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遗嘱

时代的遗嘱
——读《我的精神自传》
在《我的精神自传》的后记中,钱先生曾说“请一批比我年轻的朋友,也即另一个时代的学者,对我的这些‘回顾与反思’……作些评点”。而我并非学者,甚至连一名人文学科的学生也不是,我只是这喧嚣的时代里仍在正视和思考的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或许我能算是钱理群先生口中所说的“青年中那些还在思考的年轻人,还在寻找自己道路的年轻人”,先生写作此书所预设的对象。也许正因此,读罢先生此书,掩卷遥望窗外夜色迢迢,仿佛看到先生一双燃烧着的满怀期待的眼睛在看着我和我辈,心潮在这无边夜色里翻涌无尽。
先生生于1939年,而我晚了先生近半个世纪出生,没有经历过1957年的反右运动,也没有经历十年浩劫的文革和1989年的那场运动,和我的同代人成长在一片商品经济的浪潮中。我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是八十年代的理想和启蒙主义被强暴后所生的第一批孤儿。我们没有精神的家园,在滚滚的经济浊浪中随波逐流,在稀薄浑浊的空气里畸形的成长。我们不知道我们的道路通向何方,我们也并知道自己又来自何处,面对现实我们又感到迷茫与无力。而正当我们这一代站在时代的门槛上彷徨无措之时,先生用他阅尽时代沧桑的双眼神情注视着我们,并发出他黄钟大吕之声,让我们幡然震醒,毅然前行。
在《我的精神自传》中,钱先生以一名时代的“幸存者”的自我认定的身份向我们陈述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和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时代沧桑中的真正的风骨。在先生的字字带血的陈述中,向我辈所揭开的是一个被人们恶意掩盖或者有意回避的我们真实的来路,那条充满风云雪雨的来路。面对这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道路,我们才能真切的明白此刻的我们正身处何地,也才能更清楚的知道我们的道路该如何的前行。先生一直以“历史的中间物”自命,以一个真的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承担起一个时代巨变的所有的阵痛,甘愿以心头一座又一座的“坟”,来换未来一代心头的光明天地。在先生之后的又一部著作《知我者谓我心忧》中,先生曾说“现在老了老了,活到六、七十岁,如果还不放松一点,解放一下,说真话,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就太对不住自己了”,而先生的《我的精神自传》一书可称为先生给我辈年轻一代馈赠的一份时代的遗嘱。如果《知我者谓我心忧》是先生所给出的直接而具体的时代的遗嘱,那此书便是先生所给出的在更宏大角度上的理论的时代遗嘱。面对这份厚重的时代遗嘱,我的内心是认真而忐忑的。我自认以承续“精神界战士谱系”为己任,却同时又明白我的内心也在这成长中的浑浊的空气里受到了一定的窒息,我因而忐忑于内心深处的“做戏的虚无党”和“看客”的影子。我辈一代在这时代的浊浪中,早已学会太多的“成熟”和“聪明”。我只有在这战战兢兢中,接过自“五四”燃起,又从钱先生手中递过的火炬,从此能更坚定而清醒的走在我们脚下的道路上。
先生的《我的精神自传》一书,于我而言带给我的更多的是这样的一种指引。虽然先生自己并不愿、也不认为自己能做年轻人的指路人,但无需讳言,先生的此书的确为我照亮了我脚下的道路。先毋论对于先生在书中对时代所做的种种带血的反思我接受与否,先生所做的反思对我的启示意义却是异常深远的,还有先生在此书中所展现给我辈的一个时代沧桑中真正的知识分子的风骨是已深深的印刻在了我的生命里,必将在一路上成为一个前行者的身影永远的激励着我。
2009-10-17 凌晨
写于 玉山草堂
——读《我的精神自传》
在《我的精神自传》的后记中,钱先生曾说“请一批比我年轻的朋友,也即另一个时代的学者,对我的这些‘回顾与反思’……作些评点”。而我并非学者,甚至连一名人文学科的学生也不是,我只是这喧嚣的时代里仍在正视和思考的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或许我能算是钱理群先生口中所说的“青年中那些还在思考的年轻人,还在寻找自己道路的年轻人”,先生写作此书所预设的对象。也许正因此,读罢先生此书,掩卷遥望窗外夜色迢迢,仿佛看到先生一双燃烧着的满怀期待的眼睛在看着我和我辈,心潮在这无边夜色里翻涌无尽。
先生生于1939年,而我晚了先生近半个世纪出生,没有经历过1957年的反右运动,也没有经历十年浩劫的文革和1989年的那场运动,和我的同代人成长在一片商品经济的浪潮中。我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是八十年代的理想和启蒙主义被强暴后所生的第一批孤儿。我们没有精神的家园,在滚滚的经济浊浪中随波逐流,在稀薄浑浊的空气里畸形的成长。我们不知道我们的道路通向何方,我们也并知道自己又来自何处,面对现实我们又感到迷茫与无力。而正当我们这一代站在时代的门槛上彷徨无措之时,先生用他阅尽时代沧桑的双眼神情注视着我们,并发出他黄钟大吕之声,让我们幡然震醒,毅然前行。
在《我的精神自传》中,钱先生以一名时代的“幸存者”的自我认定的身份向我们陈述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和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时代沧桑中的真正的风骨。在先生的字字带血的陈述中,向我辈所揭开的是一个被人们恶意掩盖或者有意回避的我们真实的来路,那条充满风云雪雨的来路。面对这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道路,我们才能真切的明白此刻的我们正身处何地,也才能更清楚的知道我们的道路该如何的前行。先生一直以“历史的中间物”自命,以一个真的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承担起一个时代巨变的所有的阵痛,甘愿以心头一座又一座的“坟”,来换未来一代心头的光明天地。在先生之后的又一部著作《知我者谓我心忧》中,先生曾说“现在老了老了,活到六、七十岁,如果还不放松一点,解放一下,说真话,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就太对不住自己了”,而先生的《我的精神自传》一书可称为先生给我辈年轻一代馈赠的一份时代的遗嘱。如果《知我者谓我心忧》是先生所给出的直接而具体的时代的遗嘱,那此书便是先生所给出的在更宏大角度上的理论的时代遗嘱。面对这份厚重的时代遗嘱,我的内心是认真而忐忑的。我自认以承续“精神界战士谱系”为己任,却同时又明白我的内心也在这成长中的浑浊的空气里受到了一定的窒息,我因而忐忑于内心深处的“做戏的虚无党”和“看客”的影子。我辈一代在这时代的浊浪中,早已学会太多的“成熟”和“聪明”。我只有在这战战兢兢中,接过自“五四”燃起,又从钱先生手中递过的火炬,从此能更坚定而清醒的走在我们脚下的道路上。
先生的《我的精神自传》一书,于我而言带给我的更多的是这样的一种指引。虽然先生自己并不愿、也不认为自己能做年轻人的指路人,但无需讳言,先生的此书的确为我照亮了我脚下的道路。先毋论对于先生在书中对时代所做的种种带血的反思我接受与否,先生所做的反思对我的启示意义却是异常深远的,还有先生在此书中所展现给我辈的一个时代沧桑中真正的知识分子的风骨是已深深的印刻在了我的生命里,必将在一路上成为一个前行者的身影永远的激励着我。
2009-10-17 凌晨
写于 玉山草堂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