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不觉得神圣时,他就开始伟大了

初读书,往往会觉得一些人神圣。因为这些人能进教科书,因为这些人很时髦,因为这些人与另一些同样“神圣”的人相关或为其周边,因为这些人被反复传诵……在拿起书的同时,他们的光环便先笼罩上来。不要讲怀疑或说“不”,这样的光环甚至让人无法正视其文,无法搞明白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就好像基督教徒隔着教堂的烟雾仰望上帝,虽然知道他也是一个鼻子两只眼睛,长着两撇小胡子,但就是怎么都看不清楚他的脸。上帝是神圣的,慈爱的,但也是威严的,不可亲近的。而这些被认为“神圣”的作家亦是一样,因为其神圣而从一开始就无法理解。
以前喜欢卡夫卡的时候,翻他的小说,爱不释手,并且找他周边的内容来看。但无论是卡夫卡,还是尼采,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福楼拜,我记得自己统统看不明白。卡夫卡说他总要翻《情感教育》,于是我就努力地从后者中查找理解作家的途径。其实现在看,卡夫卡就是卡夫卡,福楼拜就是福楼拜。重看《情感教育》的时候才发现,卡夫卡当年实在是一个可爱的读者。他几乎把自己带入了作品当中,反复验证着自己的懦弱和孤独。
当年的卡夫卡恐惧婚姻,他在自己的日记里说: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和克尔凯郭尔,这些人我觉得亲近,但只有福楼拜是结婚的,其余都是单身汉(大意如此)。他选择与自身气质相似的作家阅读,并用这种相似为自身行为找到证据。由此卡夫卡得出结论:要将自己放置于一个地洞里,由专人定期为他送来水和食物,并且他将不与来人接触。他要过一种与世隔绝的,完全孤独的日子。其实当初的卡夫卡渴望婚姻,但他说“如果我结婚,那么烦扰的婚姻生活将干扰我的文学的创作。”如果将卡夫卡视为“神圣”,那么无疑这种选择将把他的形象神化,使其成为佩戴着苦修带的圣徒(马克斯·布洛德在为他的好友作传时便犯了这个错误,为后人所诟病)。但假若把他从圣坛上拉下来,他便立刻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并且是个人格不太健全的普通人。
从卡夫卡对《情感教育》的迷恋,以及他恐惧婚姻这两件事实看来,卡夫卡其实是懦弱的。像小说的主人公一样,他的内心里永远汹涌澎湃,翻动着热烈的感情、新奇的想法,但他缺乏的是行动力。卡夫卡习惯于自我否定,并且不断地自我否定。从效果上看来,这种行为代表了一种对于外界的拒斥。这种拒斥或许并不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源于他对父权的无限放大造成的恐惧,以及他从文学的孤独中品尝到的快乐。如果将卡夫卡放入他生活的圈子当中看,这种拒斥的来源更多的来自他对某种契约关系的恐惧。联系到他的《审判》和《城堡》当中充斥的荒诞和对权力的批判。无论是政府、机构、权力关系还是社会关系,契约都是维系其运作的基本要素。卡夫卡是法学博士,而法学里充斥着的便是契约。试想他每天接触到的都是一些在契约关系之中被伤害的人们(他曾经在日记中记述了他的一位出了工伤的代理人,并形容自己对这个案子产生了恐惧),再将这样的现实与他小说中的荒诞感进行对比——K永远到达不了的城堡,其实就是人永远无法走出的契约关系网。卡夫卡恐惧这种契约关系,拒绝将自己放入任何一种关系之内,并且这种契约关系给他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压力,并让他产生了与世隔绝的想法。这种对人生存的基本原则的拒斥构成了卡夫卡性格当中的懦弱,同时也是他小说中荒诞感的来源。所以他永远不会结婚,永远不会走出父亲的阴影。这里的卡夫卡并没有无奈,他并非不能走出来,而是不愿。
所以卡夫卡不是什么“在文学道路之上匍匐前进的圣徒”(虽然他对宗教,尤其犹太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只是一个被自身性格缺陷统治着,并且全力反抗着这种统治带来的绝望,同时在潜意识里又依赖着这种性格缺陷的矛盾综合体。在这种背景之下,卡夫卡的荒诞和黑暗似乎能得到更好的理解。他无意批判社会,无意享受哲思,也无意将自己神圣化。他只是利用文学作为反抗自己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对他而言,是私人化的,所以他才会交代布洛德在他死后焚毁他所有的手稿(他是不希望自己的缺陷被不断解读的)。我们今天读到卡夫卡,认为其神圣,是现代主义的开山鼻祖,同时也认为其晦涩,无法弄懂其作品要表达什么。然而卡夫卡的伟大恰恰在于他的非神圣。当他作为一个人格有缺陷的普通人出现时,他的缺陷折射出了生活中的阴暗。他的懦弱导致他容易将恐惧和绝望放大,而正因为这种放大,才使我们看到了一张无边无际并且杂乱无章的契约网。这张网让我们绝望,让我们发现生活的荒诞,发现自身存在的可笑。卡夫卡是能够让人冷静和理性的作家(尽管他的创作是非理性的),他的伟大即在于此。而这样的伟大,却不是“神圣”所能代替的。
刘小枫在《这一代人的怕和爱》的末尾说,卖旧书是一种自我调整,真正卖掉的是过去的读书兴趣,算是对自己思想的自我清场。这句话当初读的时候,我同样觉得神圣,然而今天将它拉下神坛,才发现这原不失为一种方法(或者可以说是警醒)。读书是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清场”的。对我而言,不是卖掉旧书,而是定期把那些曾经供奉在神坛上的神圣们拉下来,拉到和自己相平的位置上,让自己不再仰视。当你不仰视他们的时候,他们的伟大也就显露出来了。究竟什么才是应该记住的;谁才是值得放在书架上,隔一段时间就要翻一翻的;而哪些人又是可以尊敬,却与自身气质不太相符的……这一切都要待到先人们走下神坛才能够辨明。当你不觉得他神圣时——我现在才感觉——他就开始伟大了。
以前喜欢卡夫卡的时候,翻他的小说,爱不释手,并且找他周边的内容来看。但无论是卡夫卡,还是尼采,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福楼拜,我记得自己统统看不明白。卡夫卡说他总要翻《情感教育》,于是我就努力地从后者中查找理解作家的途径。其实现在看,卡夫卡就是卡夫卡,福楼拜就是福楼拜。重看《情感教育》的时候才发现,卡夫卡当年实在是一个可爱的读者。他几乎把自己带入了作品当中,反复验证着自己的懦弱和孤独。
当年的卡夫卡恐惧婚姻,他在自己的日记里说: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和克尔凯郭尔,这些人我觉得亲近,但只有福楼拜是结婚的,其余都是单身汉(大意如此)。他选择与自身气质相似的作家阅读,并用这种相似为自身行为找到证据。由此卡夫卡得出结论:要将自己放置于一个地洞里,由专人定期为他送来水和食物,并且他将不与来人接触。他要过一种与世隔绝的,完全孤独的日子。其实当初的卡夫卡渴望婚姻,但他说“如果我结婚,那么烦扰的婚姻生活将干扰我的文学的创作。”如果将卡夫卡视为“神圣”,那么无疑这种选择将把他的形象神化,使其成为佩戴着苦修带的圣徒(马克斯·布洛德在为他的好友作传时便犯了这个错误,为后人所诟病)。但假若把他从圣坛上拉下来,他便立刻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并且是个人格不太健全的普通人。
从卡夫卡对《情感教育》的迷恋,以及他恐惧婚姻这两件事实看来,卡夫卡其实是懦弱的。像小说的主人公一样,他的内心里永远汹涌澎湃,翻动着热烈的感情、新奇的想法,但他缺乏的是行动力。卡夫卡习惯于自我否定,并且不断地自我否定。从效果上看来,这种行为代表了一种对于外界的拒斥。这种拒斥或许并不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源于他对父权的无限放大造成的恐惧,以及他从文学的孤独中品尝到的快乐。如果将卡夫卡放入他生活的圈子当中看,这种拒斥的来源更多的来自他对某种契约关系的恐惧。联系到他的《审判》和《城堡》当中充斥的荒诞和对权力的批判。无论是政府、机构、权力关系还是社会关系,契约都是维系其运作的基本要素。卡夫卡是法学博士,而法学里充斥着的便是契约。试想他每天接触到的都是一些在契约关系之中被伤害的人们(他曾经在日记中记述了他的一位出了工伤的代理人,并形容自己对这个案子产生了恐惧),再将这样的现实与他小说中的荒诞感进行对比——K永远到达不了的城堡,其实就是人永远无法走出的契约关系网。卡夫卡恐惧这种契约关系,拒绝将自己放入任何一种关系之内,并且这种契约关系给他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压力,并让他产生了与世隔绝的想法。这种对人生存的基本原则的拒斥构成了卡夫卡性格当中的懦弱,同时也是他小说中荒诞感的来源。所以他永远不会结婚,永远不会走出父亲的阴影。这里的卡夫卡并没有无奈,他并非不能走出来,而是不愿。
所以卡夫卡不是什么“在文学道路之上匍匐前进的圣徒”(虽然他对宗教,尤其犹太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只是一个被自身性格缺陷统治着,并且全力反抗着这种统治带来的绝望,同时在潜意识里又依赖着这种性格缺陷的矛盾综合体。在这种背景之下,卡夫卡的荒诞和黑暗似乎能得到更好的理解。他无意批判社会,无意享受哲思,也无意将自己神圣化。他只是利用文学作为反抗自己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对他而言,是私人化的,所以他才会交代布洛德在他死后焚毁他所有的手稿(他是不希望自己的缺陷被不断解读的)。我们今天读到卡夫卡,认为其神圣,是现代主义的开山鼻祖,同时也认为其晦涩,无法弄懂其作品要表达什么。然而卡夫卡的伟大恰恰在于他的非神圣。当他作为一个人格有缺陷的普通人出现时,他的缺陷折射出了生活中的阴暗。他的懦弱导致他容易将恐惧和绝望放大,而正因为这种放大,才使我们看到了一张无边无际并且杂乱无章的契约网。这张网让我们绝望,让我们发现生活的荒诞,发现自身存在的可笑。卡夫卡是能够让人冷静和理性的作家(尽管他的创作是非理性的),他的伟大即在于此。而这样的伟大,却不是“神圣”所能代替的。
刘小枫在《这一代人的怕和爱》的末尾说,卖旧书是一种自我调整,真正卖掉的是过去的读书兴趣,算是对自己思想的自我清场。这句话当初读的时候,我同样觉得神圣,然而今天将它拉下神坛,才发现这原不失为一种方法(或者可以说是警醒)。读书是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清场”的。对我而言,不是卖掉旧书,而是定期把那些曾经供奉在神坛上的神圣们拉下来,拉到和自己相平的位置上,让自己不再仰视。当你不仰视他们的时候,他们的伟大也就显露出来了。究竟什么才是应该记住的;谁才是值得放在书架上,隔一段时间就要翻一翻的;而哪些人又是可以尊敬,却与自身气质不太相符的……这一切都要待到先人们走下神坛才能够辨明。当你不觉得他神圣时——我现在才感觉——他就开始伟大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