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于市的理想主义者

十七年文学中我选择了重读王蒙的这篇《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接下来我将从语言风格、人物塑造以及小说的现实意义等方面来谈谈对这篇小说的感受。 尽管小说情节非常具有时代性,而小说的语言在五十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依然不过时。与时下许多年轻写手好用冷僻字眼不同,小说语言平易近人,连四字成语也很少用。这与延座讲话“文学为工农兵服务”贴近人民群众是分不开的。 王蒙还喜欢几个形容词或几个词组、短句构成排比,这让小说阅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比如“瞧那枕头布,已经由白变黑;被头呢,细胞了你脖上的油;还有床单,那么多褶子,简直成了泡泡纱……”信息量大,画面感强。小说多次采用这种排比来描写全景式的镜头,用林震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近组织部。如“某些时候,譬如说夜里,各屋亮着灯:第一会议室,出席座谈会的胖胖的工商业者愉快地与统战部长交换意见;第二会议室,各单位的学习辅导员们为“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争得面红耳赤;组织部坐着等待入党谈话的激动的年轻人,而市委的某个严厉的书记出现在书记办公室,找区委正副书记汇报贯彻工资改革的情况……”但是这种倾泻式的语言流会让人在阅读中产生作者是在卖弄技巧的嫌疑。 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塑造了大批共产党员干部的形象。并用对比、讽刺、抒情等方式将各个人物写得饱满富有层次。小说中的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生活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即林震和赵慧文,一类是久经官场深谙社会规则的老将即刘世吾韩常新、李宗秦、周润祥,还有一类是工厂中的党员形象即魏鹤鸣、王清泉。在这几个阵营之内,作者又将他们内部的成员进行了对比。 林震和赵慧文是年轻党员的两种代表。前者初入社会积极性还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打击,赵慧文在结婚、工作的双重打击下渐渐失去了最初的热情。而赵慧文看到林震对党的工作的热情和真诚之后,自己对生活的热情也被唤醒了。这让她对林震产生了同志般的友谊,也许这友谊本来还可以进一步发展,而听从了刘世吾劝告的林震对赵慧文的“摊牌”,使得这份好感只能永远地停在同志友谊层面了。书中有一个细节很有趣“赵慧文安详地笑着,接着皱起了眉尖儿,又抬起了细瘦的胳臂,用力擦了一下前额,然后她甩了一下头,好像甩掉什么不愉快的心事似的转过身去了。”这一段话,是林震对她转诉刘世吾的观点之后的反应。“好像甩掉了什么不愉快的心事”这个不愉快的心事就是哪些呢?是林震对自己好意的拒绝?还是和丈夫关系不和?又或者对被眼前这个青年激发起来的短暂的热情消逝的遗憾?然而,最后赵慧文还是敞开心胸对林震发出了友好的邀请。 林震这个角色我认为是整个小说中最接近我们大学生一个角色,虽说接近却也有那么些不大一样。五十年代的年轻人,尤其是五六五七年那个时候,正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时期,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结束,许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都抱着一颗建设社会主义的红心,希望在新社会新世界大干一番。这样的赤子之心对我来说很感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真诚是我们现在的人不能比的。现在的大学生,也许会抱着大干一番的远大理想,而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自身的利益。林震在最后所有组织部领导齐聚一堂的时候,对各个领导都做出了直接的批评,这一点也是当代大学生很难做到的。我不能说这种当面指责领导的方法是明智的行为,但我们更多的学生经常是明哲保身奉承领导袖手旁观。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似乎比林震还了解社会的游戏规则。我不知道这种成熟或者说是早熟是好还是坏。在第四章最后,韩常新回答林震的提问时说:“难道现在会有一个工厂任务很清闲吗?”面对这种想当然的推断,林震的反应是震惊。如果时光快进五十年,让我们来评判这种推断,我们可能不会震惊,甚至还会点头称是。在小说中,林震和赵慧文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于赵慧文的“不再抗争”和林震的“勇于抗争”。小说结局林震被周润祥喊过去,心中说要争取领导的指引,我相信林震是不会放弃抗争的。 刘世吾这个人物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描写。不断重复“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对党的理论滚瓜烂熟,以及经典的“条件成熟论”。这个人物在五十年代,饱受各方批评,说他是官僚主义的典型代表,是党工作失败的根源。随着时光的推移,对刘世吾的看法也在一点一点改变。老师曾提到,王蒙的这篇小说应该可以算是当代官场小说的雏形了。把刘世吾放到现在来看他应该算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官员。首先,有学历(在北大自治会工作过可能是北大学生),其次有工作经验且能干实事(这与韩常新截然不同),最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小说中借赵慧文之口对刘世吾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他看透了一切,以为一切就那么回事。按他自己的说法,他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还知道‘是’一定战胜‘非’,又知道‘是’不是一下子战胜‘非’,他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见过——党的工作给人的经验本来很多。于是他不再操心,不再爱也不再恨。他取笑缺陷,仅仅是取笑;欣赏成绩,仅仅是欣赏。他满有把握地应付一切,再也不需要虔诚地学习什么,除了拼音文字之类的具体知识。一旦他认为条件成熟需要干一气,他一把把事情抓在手里,教育这个,处理那个,俨然是一切人的上司。凭他的经验和智慧,他当然可以作好一些事,于是他更加自信”。在赵慧文的立场看,刘世吾固然很有工作能力,却太冷漠了,和群众和工作都保持适当的距离。我读小说的过程中,一度觉得刘世吾很像世外高人,对各种矛盾各种问题都游刃有余。也许在当今社会刘世吾才是做官的最高境界。 而他和林震在馄饨店吃饭的那一段,又让人看得很动容。他连用了几个“我曾经”“我想”像是那些过往与假设都是前世的记忆。他也看清楚了组织内存在的问题,也许他曾经抗争过,也许他厌倦了,也许他觉悟了。总之那一段,把刘世吾写得无奈又心酸。我觉得刘世伍也是建国初期干部形象的典型,在社会发生激烈变化的时期也是问题丛生的时代,干部内部出现了分化,而刘世吾面在这些问题也产生了迷茫厌倦怠惰。不知不觉就对这个人物产生了同情。 我觉得小说中的组织部内的人物的形象,很像我们人生所必经的几个阶段。林震是我们作为社会新鲜人的青涩时期,赵慧文是在社会受挫后的低潮期,韩常新是一心为名利奋斗的中青年时期,刘世吾是看破世事的倦怠的中老年。而我们必须在复杂的社会,剧烈变化的社会潮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你会做一个林震那样勇于抗争的人吗,你会因为挫折而像赵慧文一蹶不振吗,你会像韩常新那样华而不实吗,你会像刘世吾那样看破世事吗。总有一天你会的,我们有可能成为他们其中的一个人或他们的合体。 在闪烁着无限可能性的生命之中我们必须要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如同王蒙自己对这篇小说的说明一样,“这篇小说其实是带着浓重的浪漫色彩的,我希望青年人能拥有和生活斗争的勇气”,也许做一个理想主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和生活和那些错误的对立面斗争的勇气。即使是深谙世事的刘世吾,也会对林震说一句:“有原则的并不只有你一个人。” 我想,刘世吾先生你应该是一个隐于市的理想主义者吧。 这是我的一篇很烂很烂的作业,写到最后写high了。。。。结果发现字数到了就结尾鸟!我有哪篇作业不烂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