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 依旧叫人毛骨悚然

说起反乌托邦的文学作品,乔治奥威尔的《1984》似乎在国内更享有盛名,相比之下,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美丽新世界)的知名度就要差上好多了。豆瓣上简单地一比,《1984》各个版本的读者加起来约有7000,而《美妙的新世界》却只有两三百人而已。
只因奥威尔所写的,几乎在上个世纪已成为现实,人们读的好似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冷酷清晰的历史。共产主义世界里,几乎上演过奥威尔的全部预言,以至多年后,文学批评家还在为奥威尔是反社会主义还是仅仅只是个反极权的社会主义人士而争论。
但是极权或者独裁统治并没有因为一本《1984》而彻底名声扫地。那本小说里所描述的高高在上且神秘莫测的老大哥简直就是魔鬼的化身,让人恐惧,但,难道就没有一个仁慈而又明智的统治者?在奥威尔的另一本小说《动物庄园》里,那只败给拿破仑而逃亡的,名叫雪球的猪,或许就代表着这样一种可能。
没错,仁慈而又明智,尤其在经济学界,不少学者,甚至包括西方学界的一些学者,都或许同意假如真存在这样一位理想人物,那那个极权的独裁世界或许是最为高效的,最快速的发展,最大的繁荣,以及最大限度的幸福,至少在经济上。
当然,世事繁杂,绝对意义上的“明智”不可能做到,任何团体和个人,不可避免地在某些方面是“傻瓜”,何况还有继承问题,因此,在私产权、市场经济基础上搭建起来的自由主义思潮才成为主流。
但依旧有中国这样的例子,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成绩,恐怕换上个“民主”的政府来操办,还真有点困难。假若有不识趣的家伙应穷追到底,仁慈的独裁是否会更美好?如何回答?
赫胥黎写下《美妙的新世界》时,或许还没想过这些问题,但我们或许仍能从他伟大的想象中获得些许启示。
《美妙的新世界》,是一个柏拉图《理想国》式的乌托邦,在这里,人类被分为五个等级,各师以不同的社会使命。不要担心阶级对立与矛盾,因为依赖着完善的试管婴儿技术,这个问题已经从每个人一出生开始便得以解决。
人类没有了父母概念,所有孩子均由试管培养,曰:“瓶生”。低等级人类在坯胎期起便用技术使之降低智力,成人后从事最简单的低级工作。不要以为这里有什么压迫,没有,让他们变成白痴只是为了降低他们的痛苦,因为聪明人天天挖阴沟注定要发疯。
由这项伟大的技术出发,每个人从出生起便被设定好未来。他们的一生除了工作,便是享乐。
不要把统治者想象成欺骗人民的恶棍,这里和《1984》中可完全不一样,没有欺骗,只是从小就将你完全培养,包括统治者在内。《1984》中,世界大战必须永远持续下去,为着是让所有人有憎恨的对象,有奋斗的目标,当然,任何享受都必须禁止,词典越编越减,最后只剩少的可数的几个单词,OK,万事大吉,你想表达都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汇,自然也就不会有了什么思想罪。
可是在《美妙的新世界》呢?绝对不会有这般龌龊卑劣的事情,所有的人只需要足够但绝不辛苦的劳动,而后便可以纵情享受,爱情?别扯这个 东西了,那个社会里没有婚姻,多数人在胚胎期就被设定为不孕(因为生育问题都靠试管来进行嘛)。每个人都是属于别人的,从小被灌输的便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性方面,也是一样。整个社会就是天天不休的性派对,既然如此,谁跟谁也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只是纵情于肉欲罢了。没有疯狂,没有嫉恨,更不会因此而闹出仇杀来。
再再再不行,在美妙新世界,你还能嗑药,毒品是合法的,每天工作后都按剂量发放。只需吞下一小片,十种烦恼都不见。
对于反动者,处理也温和的多,《1984》是要彻底剥夺反动者的爱,让恐惧去战胜爱,但在美妙新世界,你根本无需爱,你的一切生理的经济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假如依旧玩世不恭,OK,放逐到一些个小岛,做不干扰文明世界的隐者即可。
但这个世界怎样呢?听起来依旧叫人毛骨悚然。
但在这之余,你是否感觉这个乌托邦是如此的熟悉?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的人这样生活,忙碌地工作,然后用睡眠和各类快餐式的娱乐填充自己的空余时间。事情全部交给大人物去办,咱小老百姓不操这份心,即便在美国,看看吧,奥巴马一句简单的“yes,we can!”竟在全世界赢得这么多的粉丝。
在书的一开篇,赫胥黎便摆上这么一段警言:
“看来乌托邦要比我们过去所想象的更容易实现。事实上我们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更痛苦的问题:怎样增避免它终于实现?……乌托邦是会实现的,生活正向乌托邦前进。一个新的世纪也许可能开始,那时知识分子和有教养的阶层会梦想着以种种方式逃避乌托邦,返回非乌托邦的社会——那儿并不那么‘完美’,却更自由。”——尼古拉斯·贝加耶夫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好像依旧是这么回事,至少在我脚下这片土地上。
只因奥威尔所写的,几乎在上个世纪已成为现实,人们读的好似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冷酷清晰的历史。共产主义世界里,几乎上演过奥威尔的全部预言,以至多年后,文学批评家还在为奥威尔是反社会主义还是仅仅只是个反极权的社会主义人士而争论。
但是极权或者独裁统治并没有因为一本《1984》而彻底名声扫地。那本小说里所描述的高高在上且神秘莫测的老大哥简直就是魔鬼的化身,让人恐惧,但,难道就没有一个仁慈而又明智的统治者?在奥威尔的另一本小说《动物庄园》里,那只败给拿破仑而逃亡的,名叫雪球的猪,或许就代表着这样一种可能。
没错,仁慈而又明智,尤其在经济学界,不少学者,甚至包括西方学界的一些学者,都或许同意假如真存在这样一位理想人物,那那个极权的独裁世界或许是最为高效的,最快速的发展,最大的繁荣,以及最大限度的幸福,至少在经济上。
当然,世事繁杂,绝对意义上的“明智”不可能做到,任何团体和个人,不可避免地在某些方面是“傻瓜”,何况还有继承问题,因此,在私产权、市场经济基础上搭建起来的自由主义思潮才成为主流。
但依旧有中国这样的例子,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成绩,恐怕换上个“民主”的政府来操办,还真有点困难。假若有不识趣的家伙应穷追到底,仁慈的独裁是否会更美好?如何回答?
赫胥黎写下《美妙的新世界》时,或许还没想过这些问题,但我们或许仍能从他伟大的想象中获得些许启示。
《美妙的新世界》,是一个柏拉图《理想国》式的乌托邦,在这里,人类被分为五个等级,各师以不同的社会使命。不要担心阶级对立与矛盾,因为依赖着完善的试管婴儿技术,这个问题已经从每个人一出生开始便得以解决。
人类没有了父母概念,所有孩子均由试管培养,曰:“瓶生”。低等级人类在坯胎期起便用技术使之降低智力,成人后从事最简单的低级工作。不要以为这里有什么压迫,没有,让他们变成白痴只是为了降低他们的痛苦,因为聪明人天天挖阴沟注定要发疯。
由这项伟大的技术出发,每个人从出生起便被设定好未来。他们的一生除了工作,便是享乐。
不要把统治者想象成欺骗人民的恶棍,这里和《1984》中可完全不一样,没有欺骗,只是从小就将你完全培养,包括统治者在内。《1984》中,世界大战必须永远持续下去,为着是让所有人有憎恨的对象,有奋斗的目标,当然,任何享受都必须禁止,词典越编越减,最后只剩少的可数的几个单词,OK,万事大吉,你想表达都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汇,自然也就不会有了什么思想罪。
可是在《美妙的新世界》呢?绝对不会有这般龌龊卑劣的事情,所有的人只需要足够但绝不辛苦的劳动,而后便可以纵情享受,爱情?别扯这个 东西了,那个社会里没有婚姻,多数人在胚胎期就被设定为不孕(因为生育问题都靠试管来进行嘛)。每个人都是属于别人的,从小被灌输的便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性方面,也是一样。整个社会就是天天不休的性派对,既然如此,谁跟谁也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只是纵情于肉欲罢了。没有疯狂,没有嫉恨,更不会因此而闹出仇杀来。
再再再不行,在美妙新世界,你还能嗑药,毒品是合法的,每天工作后都按剂量发放。只需吞下一小片,十种烦恼都不见。
对于反动者,处理也温和的多,《1984》是要彻底剥夺反动者的爱,让恐惧去战胜爱,但在美妙新世界,你根本无需爱,你的一切生理的经济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假如依旧玩世不恭,OK,放逐到一些个小岛,做不干扰文明世界的隐者即可。
但这个世界怎样呢?听起来依旧叫人毛骨悚然。
但在这之余,你是否感觉这个乌托邦是如此的熟悉?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的人这样生活,忙碌地工作,然后用睡眠和各类快餐式的娱乐填充自己的空余时间。事情全部交给大人物去办,咱小老百姓不操这份心,即便在美国,看看吧,奥巴马一句简单的“yes,we can!”竟在全世界赢得这么多的粉丝。
在书的一开篇,赫胥黎便摆上这么一段警言:
“看来乌托邦要比我们过去所想象的更容易实现。事实上我们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更痛苦的问题:怎样增避免它终于实现?……乌托邦是会实现的,生活正向乌托邦前进。一个新的世纪也许可能开始,那时知识分子和有教养的阶层会梦想着以种种方式逃避乌托邦,返回非乌托邦的社会——那儿并不那么‘完美’,却更自由。”——尼古拉斯·贝加耶夫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好像依旧是这么回事,至少在我脚下这片土地上。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