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亡的国家,多元的世界——《雪崩》文本分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消亡的国家,多元的世界——《雪崩》文本分析
文/caesarphoenix
一、苏联崩溃后小径分岔的世界
《雪崩》出版于1992年,可以想见斯蒂芬森在构思和写作这本书的时候苏联才刚刚解体(鉴于他的上一部长篇《佐迪亚克》出版于1988年,甚至有可能构思时苏联只是乱象丛生,尚未崩溃)。
对1991年苏联解体这一事件会导致何种结果,作者的判断和现实有着较大的距离。书中很多情节对于1992年的读者可以是近未来的想象,对于今天的读者则只能是平行世界,一个无比真实又光怪陆离的世界。
《雪崩》中:苏联崩溃导致原苏联地区陷入了持续混乱之中,并波及亚洲部分国家,造成了大范围的政局动荡,难民持续涌向欧美。同时美利坚合众国被各种私营准国家实体蚕食,公权利极大萎缩,联邦从各领域逐步退出。
(我想在作者的理解中美国政府的式微和苏联崩溃也有直接关系。苏联解体导致冷战结束,奉行自由主义经济理念的资本主义美国原有的高军备“大政府”的组织框架不再具备合法性。政府将各种非关键公共事业转让给私人则成为理所当然的了。)
在《雪崩》当中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一个陷入无休止的政治混乱,一个被国际资本瓜分吞食。在现实世界里尽管经历着金融危机美国依然是世界头号强国,俄罗斯在叶利钦、普金、梅德韦杰夫等领导下依然是世界性强国,虽然亚洲地区有些国家政局不太稳定,也时有难民偷渡逃往他国,但相对小说中的描述还是要好上太多。
但《雪崩》中的世界依然有着某种令人信服的力量,今天的读者不会觉得这是虚妄的预言,只是历史在岔路口选择了另一个方向。
放下苏联崩溃的时代背景,本书对世界政治的核心想象则是“跨国资本形成的超级托拉斯架空各国政府”。
二、私营准国家实体的时代想象
第114页李先生在香港特许城邦的说明里这样说到:“李先生的大香港为私营准国家实体,拥有完全治外法权和独立主权,未经其他任何国家承认,与前英国租借殖民地、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香港无任何关系。”《译文版》后面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李先生本人,大香港政府,或其任何公民,或是在其领土上、建筑物内、市区中、各机构里,或由李先生的大香港拥有、占用或声明所有权的任何不动产界限内所发生的任何违反当地法律的事件、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均不承担或负有任何责任。”这些内容在书里被删去了,也许是审查问题吧。
以上的两段话解释了什么叫私营准国家实体,简单的说就是和政府没有任何关系:我不听你管,你不对我负责。
(《基地》中哈丁对银河帝国钦差大臣道尔文和安纳克瑞昂签订的条约进行逻辑分析,发现其意思是:“安纳克瑞昂对帝国应尽的义务:无!帝国对安纳克瑞昂可行使的权利:无!”)
私营准国家实体和政府之间便如同遥远星系和银河帝国之间无义务无权利。
《雪崩》中描绘了种类繁多的私营准国家实体(特许城邦领地),有的只是一带而过,比如超元坦桑尼亚。有的描绘了其中居民的民族观点,例如新南非特许区(P350弘砍下了一个新南非人的脑袋)。有的则是以其居民的性格取的名字,例如昏醉哥伦比亚特许城邦、打盹巡游特许城邦。当然描绘的最为详细的还是新西西里特许城邦和李先生的大香港。恩佐大叔简直就是《教父》里的维托·唐·柯里昂(马龙·白兰度),使用“理性”干掉“李小龙”帮的“鱼眼”虽然死在了“乌鸦”的梭镖之下也还是很帅。李先生则神秘的如同银河映像惯拍的黑帮老大(《暗花》、《枪火》)。
《雪崩》中还有着和私营准国家实体性质类似的大型公司:中央情报公司(国会图书馆是其数据库)、“买了飞”(同时经营特许连锁监狱)、超元警察、强制执行者、吴氏安保产业、激进快递……
也许以后还会有弘·主角保安公司(P534)。
作者认为这些公司是当今时代的病毒,三孔活页簿便是它们的DNA,复制起来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所有的城市确实开始越来越相像,哪里都有KFC、麦当劳、必胜客、星巴克、永和豆浆、大娘水饺、7-11、屈臣氏、苏宁、国美……但所有企业要想在当地真正生根立足往往还是要面临“本土化”的问题,肯德基在中国会推出油条、永和到了武汉便要“过早”。所以资本的力量是否真能突破地域、文化、政治的束缚,在全球范围内如此有效的整合,还是需要存疑的时代想象。
三、关于互联网的前瞻预言
很难想象这是1992年的作品,前一段时间读了迈克尔康奈利的《诗人》(1996),其中的世界没有手机只有呼机,简单的数据库查询需要排队,存储五百多张照片就需要双硬盘的笔记本,联网只能接电话线,发送一张照片需要三分钟,整个洛杉矶只有八家商店卖数码相机。
而早其四年的《雪崩》描绘的技术很多今天尚未实现(不过和发展方向极其相近),由此可见斯蒂芬森的博学与敏锐。如果不是在部分地方还是略有时代痕迹(例如“鱼眼”拿出“理性”说明书时,强调其为激光打印的说明书,激光打印技术民用大概在1985年成熟),几可认为是近几年所写。
大五卫、弘、胡安妮塔等黑客编写的超元域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一个触手可及的东西。但在1992年他竟然能够想到:化身和化身可以直接穿过,建筑、车辆则不行,撞到建筑则会停在原地不动,被砍死以后要等死亡邪灵拖到地狱烧掉后才能再进入,如果通过简单算法隐身会在身后拖出一条的虚无空间,模拟一根烟的烟雾难度和模拟大气一样困难……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对于黑客或者说程序员未来的命运,作者也做出了近乎准确的判断。无论是大卫五的黑日、L•鲍勃•莱夫的莱远研企还是联邦雇员,所有的程序员都被安排好去编某一段程序或者更小的片段,至于整体是做什么用的他们无从知晓,甚至还可能要介绍公司或政府的监控监视测谎。
弘在本书中最重要的身份其实不在于天下第一刀客,而是最后一个自由黑客。
《雪崩》和很多侵染着美国精神的小说一样,笃信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只有自由独立的个体才可以在最后关头挽救世界。
四、巴别塔寓言新解
整部《雪崩》的核心点子在于对巴别塔事件作出解释。即语言为什么会趋于分化而不是统一。作者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旁征博引,涉及神话、宗教、哲学、生物学、计算机等等。
但给出的解释——恩奇的喃刹怖并不是很能让人信服。P460-475,作者借弘之口,对《雪崩》全书的悬疑内核做了综述式的长篇解答。虽然前文弘和图书管理员在超元域的办公室里已经做了多次问答,探讨拉格斯的思路。(这些问答写的还颇有趣味,增长见识)但这段名义上讲给恩佐大叔、李先生、吴先生听的综述写的实在不好。这些观点之间证据其实不足,逻辑链不完备,推出的结论其实有些一厢情愿。但斯蒂芬森既然选择了这个为线索,便只好给个结论,也属无可奈何吧。
也因为这个推导,巴别塔事件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幸事,恩奇则是第一个现代人。这源于作者的一个判断多元文化比单一文化更能延续、更易生存,有竞争的文化才能够有足够多的选择、繁衍不绝。
但多元文化和《雪崩》所展现的私营准国家实体将全球同一化的图景是相互矛盾的。弘可以用恩奇的喃刹怖阻止阿舍拉的病毒蔓延,像胡安妮塔这样长于思考的人也可以经历一段时间对其免疫。
但新西西里、大香港抑或全球化浪潮下的现代生活方式是否可以阻挡呢?
五、《雪崩》中的人物
1.迪米特里•拉维诺夫(乌鸦)VS 弘明•主角(阿弘)
两人的父亲在日本战俘营逃跑时因意见不合,而差点被抓回去,长崎的原子弹帮了他们,绑着双手弘父亲击败了日本盲眼剑道高手。于是两人都有幸娶妻生子,他们的孩子也无疑更拉风。
乌鸦甫一出场,便把拉格斯开膛破肚,在强制执行者和弘的追击下灭了“瘸子帮”(让人想起《功夫》里被“斧头帮”灭了的冯小刚)。随后的交谈中我们知道了世界上还有绑着氢弹到处跑的男人。这个亮相真是凶狠且酷到没边了。
作为速递员出场的弘飚着车送披萨的形象给人留下来读的极大欲望。他和Y.T.的遭遇本来以为会是一段罗曼史,没想到……弘给人的感觉总体还是很锋利的,无论他的刀还是他的电脑技术,不过全书之中他流露出的那种善良和超强的推理能力,使人觉得他的刀毕竟没有乌鸦的梭镖锐利。
2. Y.T.
Y.T.是本书中最有看点的人物,无可争议的女主角。她和乌鸦的那段床戏是我看过的科幻小说中最好的,不过我看到那就想到了受宫阴牙,真是为乌鸦担心,幸好和我想得还不一样。她时常想着路尸(男友),得到恩佐大叔狗牌时的反应都是那么真实细腻,作者对女性还真是了解。
3.恩佐大叔
本书要是有兵器谱…… 想不到呀。
六、奇妙的语言风格
作者不但对场景的把握能力一流,语言风格也颇为奇特。
P302:她的所做所为肯定让栅栏大失所望,又羞又窘,觉得受了怠慢。
P396:“九龙号”一时无法决定自己应该下沉、起火,还是干脆解体,于是一次便把这三件事全都办了。
作者似乎很喜欢借物体之口说些俏皮话。模拟“鼠辈”的心理活动也惟妙惟肖。
视角转换的非常流畅,结合电影和文学之长,对交叉叙述的模式也有所创新。最后的结尾颇有点一路炫技完了回归朴素的意思。很适合出字幕。
文/caesarphoenix
一、苏联崩溃后小径分岔的世界
《雪崩》出版于1992年,可以想见斯蒂芬森在构思和写作这本书的时候苏联才刚刚解体(鉴于他的上一部长篇《佐迪亚克》出版于1988年,甚至有可能构思时苏联只是乱象丛生,尚未崩溃)。
对1991年苏联解体这一事件会导致何种结果,作者的判断和现实有着较大的距离。书中很多情节对于1992年的读者可以是近未来的想象,对于今天的读者则只能是平行世界,一个无比真实又光怪陆离的世界。
《雪崩》中:苏联崩溃导致原苏联地区陷入了持续混乱之中,并波及亚洲部分国家,造成了大范围的政局动荡,难民持续涌向欧美。同时美利坚合众国被各种私营准国家实体蚕食,公权利极大萎缩,联邦从各领域逐步退出。
(我想在作者的理解中美国政府的式微和苏联崩溃也有直接关系。苏联解体导致冷战结束,奉行自由主义经济理念的资本主义美国原有的高军备“大政府”的组织框架不再具备合法性。政府将各种非关键公共事业转让给私人则成为理所当然的了。)
在《雪崩》当中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一个陷入无休止的政治混乱,一个被国际资本瓜分吞食。在现实世界里尽管经历着金融危机美国依然是世界头号强国,俄罗斯在叶利钦、普金、梅德韦杰夫等领导下依然是世界性强国,虽然亚洲地区有些国家政局不太稳定,也时有难民偷渡逃往他国,但相对小说中的描述还是要好上太多。
但《雪崩》中的世界依然有着某种令人信服的力量,今天的读者不会觉得这是虚妄的预言,只是历史在岔路口选择了另一个方向。
放下苏联崩溃的时代背景,本书对世界政治的核心想象则是“跨国资本形成的超级托拉斯架空各国政府”。
二、私营准国家实体的时代想象
第114页李先生在香港特许城邦的说明里这样说到:“李先生的大香港为私营准国家实体,拥有完全治外法权和独立主权,未经其他任何国家承认,与前英国租借殖民地、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香港无任何关系。”《译文版》后面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李先生本人,大香港政府,或其任何公民,或是在其领土上、建筑物内、市区中、各机构里,或由李先生的大香港拥有、占用或声明所有权的任何不动产界限内所发生的任何违反当地法律的事件、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均不承担或负有任何责任。”这些内容在书里被删去了,也许是审查问题吧。
以上的两段话解释了什么叫私营准国家实体,简单的说就是和政府没有任何关系:我不听你管,你不对我负责。
(《基地》中哈丁对银河帝国钦差大臣道尔文和安纳克瑞昂签订的条约进行逻辑分析,发现其意思是:“安纳克瑞昂对帝国应尽的义务:无!帝国对安纳克瑞昂可行使的权利:无!”)
私营准国家实体和政府之间便如同遥远星系和银河帝国之间无义务无权利。
《雪崩》中描绘了种类繁多的私营准国家实体(特许城邦领地),有的只是一带而过,比如超元坦桑尼亚。有的描绘了其中居民的民族观点,例如新南非特许区(P350弘砍下了一个新南非人的脑袋)。有的则是以其居民的性格取的名字,例如昏醉哥伦比亚特许城邦、打盹巡游特许城邦。当然描绘的最为详细的还是新西西里特许城邦和李先生的大香港。恩佐大叔简直就是《教父》里的维托·唐·柯里昂(马龙·白兰度),使用“理性”干掉“李小龙”帮的“鱼眼”虽然死在了“乌鸦”的梭镖之下也还是很帅。李先生则神秘的如同银河映像惯拍的黑帮老大(《暗花》、《枪火》)。
《雪崩》中还有着和私营准国家实体性质类似的大型公司:中央情报公司(国会图书馆是其数据库)、“买了飞”(同时经营特许连锁监狱)、超元警察、强制执行者、吴氏安保产业、激进快递……
也许以后还会有弘·主角保安公司(P534)。
作者认为这些公司是当今时代的病毒,三孔活页簿便是它们的DNA,复制起来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所有的城市确实开始越来越相像,哪里都有KFC、麦当劳、必胜客、星巴克、永和豆浆、大娘水饺、7-11、屈臣氏、苏宁、国美……但所有企业要想在当地真正生根立足往往还是要面临“本土化”的问题,肯德基在中国会推出油条、永和到了武汉便要“过早”。所以资本的力量是否真能突破地域、文化、政治的束缚,在全球范围内如此有效的整合,还是需要存疑的时代想象。
三、关于互联网的前瞻预言
很难想象这是1992年的作品,前一段时间读了迈克尔康奈利的《诗人》(1996),其中的世界没有手机只有呼机,简单的数据库查询需要排队,存储五百多张照片就需要双硬盘的笔记本,联网只能接电话线,发送一张照片需要三分钟,整个洛杉矶只有八家商店卖数码相机。
而早其四年的《雪崩》描绘的技术很多今天尚未实现(不过和发展方向极其相近),由此可见斯蒂芬森的博学与敏锐。如果不是在部分地方还是略有时代痕迹(例如“鱼眼”拿出“理性”说明书时,强调其为激光打印的说明书,激光打印技术民用大概在1985年成熟),几可认为是近几年所写。
大五卫、弘、胡安妮塔等黑客编写的超元域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一个触手可及的东西。但在1992年他竟然能够想到:化身和化身可以直接穿过,建筑、车辆则不行,撞到建筑则会停在原地不动,被砍死以后要等死亡邪灵拖到地狱烧掉后才能再进入,如果通过简单算法隐身会在身后拖出一条的虚无空间,模拟一根烟的烟雾难度和模拟大气一样困难……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对于黑客或者说程序员未来的命运,作者也做出了近乎准确的判断。无论是大卫五的黑日、L•鲍勃•莱夫的莱远研企还是联邦雇员,所有的程序员都被安排好去编某一段程序或者更小的片段,至于整体是做什么用的他们无从知晓,甚至还可能要介绍公司或政府的监控监视测谎。
弘在本书中最重要的身份其实不在于天下第一刀客,而是最后一个自由黑客。
《雪崩》和很多侵染着美国精神的小说一样,笃信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只有自由独立的个体才可以在最后关头挽救世界。
四、巴别塔寓言新解
整部《雪崩》的核心点子在于对巴别塔事件作出解释。即语言为什么会趋于分化而不是统一。作者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旁征博引,涉及神话、宗教、哲学、生物学、计算机等等。
但给出的解释——恩奇的喃刹怖并不是很能让人信服。P460-475,作者借弘之口,对《雪崩》全书的悬疑内核做了综述式的长篇解答。虽然前文弘和图书管理员在超元域的办公室里已经做了多次问答,探讨拉格斯的思路。(这些问答写的还颇有趣味,增长见识)但这段名义上讲给恩佐大叔、李先生、吴先生听的综述写的实在不好。这些观点之间证据其实不足,逻辑链不完备,推出的结论其实有些一厢情愿。但斯蒂芬森既然选择了这个为线索,便只好给个结论,也属无可奈何吧。
也因为这个推导,巴别塔事件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幸事,恩奇则是第一个现代人。这源于作者的一个判断多元文化比单一文化更能延续、更易生存,有竞争的文化才能够有足够多的选择、繁衍不绝。
但多元文化和《雪崩》所展现的私营准国家实体将全球同一化的图景是相互矛盾的。弘可以用恩奇的喃刹怖阻止阿舍拉的病毒蔓延,像胡安妮塔这样长于思考的人也可以经历一段时间对其免疫。
但新西西里、大香港抑或全球化浪潮下的现代生活方式是否可以阻挡呢?
五、《雪崩》中的人物
1.迪米特里•拉维诺夫(乌鸦)VS 弘明•主角(阿弘)
两人的父亲在日本战俘营逃跑时因意见不合,而差点被抓回去,长崎的原子弹帮了他们,绑着双手弘父亲击败了日本盲眼剑道高手。于是两人都有幸娶妻生子,他们的孩子也无疑更拉风。
乌鸦甫一出场,便把拉格斯开膛破肚,在强制执行者和弘的追击下灭了“瘸子帮”(让人想起《功夫》里被“斧头帮”灭了的冯小刚)。随后的交谈中我们知道了世界上还有绑着氢弹到处跑的男人。这个亮相真是凶狠且酷到没边了。
作为速递员出场的弘飚着车送披萨的形象给人留下来读的极大欲望。他和Y.T.的遭遇本来以为会是一段罗曼史,没想到……弘给人的感觉总体还是很锋利的,无论他的刀还是他的电脑技术,不过全书之中他流露出的那种善良和超强的推理能力,使人觉得他的刀毕竟没有乌鸦的梭镖锐利。
2. Y.T.
Y.T.是本书中最有看点的人物,无可争议的女主角。她和乌鸦的那段床戏是我看过的科幻小说中最好的,不过我看到那就想到了受宫阴牙,真是为乌鸦担心,幸好和我想得还不一样。她时常想着路尸(男友),得到恩佐大叔狗牌时的反应都是那么真实细腻,作者对女性还真是了解。
3.恩佐大叔
本书要是有兵器谱…… 想不到呀。
六、奇妙的语言风格
作者不但对场景的把握能力一流,语言风格也颇为奇特。
P302:她的所做所为肯定让栅栏大失所望,又羞又窘,觉得受了怠慢。
P396:“九龙号”一时无法决定自己应该下沉、起火,还是干脆解体,于是一次便把这三件事全都办了。
作者似乎很喜欢借物体之口说些俏皮话。模拟“鼠辈”的心理活动也惟妙惟肖。
视角转换的非常流畅,结合电影和文学之长,对交叉叙述的模式也有所创新。最后的结尾颇有点一路炫技完了回归朴素的意思。很适合出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