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肯斯坦》,知识问题
初中毕业时窝在书城读完了《弗兰肯斯坦》,但那是缩写版。此后随着知识的增长,我一直把它当作科技哲学的问题。即人制造了机器,但并不能主宰机器,反而被机器反咬一口。直到最近读了完整版,我才知道这部号称科幻小说之母的小说,包含的无穷内涵并不止科技问题。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弗兰肯斯坦野心勃勃地创造了一个奇丑无比的巨人,希望以生命制造者的身份赢得敬仰。但被创造的怪物并不服从弗兰肯斯坦的意愿,反而接连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亲人,让原本沐浴在幸福中的弗兰肯斯坦身心都遭到重创,最后忧愤而死。这似乎揭示了西方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的一大主题:人类无所顾忌地征服自然,渴望改变自然规律,但反自然注定是要遭到惩罚的。我们目前生活的世界被机器所包围。机器看似无生命,但它却没有完全在我们的掌控之内。我们发明的机器就像弗兰肯斯坦的巨人一样,有自己的,不被我们约束的意志。汽车带来了交通便利,但也带来了车祸和死亡;手机打破了空间的阻隔,但我们从此被骚扰短信,广告和垃圾信息淹没。空气污染、转基因食品、试管婴儿和克隆羊这些烦恼科技发达带来的烦恼不断地拷问我们。科技带来了生产力的爆炸,但也带来了大规模失业,让人的劳动变得重复而机械。我们在向科技疯狂索取时,科技也像弗兰肯斯坦的怪人一样不断地报复我们。
要说人类史上最大的机器反抗,非两次世界大战莫属。由于有了高科技武器,全球性战争成了可能。一次十年的战争吞噬5000万人的生命,这在冷兵器时代根本是不可想象的。科技越发达,我们面临的危险就越甚。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愈发无法控制的世界里。这种无法控制的极端,就是人类的家园——地球——被人类自己毁灭,就像弗兰肯斯坦被自己创造的巨人毁灭一样。写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玛丽.雪莱伟大的先见之明(这应该是伟大的小说之所以伟大的地方——超越时代视野的局限),毕竟工业革命时代不过是科技的发轫时期,还没有猖獗到要毁灭人类的地步。
除此之外,玛丽.雪莱提出了另一个追问。人类的终极归宿是什么?或者说,什么东西能让我们真正幸福。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有超越本能的意识。我们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将要死去。人类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大自然,因此面临着动物所没有的不确定性。于是人类感到孤独、感到恐惧。除非实现与他人的结合,否则我们无法消除恐惧和孤寂感,并最终走向疯狂和毁灭。弗洛姆在书中提出了简短有力的总结:没有爱,我们一天也活不下去。
巨人被创造后的遭遇正印证了这一点。被创造出来后,巨人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但他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任何身份认同的归属感。因此它极度渴望人类的爱。但由于巨人长得庞大丑陋,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人类吓跑,甚至不断遭到毒打,尽管巨人心地善良,曾经勇救落水女童。
为了和人类交流,获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依赖。巨人躲在一户人家窗外,日复一日地学习人类的语言和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了解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了解了罗马帝国的建立,美洲的发现,了解了各项基本技能。但是,这一切能让巨人幸福吗?不能!这一切不过是让巨人的自我意识和孤寂感继续加强,对爱的渴望更加强烈。由于它主动和那户人家交流反而导致被毒打,原本善良的巨人的心理走向了极端。它疯狂地想要报复创造了它的主人弗兰肯斯坦,最终接连把弗兰肯斯坦的亲人杀死……
弗兰肯斯坦的遭遇和巨人是一样的。野心勃勃地获取知识,最终破坏了他宁静幸福的生活,并且终日被恐惧包围。玛丽.雪莱的故事似乎和卢梭一样,是反智力和反理性主义的。这样的观点让我们恐慌。毕竟没有不断发展的智力和大脑,我们今天就无法享受到如此绚烂的文明和丰裕的物质条件。但反理性主义毕竟对我们的心灵归宿提出振聋发聩的追问。事实上,古希腊人就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拷问。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故事,可以诠释成普罗米修斯给愚昧的人类带来智慧之光,也可以理解为普罗米修斯违反了自然规律,遭到众神的惩罚。
人类在生存斗争中发展了理性和自我意识。但随着文明发展起来的,是愈演愈烈的不平等,是机器不断地取代人的作用,侵蚀我们的文化和心灵家园。玛丽.雪莱写作小说时正值19世纪初,那正是工业革命的高峰期。在那之前,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一个时期发展如此迅速,生活方式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机器大规模地取代劳动力大军。人变成机器的奴隶,成了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个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都遭到前所未有的扼杀。机器的统治还造成了社会分工和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破坏了原先稳固的农村社区,取而代之的是在城市中相互陌生的原子式的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滚雪球般地提高,知识像核爆裂般增加。但人原先赖以生存的情感纽带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我们这个时代疯狂地崇拜财富和个人成就,物质财富的积累史无前例。但这一切回报我们的却是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深的隔阂,愈加势力的价值观,以及几何级数级般增长的酗酒、抑郁、吸毒、自杀。这似乎是对理性和物质财富的价值无情的嘲讽。
不得不说,这部包含着科技哲学,心理学和认识论的小说,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理应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今天面对它的拷问,只会比它问世的两百年前更加无情,将来只会更甚。因为近两百年的人类历史,某种程度是我们不断制造怪物把自己逼到墙角的历史。两次世界大战,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以及目前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升级,都对人类的命运提出了无法回避的问题。
ps:最后不得不啰嗦一下。虽然,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上海译文版的译者序还是让我感到吃惊。译者全部的观点,都是围绕着资本主义中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弗兰肯斯坦被描述成万恶的统治阶级,而巨人反倒被描述成受压迫的人民。事实是,几乎所有的世界名著的译序都是千篇一律的反资本主义立场。只要有对立,就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就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苔丝》本是个单纯的爱情故事。但苔丝的被强奸和被抛弃,照样被某些中国学者扭曲成资产阶级的压迫。这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世界名著的中国研究者,总要挖空心思证明帝国主义的阴暗以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他们却一直享受着资本主义带来的优越生产力。
不好意思,扯远了。但为了表达对某些御用文人玷污伟大的世界名著和艺术,扼杀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的愤懑,我还是不得不罗嗦了一番。很希望各位叔叔阿姨兄弟姐妹们,看世界名著的时候,千万不要看译者序。有条件的话,最好看原著。一盘美味佳肴参了一颗老鼠屎,当然是让人作呕的。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弗兰肯斯坦野心勃勃地创造了一个奇丑无比的巨人,希望以生命制造者的身份赢得敬仰。但被创造的怪物并不服从弗兰肯斯坦的意愿,反而接连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亲人,让原本沐浴在幸福中的弗兰肯斯坦身心都遭到重创,最后忧愤而死。这似乎揭示了西方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的一大主题:人类无所顾忌地征服自然,渴望改变自然规律,但反自然注定是要遭到惩罚的。我们目前生活的世界被机器所包围。机器看似无生命,但它却没有完全在我们的掌控之内。我们发明的机器就像弗兰肯斯坦的巨人一样,有自己的,不被我们约束的意志。汽车带来了交通便利,但也带来了车祸和死亡;手机打破了空间的阻隔,但我们从此被骚扰短信,广告和垃圾信息淹没。空气污染、转基因食品、试管婴儿和克隆羊这些烦恼科技发达带来的烦恼不断地拷问我们。科技带来了生产力的爆炸,但也带来了大规模失业,让人的劳动变得重复而机械。我们在向科技疯狂索取时,科技也像弗兰肯斯坦的怪人一样不断地报复我们。
要说人类史上最大的机器反抗,非两次世界大战莫属。由于有了高科技武器,全球性战争成了可能。一次十年的战争吞噬5000万人的生命,这在冷兵器时代根本是不可想象的。科技越发达,我们面临的危险就越甚。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愈发无法控制的世界里。这种无法控制的极端,就是人类的家园——地球——被人类自己毁灭,就像弗兰肯斯坦被自己创造的巨人毁灭一样。写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玛丽.雪莱伟大的先见之明(这应该是伟大的小说之所以伟大的地方——超越时代视野的局限),毕竟工业革命时代不过是科技的发轫时期,还没有猖獗到要毁灭人类的地步。
除此之外,玛丽.雪莱提出了另一个追问。人类的终极归宿是什么?或者说,什么东西能让我们真正幸福。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有超越本能的意识。我们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将要死去。人类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大自然,因此面临着动物所没有的不确定性。于是人类感到孤独、感到恐惧。除非实现与他人的结合,否则我们无法消除恐惧和孤寂感,并最终走向疯狂和毁灭。弗洛姆在书中提出了简短有力的总结:没有爱,我们一天也活不下去。
巨人被创造后的遭遇正印证了这一点。被创造出来后,巨人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但他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任何身份认同的归属感。因此它极度渴望人类的爱。但由于巨人长得庞大丑陋,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人类吓跑,甚至不断遭到毒打,尽管巨人心地善良,曾经勇救落水女童。
为了和人类交流,获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依赖。巨人躲在一户人家窗外,日复一日地学习人类的语言和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了解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了解了罗马帝国的建立,美洲的发现,了解了各项基本技能。但是,这一切能让巨人幸福吗?不能!这一切不过是让巨人的自我意识和孤寂感继续加强,对爱的渴望更加强烈。由于它主动和那户人家交流反而导致被毒打,原本善良的巨人的心理走向了极端。它疯狂地想要报复创造了它的主人弗兰肯斯坦,最终接连把弗兰肯斯坦的亲人杀死……
弗兰肯斯坦的遭遇和巨人是一样的。野心勃勃地获取知识,最终破坏了他宁静幸福的生活,并且终日被恐惧包围。玛丽.雪莱的故事似乎和卢梭一样,是反智力和反理性主义的。这样的观点让我们恐慌。毕竟没有不断发展的智力和大脑,我们今天就无法享受到如此绚烂的文明和丰裕的物质条件。但反理性主义毕竟对我们的心灵归宿提出振聋发聩的追问。事实上,古希腊人就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拷问。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故事,可以诠释成普罗米修斯给愚昧的人类带来智慧之光,也可以理解为普罗米修斯违反了自然规律,遭到众神的惩罚。
人类在生存斗争中发展了理性和自我意识。但随着文明发展起来的,是愈演愈烈的不平等,是机器不断地取代人的作用,侵蚀我们的文化和心灵家园。玛丽.雪莱写作小说时正值19世纪初,那正是工业革命的高峰期。在那之前,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一个时期发展如此迅速,生活方式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机器大规模地取代劳动力大军。人变成机器的奴隶,成了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个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都遭到前所未有的扼杀。机器的统治还造成了社会分工和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破坏了原先稳固的农村社区,取而代之的是在城市中相互陌生的原子式的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滚雪球般地提高,知识像核爆裂般增加。但人原先赖以生存的情感纽带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我们这个时代疯狂地崇拜财富和个人成就,物质财富的积累史无前例。但这一切回报我们的却是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深的隔阂,愈加势力的价值观,以及几何级数级般增长的酗酒、抑郁、吸毒、自杀。这似乎是对理性和物质财富的价值无情的嘲讽。
不得不说,这部包含着科技哲学,心理学和认识论的小说,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理应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今天面对它的拷问,只会比它问世的两百年前更加无情,将来只会更甚。因为近两百年的人类历史,某种程度是我们不断制造怪物把自己逼到墙角的历史。两次世界大战,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以及目前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升级,都对人类的命运提出了无法回避的问题。
ps:最后不得不啰嗦一下。虽然,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上海译文版的译者序还是让我感到吃惊。译者全部的观点,都是围绕着资本主义中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弗兰肯斯坦被描述成万恶的统治阶级,而巨人反倒被描述成受压迫的人民。事实是,几乎所有的世界名著的译序都是千篇一律的反资本主义立场。只要有对立,就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就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苔丝》本是个单纯的爱情故事。但苔丝的被强奸和被抛弃,照样被某些中国学者扭曲成资产阶级的压迫。这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世界名著的中国研究者,总要挖空心思证明帝国主义的阴暗以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他们却一直享受着资本主义带来的优越生产力。
不好意思,扯远了。但为了表达对某些御用文人玷污伟大的世界名著和艺术,扼杀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的愤懑,我还是不得不罗嗦了一番。很希望各位叔叔阿姨兄弟姐妹们,看世界名著的时候,千万不要看译者序。有条件的话,最好看原著。一盘美味佳肴参了一颗老鼠屎,当然是让人作呕的。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