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愚蠢的一代,最幸福的一代

网络时代的到来如此迅捷,如此势不可挡,超出了所有我们能想象的范围,而与之相随的80后,也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国,并成为当然的新生力量,以及未来的社会主流。在一个不断改革、不断破除旧传统、旧势力的大潮中,80后是主人翁,而在信仰迷失、道德沦丧的批评声中,80后也是受害者,是垮掉的一代。当一个社会的扁平化、大众化变得日益清晰的时候,当精英与傻子在我们身边逐渐消失的时候,中年人都对原先的科层社会表达了不同程度的迷恋,而这本《单向街》正是70年代的精英们对80后自然流露出的赞美与诅咒、忧虑与期冀。
在我看来,这种担心,既有必要,令人尊重,又无可能性,令人嗟叹。与70后对改革户籍、自由择业等强烈的渴望相比,80后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相反,他们最反感的就是改革。在他们上学的整个过程中,今天所学的,都不知道明天是否能用,是否有用。在我教书的时候,学生一听教材或高考制度的改革,就怨言满天飞。在他们看来,改革与折腾无异。比如:头天还在电视上讲话的领导,明天就成为玩弄女性、贪污公款的罪犯;头天还在和同学组织学习小组,第二天即用不得不因为房子拆迁而不得不转学;头天还和爸妈一起去麦当劳庆祝生日,第二天就因父母离异独自去爷爷奶奶家做功课。整个社会都在急剧转型,所有人都漂在水上,不知道下一站是天堂,还是地狱。
所以,在草地上谈人生、弹吉他的日子一去不返了,因为唯一能听见的就是四周建筑工地上的切割机的噪音。对于80后来说,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切都不确定。因此,GOOGLE取代了图书馆,QQ取代了纸条,博客和论坛取代了日记本与工作日志,网络游戏取代了老鹰捉小鸡。传统的社区日渐分崩离析,而网络社区中没见过面的好友,却能在找工作、租房子时提供意想不到的便利。在激烈的竞争中,熟悉的人越来越难以信任、越来越远,而陌生的人往往一语道破天机——不是旁观者清,而是因为这与他的利益无关。在社会依旧不断改革、转型、深水中摸索的过程中,每一个人能相信的只有物质,只有金钱。如果将这些标签都贴在80后身上,显然是不公正的。
如果了解了这些,我想,《一堂法学课》中的赵晓力老师就不会一直抽烟,为清华的学生不愿思考而苦恼。也不必担忧“GOOGLE将把我们变蠢”,因为,如同Julia一样的芙蓉姐姐、木子美、超女也都是流星一闪——他们都是80后生命中的过客,不可能成为其精神上的偶像。而要改变《出走》中打工妹的命运,疗治《大脑里的战争》中的癫痫病人,避免《富豪征婚记》中没有爱情只有财色交易的“选妃”,我们需要的还只能是技术的进步与财富的积累,不可能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精神变物质”的口号。长期以来,知识分子都是有想法没办法,而改变这种宿命的正确途径则是,将思想的力量传递给每个人,使之转化为财富,而不是权力。
在这本书的书脊上,印着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许知远、李海鹏、覃里雯、李孟夏、梁文道,这些曾经与现在的媒体精英;张大春、陈芳明、戴锦华、许倬云、黄永玉,这些为大众媒体所热爱的作家学者。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自由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也是最早对过度自由化、庸俗化敲响警钟的人。自由之为双刃剑,无论在他们的文中,还是在他们的脸上,都有十分形象而又难以诉说的展现。
苏东坡曾有诗云:人皆养儿愿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在一个农民依旧占据着社会大多数的国家里,谁迎合了农民谁就会成功,这就是我读中国历史时得出的唯一结论。苏东坡的话,与这本《单向街》一样,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痛苦,代代相传而从未改变。鲁迅在《呐喊》中也曾说过,糊里糊涂的死未尝不是一种幸福,而清醒又痛苦的活令人尊敬。值得80后庆幸的是,今天依然有这样的少数人在不停的呐喊,而唯其如此,大多数人才能在笑声中善终,而不是被屠杀,抑或安乐死。
在我看来,这种担心,既有必要,令人尊重,又无可能性,令人嗟叹。与70后对改革户籍、自由择业等强烈的渴望相比,80后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相反,他们最反感的就是改革。在他们上学的整个过程中,今天所学的,都不知道明天是否能用,是否有用。在我教书的时候,学生一听教材或高考制度的改革,就怨言满天飞。在他们看来,改革与折腾无异。比如:头天还在电视上讲话的领导,明天就成为玩弄女性、贪污公款的罪犯;头天还在和同学组织学习小组,第二天即用不得不因为房子拆迁而不得不转学;头天还和爸妈一起去麦当劳庆祝生日,第二天就因父母离异独自去爷爷奶奶家做功课。整个社会都在急剧转型,所有人都漂在水上,不知道下一站是天堂,还是地狱。
所以,在草地上谈人生、弹吉他的日子一去不返了,因为唯一能听见的就是四周建筑工地上的切割机的噪音。对于80后来说,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切都不确定。因此,GOOGLE取代了图书馆,QQ取代了纸条,博客和论坛取代了日记本与工作日志,网络游戏取代了老鹰捉小鸡。传统的社区日渐分崩离析,而网络社区中没见过面的好友,却能在找工作、租房子时提供意想不到的便利。在激烈的竞争中,熟悉的人越来越难以信任、越来越远,而陌生的人往往一语道破天机——不是旁观者清,而是因为这与他的利益无关。在社会依旧不断改革、转型、深水中摸索的过程中,每一个人能相信的只有物质,只有金钱。如果将这些标签都贴在80后身上,显然是不公正的。
如果了解了这些,我想,《一堂法学课》中的赵晓力老师就不会一直抽烟,为清华的学生不愿思考而苦恼。也不必担忧“GOOGLE将把我们变蠢”,因为,如同Julia一样的芙蓉姐姐、木子美、超女也都是流星一闪——他们都是80后生命中的过客,不可能成为其精神上的偶像。而要改变《出走》中打工妹的命运,疗治《大脑里的战争》中的癫痫病人,避免《富豪征婚记》中没有爱情只有财色交易的“选妃”,我们需要的还只能是技术的进步与财富的积累,不可能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精神变物质”的口号。长期以来,知识分子都是有想法没办法,而改变这种宿命的正确途径则是,将思想的力量传递给每个人,使之转化为财富,而不是权力。
在这本书的书脊上,印着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许知远、李海鹏、覃里雯、李孟夏、梁文道,这些曾经与现在的媒体精英;张大春、陈芳明、戴锦华、许倬云、黄永玉,这些为大众媒体所热爱的作家学者。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自由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也是最早对过度自由化、庸俗化敲响警钟的人。自由之为双刃剑,无论在他们的文中,还是在他们的脸上,都有十分形象而又难以诉说的展现。
苏东坡曾有诗云:人皆养儿愿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在一个农民依旧占据着社会大多数的国家里,谁迎合了农民谁就会成功,这就是我读中国历史时得出的唯一结论。苏东坡的话,与这本《单向街》一样,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痛苦,代代相传而从未改变。鲁迅在《呐喊》中也曾说过,糊里糊涂的死未尝不是一种幸福,而清醒又痛苦的活令人尊敬。值得80后庆幸的是,今天依然有这样的少数人在不停的呐喊,而唯其如此,大多数人才能在笑声中善终,而不是被屠杀,抑或安乐死。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