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

骑士时代已经过去:
随之而来的是智者、
经济学家和
计算机天才的世界。
——埃德蒙•伯克
为何研究经济学
经济学是否是科学?经济学与哲学有无相通之处?经济学如何成为种艺术?经济学的研究是否考虑到社会伦理?这些是大范围的问题。这不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学习经济学也许并不能使我们变富,但它提供了种思维方式。经济学研究的是社稷民生,经济学的思维则指引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思维方式如同田野里的镰刀一样犀利。它能之处明朗的出路,能够排除眼前障碍,能够带来轻松畅快的享受。
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你知道供需平衡,却不能左右价格和产量。因为往往价格产量被炒家掌握;你知道垄断的丰厚利润,但可惜你不是垄断者;了解国家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但通常仅是被动的接受而来不及有什么反应。我们说过学习经济学并不能让你变富,伟大的商人往往不是科班出身。他们拥有过人的天赋,在各种环境中积累的经验,还有胆识,眼光——我们可以大而概之的说,他们有经济学的思维。这绝不局限于商界,这里不详述。
我们提炼了什么
我们从一种深邃的学科中提炼出其精髓比从海水里提炼成吨的黄金还要难。但幸好知识是博大的——正如大海无比广阔一样,当你捧起朵浪花,那里面就蕴含着虽然少但确实存在的金元素。我们把心沉静下来阅读经济学,即使是一知半解,也可以获益良多。提炼出的黄金让你忘记那海洋的咸味,经济学的思维也摆脱了拗口的专业名词解释和复杂的坐标图形。
稀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所有的资源相对于需求永远都是不足的。古往今来无数哲人都在幻想着一美好的社会。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陶渊明的桃花源,还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但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可以说资源是稀缺的,经过两个世纪的快速发展,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仍然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更何论那些非洲和中东地区国家。所以我们看待事物首先一个概念是,资源是稀缺的。
效率:稀缺带来的另一个概念就是效率。从经济学诞生至今,所有的研究都指向一个目标,如何提高效率。不管是“看不见的手”还是“看得见的手”都努力在使生产变得有效率。效率的提高使得物品的价值降低,导致价格降低。直白的讲看卖方的销售值降低了。但社会的财富的增加,卖方和买方双双都获益。中间具体的推导过程很简单,不用多讲。所以我们的行为一切指向效率的提高。
机会成本:我们每次获得利润都要投入成本。一个人辞退自己的工作,去创业。投入了一笔资金,利用自己的房屋作销售地点。月底他结算发现赚了一笔,即销售额减去投入资金。但是他并未把成本完全算进去。他自己的创业意味着失去了份能领工资的工作。他利用自己的房屋也失去把它租赁出去获得收益的机会。把这两部分算入成本里,此人发现自己其实是亏损了。排除个人偏好的问题,他应该考虑再进行番选择。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是应当去娱乐还是复习下周的考试?是继续读书还出去找工作?是大吃一顿还是把这钱花在衣服上?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中选择一样东西意味着放弃其他一些东西。机会成本指的是错过了最有价值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
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所谓边际成本指增加一单位的产量随即而增加的成本。同样边际收益则是增加一单位销售额所增加的收益。在经济学中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利润最大化。中间的推导过程我们忽略,我们只要记得这条教益:你应该注意决策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并忽略过去的或沉没的成本。再进一步解释,就是边际原则:让过去的事情成为过去。不要向后看。不要为已溅出的牛奶而哭泣,也不要为昨日的损失而悲叹,对于任何决策,要准确计算将多为之付出的成本,并把它和你因之而增加的收益相权衡。
比较优势:电灯的发明是否让更多的蜡烛工人失业?答案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那么多蜡烛了。照此逻辑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更严峻的社会的矛盾。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蜡烛工人减少了并不意味着失业率大幅上升了。他们也同样找到其他的新兴的行业工作。然后有的人会发现当电灯工人比当蜡烛工人拿到的工资更多。随着分工的加深,比较优势越发的明显。生产电灯比生产蜡烛有效率,不仅是产量更在于其更有销量。做工人比作农民更有优势,因为自己有技术。A镇酿酒更有优势,因为水质好。B镇种葡萄有优势,因为土壤气候适宜。A镇和B镇优势互补,便有了上好的葡萄酒。我们的比较优势在哪?
博弈论;博弈论所分析的是两个或两以上的边塞这或参与者选择能够共同影响每一参加者的行动或策略的方式。长跑比赛中,如果一个选手中途提速,我们是跟着提速赶上他,还是保持现在的速度以期在最后时刻赶超?也许对方可以提速后一直坚持到最后,他认为你不会有赶超的实力。也可能提速后只能坚持段时间,但他认为一旦拉开距离你便没有追赶的信心。一旦我们开始考虑他人会如何对自己的决策做出反应的时候,便进入了博弈论的领域。博弈论的指导思想是:假设你的对手在研究你的策略,并采取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行动,这时你应该如何选择最有效的策略。
走过的路才是最熟悉的
好了,读完这段文字你会说这些东西我都知道,这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道理。既然我已知道何必再研读经济学。理论本身不能回答任何重要或有趣的社会问题,也不能在生产销售中提供明确有效的方法。经济学思维方式也仅是大众化的一些的道理。不过还是有必要自己感受下。思维本身比知识更重要。再进一步讲,一个缜密的逻辑思维也算是知识范畴。记住,自己亲身走过的路才是最熟悉的。
随之而来的是智者、
经济学家和
计算机天才的世界。
——埃德蒙•伯克
为何研究经济学
经济学是否是科学?经济学与哲学有无相通之处?经济学如何成为种艺术?经济学的研究是否考虑到社会伦理?这些是大范围的问题。这不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学习经济学也许并不能使我们变富,但它提供了种思维方式。经济学研究的是社稷民生,经济学的思维则指引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思维方式如同田野里的镰刀一样犀利。它能之处明朗的出路,能够排除眼前障碍,能够带来轻松畅快的享受。
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你知道供需平衡,却不能左右价格和产量。因为往往价格产量被炒家掌握;你知道垄断的丰厚利润,但可惜你不是垄断者;了解国家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但通常仅是被动的接受而来不及有什么反应。我们说过学习经济学并不能让你变富,伟大的商人往往不是科班出身。他们拥有过人的天赋,在各种环境中积累的经验,还有胆识,眼光——我们可以大而概之的说,他们有经济学的思维。这绝不局限于商界,这里不详述。
我们提炼了什么
我们从一种深邃的学科中提炼出其精髓比从海水里提炼成吨的黄金还要难。但幸好知识是博大的——正如大海无比广阔一样,当你捧起朵浪花,那里面就蕴含着虽然少但确实存在的金元素。我们把心沉静下来阅读经济学,即使是一知半解,也可以获益良多。提炼出的黄金让你忘记那海洋的咸味,经济学的思维也摆脱了拗口的专业名词解释和复杂的坐标图形。
稀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所有的资源相对于需求永远都是不足的。古往今来无数哲人都在幻想着一美好的社会。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陶渊明的桃花源,还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但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可以说资源是稀缺的,经过两个世纪的快速发展,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仍然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更何论那些非洲和中东地区国家。所以我们看待事物首先一个概念是,资源是稀缺的。
效率:稀缺带来的另一个概念就是效率。从经济学诞生至今,所有的研究都指向一个目标,如何提高效率。不管是“看不见的手”还是“看得见的手”都努力在使生产变得有效率。效率的提高使得物品的价值降低,导致价格降低。直白的讲看卖方的销售值降低了。但社会的财富的增加,卖方和买方双双都获益。中间具体的推导过程很简单,不用多讲。所以我们的行为一切指向效率的提高。
机会成本:我们每次获得利润都要投入成本。一个人辞退自己的工作,去创业。投入了一笔资金,利用自己的房屋作销售地点。月底他结算发现赚了一笔,即销售额减去投入资金。但是他并未把成本完全算进去。他自己的创业意味着失去了份能领工资的工作。他利用自己的房屋也失去把它租赁出去获得收益的机会。把这两部分算入成本里,此人发现自己其实是亏损了。排除个人偏好的问题,他应该考虑再进行番选择。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是应当去娱乐还是复习下周的考试?是继续读书还出去找工作?是大吃一顿还是把这钱花在衣服上?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中选择一样东西意味着放弃其他一些东西。机会成本指的是错过了最有价值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
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所谓边际成本指增加一单位的产量随即而增加的成本。同样边际收益则是增加一单位销售额所增加的收益。在经济学中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利润最大化。中间的推导过程我们忽略,我们只要记得这条教益:你应该注意决策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并忽略过去的或沉没的成本。再进一步解释,就是边际原则:让过去的事情成为过去。不要向后看。不要为已溅出的牛奶而哭泣,也不要为昨日的损失而悲叹,对于任何决策,要准确计算将多为之付出的成本,并把它和你因之而增加的收益相权衡。
比较优势:电灯的发明是否让更多的蜡烛工人失业?答案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那么多蜡烛了。照此逻辑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更严峻的社会的矛盾。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蜡烛工人减少了并不意味着失业率大幅上升了。他们也同样找到其他的新兴的行业工作。然后有的人会发现当电灯工人比当蜡烛工人拿到的工资更多。随着分工的加深,比较优势越发的明显。生产电灯比生产蜡烛有效率,不仅是产量更在于其更有销量。做工人比作农民更有优势,因为自己有技术。A镇酿酒更有优势,因为水质好。B镇种葡萄有优势,因为土壤气候适宜。A镇和B镇优势互补,便有了上好的葡萄酒。我们的比较优势在哪?
博弈论;博弈论所分析的是两个或两以上的边塞这或参与者选择能够共同影响每一参加者的行动或策略的方式。长跑比赛中,如果一个选手中途提速,我们是跟着提速赶上他,还是保持现在的速度以期在最后时刻赶超?也许对方可以提速后一直坚持到最后,他认为你不会有赶超的实力。也可能提速后只能坚持段时间,但他认为一旦拉开距离你便没有追赶的信心。一旦我们开始考虑他人会如何对自己的决策做出反应的时候,便进入了博弈论的领域。博弈论的指导思想是:假设你的对手在研究你的策略,并采取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行动,这时你应该如何选择最有效的策略。
走过的路才是最熟悉的
好了,读完这段文字你会说这些东西我都知道,这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道理。既然我已知道何必再研读经济学。理论本身不能回答任何重要或有趣的社会问题,也不能在生产销售中提供明确有效的方法。经济学思维方式也仅是大众化的一些的道理。不过还是有必要自己感受下。思维本身比知识更重要。再进一步讲,一个缜密的逻辑思维也算是知识范畴。记住,自己亲身走过的路才是最熟悉的。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