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斯塔西亚菲里波夫娜

不读陀斯妥耶夫斯基就不懂得俄罗斯和真正的人性。
你可以在托尔斯泰那里发现一种亚洲式的平和,在屠格涅夫那里领略到西欧文人的贵族派头,还能够在契诃夫那里听到现代思想的声音,但是只有在果戈里和陀斯妥耶夫斯基身上,你才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属于俄罗斯的残忍,野蛮与神经质--伟大,苦难,与圣洁的混合。
而陀斯妥耶夫斯基,比果戈里更加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有一颗世界意义上的灵魂,象普希金和莎士比亚一样具有让各个民族的人听的懂的天才,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在这个俄国人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虽然卡拉玛佐夫兄弟从任何意义上说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和圣殿,是我的第二部圣经,我所有的对于世界与人生的疑虑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不过就感情来说,我热爱《白痴》的程度和阅读它的次数要超过前者。
因为,我实在是爱透了娜斯塔西亚菲里波夫娜巴拉什科娃。
假如说托尔斯泰在塑造了文学史上最多最优美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也很具有改编成现代艺术形式的特点,那么陀斯妥耶夫斯基是断然不可碰触的。
在那个安逸的庄园贵族老人笔下,即使在最叛逆最激烈的篇章中,也依然象安娜卡列尼娜脖子上挂的那串珍珠,优雅高尚。
但是,在癫痫病人和苦役犯的文字里,那些人物就象是被扔进阴沟的钻石,即便在最肮脏和不堪的景况下居然还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而这光彩是会刺瞎读者的眼睛的。
陀斯妥耶夫斯基厌恶平庸。
就象俄罗斯民族一样,可以被奴役,被侮辱被损害,可以挨着饿排长队忍受物质生活的匮乏,但是他们不能忍受平庸做二流国家,他们就这样用自己的生命铸起了一个超级大国。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理解他们的文学艺术。
在陀斯妥耶夫那里,无论是恶棍,色鬼,肺痨,癫痫,白痴,妓女还是圣徒,洁白无暇的姑娘,虔诚的老太太,高傲的贵妇,甚至小丑都是第一流的!
要是俄国人写一个懒汉就要写成奥勃洛莫夫式的大好人,要是俄国人写一个吹牛大王就会写成白痴里的为自己的谎言发疯的将军,要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一个色鬼,就是老卡拉码佐夫这个敢和疯女人发生关系和罗果仁这样非杀了自己热爱的女人不可的魔鬼。
这就是俄罗斯的气魄,无论是做好人还是坏蛋都要是第一!和他们的金牌一样。
所以在陀氏的笔下,除了一个罪与罚的中的卢仁写的苍白无力之外,他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经典。作者厌恶卢仁,所以就给了他一个活下去和平庸幸福的人生,而作者本人爱的恨的不是死了就是到西伯理亚去,几乎没有好下场。
似乎作者这样认为,一个人无论圣洁还是邪恶,都要最大限度的丰满和充实,做恶与行善,都要最大最有力量。一个人无论是好是坏都要象伏特加酒一样来劲,醉了,号啕大哭发酒疯,打人,都不是罪恶,让人鄙视的是没有感觉的平静。他要的就是一种类似德国人追求哲学意义上的绝对,俄国人追求的是非同凡响,出类拔萃。没有平衡的矛盾的激烈的美感。
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象是有一种恶魔般的力量,把你的灵魂整个控制了,你只能在他那支可怕的魔杖的指引下,跟随着他走进人性最黑暗的地狱,他不但要扒开每一个人的灵魂用皮鞭抽打,还要象鲁迅所说在罪恶中拷打出洁白来。他就象一个残酷的鉴赏家只有那些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东西才看得上眼,留下来给他们安排一个伟大但是悲惨的命运,而那些平庸无趣的灵魂就被他不屑的扔掉了。他懒得用受难的命运来对待那些平庸的人,让他们象畜生一样苟活吧,跟随我去受难得到永恒。
我热烈的爱着娜斯塔西亚,没有一个世界文学作品中的女人象她那样令人震撼和消魂。
未曾出场,她就已经主宰了整个故事和读者的心。公爵的眼睛,罗果仁的眼睛,小职员的讲述和开了锅的加尼亚和将军一家,都在为这个还未露面的女人发疯。她的照片拥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魔力,那种病态的火焰和自尊照亮了她悲惨的人生。
她的出场,就象打了读者--也是公爵一记闷棍,她那样愤怒的站在风雪交加的门外,好象一个复仇女神。她来了,用她恶毒的嘲弄和天才的手腕拨弄着人性的贪婪与丑恶,让所有人为她打斗,发疯。
直到那个时刻,白痴公爵看出了在她疯狂淫荡外表下那一颗渴望爱与温暖的小女孩的心灵,他说,您难道真的是您刚才扮演的人?
她立刻屈服在这温柔和善良之中了,她回答,我不是。
是的,她不是。她只是一个有着悲惨经历孤苦无依,被迫卖身的小女孩,在她病态神经质疯狂的表象下是一个可怜的被惊吓的小姑娘,渴望有人来拯救而已。
她美丽,自负,傲慢,聪明的可怕,有一种邪恶的魔力,但是又脆弱,敏感,孤独矛盾。她深深的知道只有罗果仁和公爵是真正爱她懂得她的,但是她不做公爵夫人而偏要嫁给那个凶残的男人,是因为她渴望被毁灭。在罗果仁身上有一种死亡的力量吸引着她,她被这种暴虐和粗野的力量所征服,她想要下地狱,体验更堕落和邪恶的生活,一种濒临死亡的快感和痛苦。而公爵的爱,是太苍白和文弱了。
其实公爵这个人物形象和阿廖莎一样,写的过于理想化从而失去了真实性,作者在塑造所谓的理想的基督教式的好人的时候总是有点力不从心,而他在写大坏蛋的时候倒是游刃有余,挥洒自如,而且他在描述信仰的坚定的篇章里不借助宗教教条的陈述就写不下去,而在阐述自己的唯物主义和怀疑上帝存在的时候却很经典。
娜斯塔西亚烧钱这一幕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颠峰,这种戏剧化的场面就连莎士比亚都难以企及。
那个埃及女王式的淫荡的女人听着别人的出价,内心痛苦的发疯,好吧,我要买你们的灵魂!
她把十万卢布投入烈火。
瞧,这就是女王的气魄!
你们侮辱我,我就要用最激烈的报复还击,我要看看你们的灵魂值多少钱。
那一刻,她是如此的圣洁与美丽。她用自己的受难换来了自尊,她的自尊强的可怕。
一个丧失理智的女人总有可爱的之出。
陀斯妥耶夫斯基,就象一个拿着鞭子的人,把你的脑袋狠狠的压在暴风骤雨般的书里,抽打,凌辱你的灵魂,喊着--
你相信上帝吗!你信拉撒路的复活吗?你相信爱能够拯救世界吗?
最后,当你回答,我信。
他就扔掉鞭子,跪在你的脚下,亲吻你的额头,说着,好孩子,你通过了考验,可以和我 一起受难了。
我愿意跟随着你。
你可以在托尔斯泰那里发现一种亚洲式的平和,在屠格涅夫那里领略到西欧文人的贵族派头,还能够在契诃夫那里听到现代思想的声音,但是只有在果戈里和陀斯妥耶夫斯基身上,你才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属于俄罗斯的残忍,野蛮与神经质--伟大,苦难,与圣洁的混合。
而陀斯妥耶夫斯基,比果戈里更加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有一颗世界意义上的灵魂,象普希金和莎士比亚一样具有让各个民族的人听的懂的天才,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在这个俄国人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虽然卡拉玛佐夫兄弟从任何意义上说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和圣殿,是我的第二部圣经,我所有的对于世界与人生的疑虑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不过就感情来说,我热爱《白痴》的程度和阅读它的次数要超过前者。
因为,我实在是爱透了娜斯塔西亚菲里波夫娜巴拉什科娃。
假如说托尔斯泰在塑造了文学史上最多最优美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也很具有改编成现代艺术形式的特点,那么陀斯妥耶夫斯基是断然不可碰触的。
在那个安逸的庄园贵族老人笔下,即使在最叛逆最激烈的篇章中,也依然象安娜卡列尼娜脖子上挂的那串珍珠,优雅高尚。
但是,在癫痫病人和苦役犯的文字里,那些人物就象是被扔进阴沟的钻石,即便在最肮脏和不堪的景况下居然还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而这光彩是会刺瞎读者的眼睛的。
陀斯妥耶夫斯基厌恶平庸。
就象俄罗斯民族一样,可以被奴役,被侮辱被损害,可以挨着饿排长队忍受物质生活的匮乏,但是他们不能忍受平庸做二流国家,他们就这样用自己的生命铸起了一个超级大国。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理解他们的文学艺术。
在陀斯妥耶夫那里,无论是恶棍,色鬼,肺痨,癫痫,白痴,妓女还是圣徒,洁白无暇的姑娘,虔诚的老太太,高傲的贵妇,甚至小丑都是第一流的!
要是俄国人写一个懒汉就要写成奥勃洛莫夫式的大好人,要是俄国人写一个吹牛大王就会写成白痴里的为自己的谎言发疯的将军,要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一个色鬼,就是老卡拉码佐夫这个敢和疯女人发生关系和罗果仁这样非杀了自己热爱的女人不可的魔鬼。
这就是俄罗斯的气魄,无论是做好人还是坏蛋都要是第一!和他们的金牌一样。
所以在陀氏的笔下,除了一个罪与罚的中的卢仁写的苍白无力之外,他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经典。作者厌恶卢仁,所以就给了他一个活下去和平庸幸福的人生,而作者本人爱的恨的不是死了就是到西伯理亚去,几乎没有好下场。
似乎作者这样认为,一个人无论圣洁还是邪恶,都要最大限度的丰满和充实,做恶与行善,都要最大最有力量。一个人无论是好是坏都要象伏特加酒一样来劲,醉了,号啕大哭发酒疯,打人,都不是罪恶,让人鄙视的是没有感觉的平静。他要的就是一种类似德国人追求哲学意义上的绝对,俄国人追求的是非同凡响,出类拔萃。没有平衡的矛盾的激烈的美感。
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象是有一种恶魔般的力量,把你的灵魂整个控制了,你只能在他那支可怕的魔杖的指引下,跟随着他走进人性最黑暗的地狱,他不但要扒开每一个人的灵魂用皮鞭抽打,还要象鲁迅所说在罪恶中拷打出洁白来。他就象一个残酷的鉴赏家只有那些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东西才看得上眼,留下来给他们安排一个伟大但是悲惨的命运,而那些平庸无趣的灵魂就被他不屑的扔掉了。他懒得用受难的命运来对待那些平庸的人,让他们象畜生一样苟活吧,跟随我去受难得到永恒。
我热烈的爱着娜斯塔西亚,没有一个世界文学作品中的女人象她那样令人震撼和消魂。
未曾出场,她就已经主宰了整个故事和读者的心。公爵的眼睛,罗果仁的眼睛,小职员的讲述和开了锅的加尼亚和将军一家,都在为这个还未露面的女人发疯。她的照片拥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魔力,那种病态的火焰和自尊照亮了她悲惨的人生。
她的出场,就象打了读者--也是公爵一记闷棍,她那样愤怒的站在风雪交加的门外,好象一个复仇女神。她来了,用她恶毒的嘲弄和天才的手腕拨弄着人性的贪婪与丑恶,让所有人为她打斗,发疯。
直到那个时刻,白痴公爵看出了在她疯狂淫荡外表下那一颗渴望爱与温暖的小女孩的心灵,他说,您难道真的是您刚才扮演的人?
她立刻屈服在这温柔和善良之中了,她回答,我不是。
是的,她不是。她只是一个有着悲惨经历孤苦无依,被迫卖身的小女孩,在她病态神经质疯狂的表象下是一个可怜的被惊吓的小姑娘,渴望有人来拯救而已。
她美丽,自负,傲慢,聪明的可怕,有一种邪恶的魔力,但是又脆弱,敏感,孤独矛盾。她深深的知道只有罗果仁和公爵是真正爱她懂得她的,但是她不做公爵夫人而偏要嫁给那个凶残的男人,是因为她渴望被毁灭。在罗果仁身上有一种死亡的力量吸引着她,她被这种暴虐和粗野的力量所征服,她想要下地狱,体验更堕落和邪恶的生活,一种濒临死亡的快感和痛苦。而公爵的爱,是太苍白和文弱了。
其实公爵这个人物形象和阿廖莎一样,写的过于理想化从而失去了真实性,作者在塑造所谓的理想的基督教式的好人的时候总是有点力不从心,而他在写大坏蛋的时候倒是游刃有余,挥洒自如,而且他在描述信仰的坚定的篇章里不借助宗教教条的陈述就写不下去,而在阐述自己的唯物主义和怀疑上帝存在的时候却很经典。
娜斯塔西亚烧钱这一幕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颠峰,这种戏剧化的场面就连莎士比亚都难以企及。
那个埃及女王式的淫荡的女人听着别人的出价,内心痛苦的发疯,好吧,我要买你们的灵魂!
她把十万卢布投入烈火。
瞧,这就是女王的气魄!
你们侮辱我,我就要用最激烈的报复还击,我要看看你们的灵魂值多少钱。
那一刻,她是如此的圣洁与美丽。她用自己的受难换来了自尊,她的自尊强的可怕。
一个丧失理智的女人总有可爱的之出。
陀斯妥耶夫斯基,就象一个拿着鞭子的人,把你的脑袋狠狠的压在暴风骤雨般的书里,抽打,凌辱你的灵魂,喊着--
你相信上帝吗!你信拉撒路的复活吗?你相信爱能够拯救世界吗?
最后,当你回答,我信。
他就扔掉鞭子,跪在你的脚下,亲吻你的额头,说着,好孩子,你通过了考验,可以和我 一起受难了。
我愿意跟随着你。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