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诗人

西谚云:“认识你自己。”寰宇浩瀚,仍系肉眼可见其局部,并逐步能推及而知之大部分景致;可是一旦涉及人自身的问题,无数谜团会随即涌现,甚至有时连肉眼、语言都把握不准,仅思维推向极致,或大约能略知一二。
既然能力条件所限,为了更好趋近“认识自我而达豁然开朗”境地,可珍惜学习机会。学习不仅在于知识的汲取,也可以通过利用各种条件,如接近伟大先驱智慧来实践,特别是歌德这类伟大诗人的日常谈话,尤需聆听——它的平易、它的自然、它的理性,为我们所感知,学生能大受启发。这本爱克曼辑录的从1823年至1832年的歌德谈话录,早在西方文艺史上负有盛名,现虽只能捧读美学史家朱光潜先生的选译(《谈话录》全书有四十万字左右,这里选译的不到全书的一半,见286),但依然在阅读之后感觉受益良多,歌德“只言片语”值得反复温习、记录。
如谈写作,歌德认为应该写日常生活个人所清楚感知、有所触动引发的人、事、物;要从“小题目”开始,一点点积累。这样,才能更接近于诗人。所谓诗人,从广义上认识,并非仅仅是写诗歌这类体裁的创作者,而更接近于充满智慧、内心境界高超、文艺表现手法独到、脱俗,并能引发历久弥新观点的人——一种反复认知自我,在理解自我中成就突出的人。诗人的实践行为即集中于创作(写作),歌德认为“诗人由日常现实生活触动起来的思想感情都要求表现,而且也应该得到表现”(页4),教导说:“如果你目前只写一些小题目,抓住日常生活提供给你的材料,趁热打铁,你总会写出一点好作品来。这样,你就会每天感到乐趣”(页6)。诚然,日子中的乐趣可复杂也可以很简单,正如歌德所说的写作——今下,多少人疲于度日,恰好是对“认识自己”这类问题着思不多,也无从过问自己“乐趣是什么”,更惶论生命意义了。再回到《谈话录》,爱克曼说:“听了歌德的话,我感到长了几年的智慧。结识了这位真正的大师,我在灵魂深处感到幸福……在默然无语时,他的风度和品格对我就是很好的教育……全副表情显得和蔼、坚强和年轻”(页9)。
是的,听歌德谈写作,如“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页10)、“你在每首诗后应注明写作日期……这样就等于同时写了你的进度日记”(页11)、劝说要“练习追随着伟大人物的思想而思想”(页21),写作要真诚并说自己“一般都力求不撒谎,有勇气把心里所感到的一起都照实说出来”(页20-21),指出一心一意钻研的重要性:“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页26),也阐明了“诗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法庭怎样判案,议会怎样工作,国王怎样加冕。如果他要写这类题材而不愿违背真相,他就必须向经验或文化遗产请教”(页34)。
真如歌德所说:“一个真正大才能的人却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页36),歌德诵读着希腊诗人侬努斯的古诗“西沉的永远是这同一个太阳”,他深信人类精神是不朽的,就象太阳,永远不停地照耀。一种精神不灭,一种平和同样让年轻人渐渐知道:从不放弃追求……
这或许就是人认识自身的一个重要起步:要学习前辈的优点,集中智慧,多去实践。歌德在谈话中,数度称赞了莎士比亚,说:“每个重要的有才能的剧作家都不能不注意莎士比亚,都不能不研究他。一研究他,就会认识到莎士比亚已把全部人性的各种倾向,无论在高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描写得竭尽无余了”(页15),由衷地赞赏席勒、拜伦、莫里哀,更坦言康德、黑格尔对自己的影响,当然对于后者,他也就不少观点与之展开交锋。以上种种,无不显示歌德在惊赞这些诗人、大家的非凡才能与深远影响的同时,领略了他们“认识自己”方面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大贡献,也间接显示了歌德眼光之独到,以及他的平和与坦然。
客观评价他人与自我的这个过程,值得我们回味,思考歌德美好的人格品质的因由问题。歌德赞叹天才,信仰超然理念与重视现实生活沃土的厚实。虽然朱先生的选译本尤其实践着“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从而下了不少意识形态判断标签,并造成不少值得商榷的“批注内观点”,但是歌德自有温暖思想,包容、精博,又有务实的“集体性”理念:“我只不过有一种能力和志愿,去看去听,去区分和选择,用自己的心智灌注生命于所见所闻,然后以适当的技巧把它再现出来,如此而已。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页250)。
歌德不愧为一流大诗人!教人怎能不认真聆听呢?
既然能力条件所限,为了更好趋近“认识自我而达豁然开朗”境地,可珍惜学习机会。学习不仅在于知识的汲取,也可以通过利用各种条件,如接近伟大先驱智慧来实践,特别是歌德这类伟大诗人的日常谈话,尤需聆听——它的平易、它的自然、它的理性,为我们所感知,学生能大受启发。这本爱克曼辑录的从1823年至1832年的歌德谈话录,早在西方文艺史上负有盛名,现虽只能捧读美学史家朱光潜先生的选译(《谈话录》全书有四十万字左右,这里选译的不到全书的一半,见286),但依然在阅读之后感觉受益良多,歌德“只言片语”值得反复温习、记录。
如谈写作,歌德认为应该写日常生活个人所清楚感知、有所触动引发的人、事、物;要从“小题目”开始,一点点积累。这样,才能更接近于诗人。所谓诗人,从广义上认识,并非仅仅是写诗歌这类体裁的创作者,而更接近于充满智慧、内心境界高超、文艺表现手法独到、脱俗,并能引发历久弥新观点的人——一种反复认知自我,在理解自我中成就突出的人。诗人的实践行为即集中于创作(写作),歌德认为“诗人由日常现实生活触动起来的思想感情都要求表现,而且也应该得到表现”(页4),教导说:“如果你目前只写一些小题目,抓住日常生活提供给你的材料,趁热打铁,你总会写出一点好作品来。这样,你就会每天感到乐趣”(页6)。诚然,日子中的乐趣可复杂也可以很简单,正如歌德所说的写作——今下,多少人疲于度日,恰好是对“认识自己”这类问题着思不多,也无从过问自己“乐趣是什么”,更惶论生命意义了。再回到《谈话录》,爱克曼说:“听了歌德的话,我感到长了几年的智慧。结识了这位真正的大师,我在灵魂深处感到幸福……在默然无语时,他的风度和品格对我就是很好的教育……全副表情显得和蔼、坚强和年轻”(页9)。
是的,听歌德谈写作,如“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页10)、“你在每首诗后应注明写作日期……这样就等于同时写了你的进度日记”(页11)、劝说要“练习追随着伟大人物的思想而思想”(页21),写作要真诚并说自己“一般都力求不撒谎,有勇气把心里所感到的一起都照实说出来”(页20-21),指出一心一意钻研的重要性:“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页26),也阐明了“诗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法庭怎样判案,议会怎样工作,国王怎样加冕。如果他要写这类题材而不愿违背真相,他就必须向经验或文化遗产请教”(页34)。
真如歌德所说:“一个真正大才能的人却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页36),歌德诵读着希腊诗人侬努斯的古诗“西沉的永远是这同一个太阳”,他深信人类精神是不朽的,就象太阳,永远不停地照耀。一种精神不灭,一种平和同样让年轻人渐渐知道:从不放弃追求……
这或许就是人认识自身的一个重要起步:要学习前辈的优点,集中智慧,多去实践。歌德在谈话中,数度称赞了莎士比亚,说:“每个重要的有才能的剧作家都不能不注意莎士比亚,都不能不研究他。一研究他,就会认识到莎士比亚已把全部人性的各种倾向,无论在高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描写得竭尽无余了”(页15),由衷地赞赏席勒、拜伦、莫里哀,更坦言康德、黑格尔对自己的影响,当然对于后者,他也就不少观点与之展开交锋。以上种种,无不显示歌德在惊赞这些诗人、大家的非凡才能与深远影响的同时,领略了他们“认识自己”方面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大贡献,也间接显示了歌德眼光之独到,以及他的平和与坦然。
客观评价他人与自我的这个过程,值得我们回味,思考歌德美好的人格品质的因由问题。歌德赞叹天才,信仰超然理念与重视现实生活沃土的厚实。虽然朱先生的选译本尤其实践着“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从而下了不少意识形态判断标签,并造成不少值得商榷的“批注内观点”,但是歌德自有温暖思想,包容、精博,又有务实的“集体性”理念:“我只不过有一种能力和志愿,去看去听,去区分和选择,用自己的心智灌注生命于所见所闻,然后以适当的技巧把它再现出来,如此而已。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页250)。
歌德不愧为一流大诗人!教人怎能不认真聆听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