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血气死百战,侠士精魂传悲歌

最近在重读《大唐游侠传》,读得极慢,却比以前仔细。正读到段珪璋闯安禄山府救人,一场恶战,惊心动魄,史逸如自戕全义,段珪璋浴血刺仇,几不幸免,读至紧张处,真个呼吸欲停,却忍不住情怀激昂。
梁羽生写《大唐》,便是这种基调:慷慨悲壮。虽穿插有儿女之情,却显得情短,殆为豪侠之气所掩。有唐一代最慕豪侠,唐诗中对游侠的赞颂之力堪称空前绝后,以李白为例,一介天真书生,尚矜义任侠,仗剑交游,渴慕军功;中唐以降,盛世转衰,豪强纷起,在这多难世道中,人心所望,更是思慕那重义轻生的游侠壮士。
豪荡使气,磊落不羁,尚武犯禁,然而到国家百姓危难之时,自当挺身而出,舍身全义,方称侠名。
“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大唐》的主角,通常认为是铁摩勒,但我觉得应该算三个主角,第一个正是段珪璋。论笔墨,写段珪璋的篇幅不少于铁摩勒(尤其是前三分之一的章节);论人物,段珪璋恩怨分明,胸怀磊落,不慕权名,不畏权势,铁骨铮铮,义气干云,不负第一代“大侠”之名。
他甫登场时,并不见如何出彩,甚至显出畏缩之态,遇见安禄山的仪仗队,竟然“低首疾行,把老羊皮袄的领子翻过来,蒙着了头,好像害怕寒风,显得瑟瑟缩缩的样子”,连显威救人的机会也错失了。接下来躲入史家,又呶呶亟思速逃避祸,一点胆气都无,令人不由心生鄙夷:咄,此人空长了一副豪客相貌!
反而是史逸如显出些气魄来,安禄山果然派人来史家寻仇,而这一介书生,肝胆照人,居然冒认了好友去虎穴。惊闻恶报的段珪璋,第一次真正表现出豪气来:
【忽听得一声长啸,段珪璋的声音朗声吟道:“宝剑欲出鞘,将断佞人头,岂为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弹剑悲啸,宛若龙吟,大踏步走上台阶。
这时已是曙光微现,但见他须眉怒张,双眼火赤……】
何等豪情,何等气势!大丈夫能屈能伸,诚非虚言,他为了家人的安宁,对过去得罪的小人,惹不起不妨躲得起;岂料连累朋友,则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下怒发冲冠,纵知龙潭虎穴、刀山火海,也要拼死去闯。再倒回去看,他之所以坚拒妻舅助拳之邀,原是不想蹈入绿林争霸事中,不肯助豪强而凌弱小,绝非怕事的举动;两相对照,欲扬先抑,一个原则分明、铁肩道义的侠客形象凛然树立。
史逸如与段珪璋的交情,令人动容。二人比邻十年,又方结为儿女亲家,然而史逸如对段珪璋的来历本事,竟然一无所知,只知他通晓武艺,是个“乡下武师”。了解如此浅薄,而成知己,不过意气相投,相交在心而已。想一恂雅儒生,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尚有此义勇,从容为友挡难,其高风亮节、耿耿狷介,真是可歌可泣。有友若此,朋辈能不英雄!
“敢笑荆轲非好汉,好呼南八是男儿”
段珪璋单骑救人,几乎失陷,幸得南霁云及时来救。南霁云这时在书中是第二次出场,一现身即舌绽春雷,威势惊人,当者辟易;他救友于难,舍生忘死,其义气豪情,亦令人心折。
严格来讲,南霁云在书中分到笔墨不多,列为主角是有些勉强(多少有我私心在内),反倒是他的未婚妻夏凌霜,很有些女主角的范儿。但一看梁羽生为他题的评语:敢笑荆轲胆如鼠,好呼南八是男儿;分数一下子拉了上去。南八好汉,正可与段珪璋相辉映!
南霁云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以助张巡守雎阳而留名。韩愈有文写南八事迹,寥寥三百字,其慷慨豪勇跃然纸上。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中丞传后叙》】
韩文中不提家小,那是符合古人描写“孤胆英雄”的习惯;而梁羽生将结局略改,让南霁云战死雎阳,力竭而亡之前,尚牵一缕温柔,以残存之力应声安慰妻子,铁汉柔情,令人又痛又爱。
儿女恩仇情惘惘,丈夫意气骨铮铮
看了好些谈《大唐》的评论,都说第一主角铁摩勒太年轻了,光彩为段、南二人所掩。铁摩勒在书中确然是显得稚嫩,不过他身上有一种“成长”的印迹,却是梁羽生其它作品中少见的。
这种成长,并非指武艺上的长进,也不是纯然年纪上的增长,而是在心智与见识上,从一开始纠缠于家仇私恨,到后来心胸开阔,化仇为友,报国急难,犹如一块璞玉,经过磨练,方成为梁氏典型的泱泱大侠。
他出场时就是一个楞头小子模样,途人有难,他便奋身去救;以为“姑丈”交结官府,便没给好脸色看;一旦知晓是误会,又立即叩头认错,坦直可喜,爱憎分明,已现英雄本色,难怪段珪璋心喜。但他少年气盛,容易冲动,还要经过许多磨琢,才能成就大器。
王燕羽与他的感情纠葛也算劫难之一了。英雄好充,却最怕美人当关,何况这美人还屡次于他有恩。只是这么轻易饶过杀义父的仇人,岂非让人疑他受美色迷惑,重色轻义,怎对得起“侠义”二字?
这就要说到梁羽生对“武侠”的理解。众所周知,梁羽生一向坚持以侠胜武,轻私仇而急国难,方合侠义之道。王燕羽杀窦家五虎乃受父命,她当时只有十四岁,并无忠奸之辨,这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同为黑道豪强,窦家也不是什么好鸟,绿林争胜,手下冤魂又少到哪里去?这也是段珪璋和南霁云都不愿插手这场纷争的原因。铁摩勒毕竟年轻,见识却还不及此,直至多年以后,见窦家也被人寻仇,才想到“我为了义父待我之恩,无时无刻不想为他报仇,却原来我的义父也曾害过许多人命,若然似这等冤冤相报,何时得了?”私仇为小可泯,国仇为大则须永志,为国为民,这才是梁氏侠义的“正解”。
雎阳血战
《大唐》全书不算很长,情节却颇丰,段史义交、王窦争霸、安胡作乱,几条线交织写来,脉络分明。人物也相当出彩,主角之外,空空儿、窦线娘、王龙客这几个角色,也勾勒得极为生动。但雎阳血战一出,动魄惊心,悲壮激昂,如浓墨泼画,足以让人忘掉一切工笔!
这一战已近结局,只占短短两个篇章,然而重心之聚,着墨之浓,竟似盖过前面三十几回。壮士报国,无力回天,然而义烈之风可感,浩然之气长存,精魂已留青史!
【贼军纷纷扑来,段珪璋仰天大笑道:“段某今日死得其所,死亦无憾!南兄弟,咱们又可以相见了!”他不甘受辱,将全身精力凝聚,反手一拍,登时自断经脉而亡!……不久,张巡也因众寡不敌,自杀不成,被贼所擒。后来,令狐潮屡次劝降,张巡总是骂不绝口,终于与许远一同就义。张巡的随从护军三十六人,或战死,或被擒,被擒的也无一人屈节。后人有诗赞曰:“张巡许远同尽忠,正气浩然昭日月。从死不独南与雷,三十六人均义烈!”
++++++++++++
车子上不过是两个女人,三个小孩,但却是两个丧了丈夫的女人,三个失了父亲的小孩。唉!这辆车子“载”着的悲伤,不是太过沉重了吗?】
悲壮过后,笔锋一转,突然写到生者的悲伤。是啊,战争残酷,无论谁得胜利,苦果却总是由百姓承担。对常人来说,死去纵留名,生者空余悲,不是也太沉重了吗?
梁羽生写《大唐》,便是这种基调:慷慨悲壮。虽穿插有儿女之情,却显得情短,殆为豪侠之气所掩。有唐一代最慕豪侠,唐诗中对游侠的赞颂之力堪称空前绝后,以李白为例,一介天真书生,尚矜义任侠,仗剑交游,渴慕军功;中唐以降,盛世转衰,豪强纷起,在这多难世道中,人心所望,更是思慕那重义轻生的游侠壮士。
豪荡使气,磊落不羁,尚武犯禁,然而到国家百姓危难之时,自当挺身而出,舍身全义,方称侠名。
“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大唐》的主角,通常认为是铁摩勒,但我觉得应该算三个主角,第一个正是段珪璋。论笔墨,写段珪璋的篇幅不少于铁摩勒(尤其是前三分之一的章节);论人物,段珪璋恩怨分明,胸怀磊落,不慕权名,不畏权势,铁骨铮铮,义气干云,不负第一代“大侠”之名。
他甫登场时,并不见如何出彩,甚至显出畏缩之态,遇见安禄山的仪仗队,竟然“低首疾行,把老羊皮袄的领子翻过来,蒙着了头,好像害怕寒风,显得瑟瑟缩缩的样子”,连显威救人的机会也错失了。接下来躲入史家,又呶呶亟思速逃避祸,一点胆气都无,令人不由心生鄙夷:咄,此人空长了一副豪客相貌!
反而是史逸如显出些气魄来,安禄山果然派人来史家寻仇,而这一介书生,肝胆照人,居然冒认了好友去虎穴。惊闻恶报的段珪璋,第一次真正表现出豪气来:
【忽听得一声长啸,段珪璋的声音朗声吟道:“宝剑欲出鞘,将断佞人头,岂为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弹剑悲啸,宛若龙吟,大踏步走上台阶。
这时已是曙光微现,但见他须眉怒张,双眼火赤……】
何等豪情,何等气势!大丈夫能屈能伸,诚非虚言,他为了家人的安宁,对过去得罪的小人,惹不起不妨躲得起;岂料连累朋友,则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下怒发冲冠,纵知龙潭虎穴、刀山火海,也要拼死去闯。再倒回去看,他之所以坚拒妻舅助拳之邀,原是不想蹈入绿林争霸事中,不肯助豪强而凌弱小,绝非怕事的举动;两相对照,欲扬先抑,一个原则分明、铁肩道义的侠客形象凛然树立。
史逸如与段珪璋的交情,令人动容。二人比邻十年,又方结为儿女亲家,然而史逸如对段珪璋的来历本事,竟然一无所知,只知他通晓武艺,是个“乡下武师”。了解如此浅薄,而成知己,不过意气相投,相交在心而已。想一恂雅儒生,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尚有此义勇,从容为友挡难,其高风亮节、耿耿狷介,真是可歌可泣。有友若此,朋辈能不英雄!
“敢笑荆轲非好汉,好呼南八是男儿”
段珪璋单骑救人,几乎失陷,幸得南霁云及时来救。南霁云这时在书中是第二次出场,一现身即舌绽春雷,威势惊人,当者辟易;他救友于难,舍生忘死,其义气豪情,亦令人心折。
严格来讲,南霁云在书中分到笔墨不多,列为主角是有些勉强(多少有我私心在内),反倒是他的未婚妻夏凌霜,很有些女主角的范儿。但一看梁羽生为他题的评语:敢笑荆轲胆如鼠,好呼南八是男儿;分数一下子拉了上去。南八好汉,正可与段珪璋相辉映!
南霁云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以助张巡守雎阳而留名。韩愈有文写南八事迹,寥寥三百字,其慷慨豪勇跃然纸上。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中丞传后叙》】
韩文中不提家小,那是符合古人描写“孤胆英雄”的习惯;而梁羽生将结局略改,让南霁云战死雎阳,力竭而亡之前,尚牵一缕温柔,以残存之力应声安慰妻子,铁汉柔情,令人又痛又爱。
儿女恩仇情惘惘,丈夫意气骨铮铮
看了好些谈《大唐》的评论,都说第一主角铁摩勒太年轻了,光彩为段、南二人所掩。铁摩勒在书中确然是显得稚嫩,不过他身上有一种“成长”的印迹,却是梁羽生其它作品中少见的。
这种成长,并非指武艺上的长进,也不是纯然年纪上的增长,而是在心智与见识上,从一开始纠缠于家仇私恨,到后来心胸开阔,化仇为友,报国急难,犹如一块璞玉,经过磨练,方成为梁氏典型的泱泱大侠。
他出场时就是一个楞头小子模样,途人有难,他便奋身去救;以为“姑丈”交结官府,便没给好脸色看;一旦知晓是误会,又立即叩头认错,坦直可喜,爱憎分明,已现英雄本色,难怪段珪璋心喜。但他少年气盛,容易冲动,还要经过许多磨琢,才能成就大器。
王燕羽与他的感情纠葛也算劫难之一了。英雄好充,却最怕美人当关,何况这美人还屡次于他有恩。只是这么轻易饶过杀义父的仇人,岂非让人疑他受美色迷惑,重色轻义,怎对得起“侠义”二字?
这就要说到梁羽生对“武侠”的理解。众所周知,梁羽生一向坚持以侠胜武,轻私仇而急国难,方合侠义之道。王燕羽杀窦家五虎乃受父命,她当时只有十四岁,并无忠奸之辨,这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同为黑道豪强,窦家也不是什么好鸟,绿林争胜,手下冤魂又少到哪里去?这也是段珪璋和南霁云都不愿插手这场纷争的原因。铁摩勒毕竟年轻,见识却还不及此,直至多年以后,见窦家也被人寻仇,才想到“我为了义父待我之恩,无时无刻不想为他报仇,却原来我的义父也曾害过许多人命,若然似这等冤冤相报,何时得了?”私仇为小可泯,国仇为大则须永志,为国为民,这才是梁氏侠义的“正解”。
雎阳血战
《大唐》全书不算很长,情节却颇丰,段史义交、王窦争霸、安胡作乱,几条线交织写来,脉络分明。人物也相当出彩,主角之外,空空儿、窦线娘、王龙客这几个角色,也勾勒得极为生动。但雎阳血战一出,动魄惊心,悲壮激昂,如浓墨泼画,足以让人忘掉一切工笔!
这一战已近结局,只占短短两个篇章,然而重心之聚,着墨之浓,竟似盖过前面三十几回。壮士报国,无力回天,然而义烈之风可感,浩然之气长存,精魂已留青史!
【贼军纷纷扑来,段珪璋仰天大笑道:“段某今日死得其所,死亦无憾!南兄弟,咱们又可以相见了!”他不甘受辱,将全身精力凝聚,反手一拍,登时自断经脉而亡!……不久,张巡也因众寡不敌,自杀不成,被贼所擒。后来,令狐潮屡次劝降,张巡总是骂不绝口,终于与许远一同就义。张巡的随从护军三十六人,或战死,或被擒,被擒的也无一人屈节。后人有诗赞曰:“张巡许远同尽忠,正气浩然昭日月。从死不独南与雷,三十六人均义烈!”
++++++++++++
车子上不过是两个女人,三个小孩,但却是两个丧了丈夫的女人,三个失了父亲的小孩。唉!这辆车子“载”着的悲伤,不是太过沉重了吗?】
悲壮过后,笔锋一转,突然写到生者的悲伤。是啊,战争残酷,无论谁得胜利,苦果却总是由百姓承担。对常人来说,死去纵留名,生者空余悲,不是也太沉重了吗?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愛碧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