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社会》:后经济危机时代,我们该何去何从

这是一本写于全球经济危机时期的书,不过重心却并非放在经济危机的具体缓解措施上。这一点从他的书名中便可略见一斑。大概是社会学家的身份使然,作者孙立平的笔触始终着力在如何“在危机的压力之下,下决心进行社会变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断裂社会”是孙立平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此书中,同样有各类数据与分析提醒人们需要时刻警惕,经济危机及其后续发展,有可能将社会结构带向一个更为扭曲的状态。
在中层,“学历不再保证工作机会,薪资成长被上升的物价侵蚀成负数,象征稳定的自有住宅成为奢望的空中楼阁。”经济危机前后,中产阶级的消失与蒸发开始受到大众的关注。
在底层,资源变得极端有限,各种所谓宝贵的东西,比如生命、婚姻、道德,在狭窄的生存空间面前都变得脆弱不堪。几百对夫妻的匆匆离婚,不过是为了一个每月400多元的饭碗;黑砖窑事件的制造者们,大部分人的收入也并不比一个普通农民多多少。
而在上层,“一个以拥有总体性资本为特征的阶层,开始迅速吸收社会上的各种资源。”更为严重的是,某些时候政府的一些举措,在进一步割裂着上下层之间的距离。书中用了一个极为形象的词来形容这种状态——政府的“势利”。
但稳定并没有因此被孙立平认为是需要摆在社会管理首位的问题。书中始终坚持一个观点,目前中国不会出现大的社会动荡。从历史到体制,从政府到民众,书中列举了大量理由来证明这一点。在孙立平看来,反倒是过分强调稳定,会进一步导致社会矛盾的积累。一旦稳定问题被泛化,稳定成了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标准,成了做错事的挡箭牌,甚至被腐败分子拿来作为打击报复的利器,那就当真可能出现“稳定什么也没有压倒,只是压倒了我们”的情形。
因此,他一再呼吁,对稳定的维护,应该落到对基本秩序和制度框架的重建上。当各种维护公平正义的政策到最后反而拉大了贫富差距,人们应该感受到的,是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所存在的巨大差异。只有真正让各个阶层的利益表达与利益追逐渠道,都有制度上的保障。我们的制度,才能对各类小型的社会抗议与社会冲突,有更大容纳的空间,降低“维护稳定”所消耗的社会成本,并缓解当今社会阶层之间的断裂现象。
-------------------------------------------------------------------
前头是官话。以下是私房话——
这本书虽然一直在说重建,但是基本上,重头都是落在“重建吧,不重建就更糟糕了”、“重建吧,别怕,重建不会让你垮台的”,“这个要重建,那个也要重建,blabla各种各式都要重建”,至于究竟怎么重建,说得简直是蜻蜓点水得厉害。
当然我是很佩服孙老师分析很多社会问题的深入程度的,以小见大的功力也很深,很多观点也对我很有启发。但是如果光说病情不开方子,终归还是容易让人一声叹息。
而且这本书看下来,很难觉得经济危机会是我国进行社会变革的一个契机,相反的,更像是孙老师的一个良好愿望和热切呼吁。
我个人看来,书里面的几个论述有些互相拉扯的意思。比方说,书里已经从各个方面明里暗里承认了上层利益集团的存在和它们的牛b之处。
——在笼络相关利益集团上,政府的所谓谬赏主义(经济上的贫富差距,转变成一种有差别的政治参与权),体制与精英的联盟,都是书中总结出来的。那么可不可以说,上层的大头与散户,都已经被搞定了。而中下层呢?书中有一个提炼我觉得很经典,那就是大部分的民众已经认命了。伴随着市场主义话语的形成,“金钱和财富被视为最终的价值和标准,尽管存在社会不公,但多将自己所处的不利境遇,看做是自己能力不济的结果,甚至把导致社会不公的权力因素也归于个人的能力。”
——在维护利益手段的高明程度上,孙老师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讲暗箱操作跟腐败的问题,得出的结果是暗箱操作成功地把上下都给瞒住了,而腐败更恐怖,进入到一个高度隐秘的状态,如果不是偶然被偷被抢,根本没法被人知道,最后直接用“无法治理”状态来形容。
那么好了,既然该搞定的人基本上都搞定了,具体处理方式也没有漏洞不会被发现,更重要的是社会背景上也没有压力(不会出现威胁他们生存的大的社会动荡),微观宏观上都没问题,那凭什么让利益集团们退出自己嘴里的肥肉,改革某些明显对自己有利的制度,来个重建社会?
然后我就发现我陷入了一个悖论。如果不强调社会矛盾对现有统治的威胁程度,利益集团根本都不用太担心,那他们改革个什么劲?如果社会矛盾真的开始影响社会稳定,那么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定势更加不可动摇,那些可能会损害政府形象影响集团利益的制度就更不能碰了。
默,为啥我觉着在社会变革这块我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