而阿兹莎对玛丽雅姆也有着出奇的好感,她是最需要玛丽雅姆的人。玛丽雅姆也是第一次碰到了对她毫无保留表达爱意的人。
姐妹俩的第一次出逃计划因一个男子的告密而失败,玛丽雅姆和莱拉也遭到了濒死的惩罚。我欣喜的看到隐忍了二十多年的玛丽雅姆居然也有了勇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切都是爱的力量。
后面的故事很惊险,莱拉为拉希德生了一个儿子,并在几年后重新见到了塔里克,因为塔里克而引发的争吵演变成一场斗争,在那场斗争中,玛丽雅姆为了挽救莱拉,用铁锨结束了拉希德的生命。玛丽雅姆为了成全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去法院自首。书中最后是这样写的“当她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
从这里开始,到莱拉去探访玛丽雅姆的故居,重温了玛丽雅姆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一生,作者在前面的铺垫此时都有了对应,看这部分的时候有种巨大的满足感,像是终于等到了命运的审判,此时早已泪流满面。
关于这本书的女主角,我执拗的认为只有玛丽雅姆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