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郭沫若与丙班同学

在著名的成都高等学堂的附属学校——“成都分设中学”丙班,曾涌现出中国现代音乐奠基人、社会活动家、“少年中国学会”主要创始人王光祈;生物学家、“少年中国学会”创始人周太玄;小说家、翻译家、“少年中国学会”成都负责人李劼人;数学家、“少年中国学会”会员魏时珍;政治家、“少年中国学会”创始人曾琦;文化名人郭沫若等,宛若群星灿烂,映照神州夜空,在那个时代,那个中国。
一
蜀人出川,云帆夔门。
回顾三千年历史,成都作为一个西南一隅偏僻地,走出的人物能够影响中国文化的——在中国文化上弄出大的响动的大概有三个时期,即汉代的司马相如与杨雄;北宋的苏轼、苏辙、苏洵“三苏”父子;再就是“五四”前后的“成都分设中学”丙班同学群体——成都如此三次从深厚走向宽广。
然而,在这个声名赫赫的班级同学中,郭沫若无疑是一个“空投”而来的,他是从乐山来的插班生,经人介绍插入丙班读第三学年第二学期。
他自己曾说:“民国前三年(一九0九年)我在故乡的嘉定府中学遭了斥退,第二年才上成都去插了分设中学的三年级的丙班。”
这一年,即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郭沫若,那时叫郭开贞,18岁。
作为天才少年郭沫若,三年前在“四川省嘉定府官立中学毕业文凭” 上,平均成绩为七十八分五:修身三十五、经学九十六、国文五十五、英语九十八、历史八十七、地理九十二、算术一百、几何八十五、植物七十八、生理九十八、图画三十五、体操八十五。
从这张文凭上看,他有两门成绩拖了后腿:一是修身三十五;二是图画三十五。在那个体育普遍受轻视的时代,他的体操成绩还不错,八十五分。
而在插班后,他在丙班第三学年第五学期的文凭 被列入最优等,本学期总平均分数捌拾分:修身七七(其中试验八0,品行七三)、读讲经六0、国文八0(其中作文九0,习字六九)、历史九五、地理七五、算学九五(其中几何九三、代数九七)、簿记一0、画图六七、体操六0。
从这张修业文凭看,作为后来的一代文化名人,郭沫若的几何代数,居然也同史地一样出色,画图上升了许多,体操居然刚好及格。
二
有了这样的成绩,郭沫若当年无疑是可以指点班级江山的。他后来在自传体纪实《少年时代•反正前后》里记述:
此外如王光祈、魏嗣銮、李劼人,周太玄诸人都是我们当时的同学,前三位是丙班的同班。在当时都要算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太玄在诸人之中最年青,他低我们一班,他是翩翩出世的一位佳公子,好像是生在我们的邻县峨盾县。他的父亲在峨眉县做过教官,他有一位胞兄也和我在嘉定府中学堂同过学。他多才多艺。据我所知,他会做诗,会填词,会弹七弦琴,会画画,笔下也很能写一手的好字。后来听说他在法国是研究生物学。
在他挑剔与倜傥的眼光中,王光祈、魏嗣銮(魏时珍)、李劼人,周太玄无疑是丙班大家都认可的佼佼者,尤其是对周太玄,更是最值得赞颂的美少年。
而对李劼人的评价与描述,最集中在郭沫若在1937年6月7日写的《中国左拉之待望》 :
学生们正在高兴着凯歌的时候,由校外又走来了一位通学生,穿的是有孝的素服。人不甚高,一脸的Acne Vulgaris(俗称“烧疮”)和一双敏活的眼睛是他的特色。
——精公,精公!他一走进来,学生中便有人叫着他,辨子剪了吗?
——唬,你们看!他把那素结子的玄青布京帽揭下来,露出了一个“拿破仑头”。
——哑!精公毕竟“精致”!
好些人在这样鹊噪着,但是精公却被少数相好的簇拥着向后院去了。只听那里面有的人在说:
——喂,我们赶快进寝室去,把你昨天说的小说,继续说下去。
郭沫若这段回忆性文字,先用了一个特写,稍后他又接着叙述:
劼人是成都人,我上省的时候,他似乎是丁父忧,虽在守制期中,但他是很爱修洁的。因此在同学间便博得了一个绰号,叫着“精致”。这“精致”再加以敬称或者爱称,便成为了“精公”了。
中学时代的精公已经是嗜好小说的。在当时凡是可以命名为小说而能够到手的东西,无论新旧,无论文白,无论著译,他似乎没有不读的。他的记忆力很强,新读过的小说能颇详细地重述出来,如是翻译的外国小说,他连一此极佶屈的人名都记忆。反正当时成都学校是罢了课的,他是读通学的人,但每每在午前也跑到学校里来。来——是为的什么呢?不外是被几个相好的缠着,在寝室里就和平书一样说他所读的小说而已。
我是插班生,和旧有的同学自然是始终都有些糯粳不相适的情形。和精公呢?也没有怎样的深交。不过在他说小说的时候,我总是在场的。还有,在同学间如要闹什么文字上的玩意儿的时候,或者撞诗锺,或者对神仙对子,或者次韵杜甫秋兴八首,大抵总是在一道。
郭沫若《吟尹昌衡西征》诗:
藏卫喧腾独立声,
斯人决计徂西征。
豪华定远居投笔,
俊逸终军直请缨。
羽檄飞驰千万急,
蛮腰纤细十分轻。
寨中欢乐知何似,
留滞安阳楚将管。
糯米与粳米混在一起,容易煮成夹生饭。郭沫若在丙班时,虽说“和旧有的同学自然是始终都有些糯粳不相适的情形”,但与李劼人同学是有文字之交的。
对于同学间的文字之交,李劼人也曾回忆 说:
我在青年时代,还是写过一点旧诗。只是写得不好,也没有存稿,现在也记不起了。只有一首我还记得。就是民国二年,有郭沫若,那时叫郭开贞,还有周太玄和我,一共七八个同学,在武侯祠吃茶。大家确定以尹昌衡西征为题,以轻重为韵,意存讽刺,各作七言律一首。郭沫若的诗最先写好,我是最后写好的。大家都交了卷,才互相传阅,最后共同来评定名次。我的诗被评为第一。”他很有风趣地又说,“这是过去的事情了。郭沫若已经成为大诗人。我只写写小说。
李劼人《吟尹昌衡西征》诗:
锦官城外柏森森,
将军走马去西征。
非关陈琳传神檄,
真是终军请长缨。
藏马康花情重重,
宝刀名马意轻轻。
筹边方略何须问,
几时归来酒一樽。
两首诗,都在用典撞诗锺,一为才思敏捷,立马可待;一为思维慎密,属于长考型。
郭沫若还回忆说,李劼人还曾邀请他与周太玄一道到家去过一次,但印象却很模糊了。
他还说:
这,便是我和李劼人的以往的关系。在旧时的少数的同学里面,这关系自然是知道的;但在局外的人,我相信是不会有一个人知道的,如不经我提起。
不过,郭沫若与李劼人的同学关系,因郭沫若1949年后来在中国政坛与文坛的地位缘故,加之名篇《中国左拉之待望》,以至蜀中耆老张秀熟在盖棺定论的《李劼人先生像赞》里有句:“与郭沫若同于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弃读”,“《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尤称文学巨著,名在法国左拉上。”
三
“成都分设中学”丙班里,还有一位1951年,客死在美国华盛顿的同学曾琦。
在中国大陆的人物简介中,通常这样介绍 :
曾琦(1892~1951),原名昭琮,字慕韩。标榜国家主义的政客。四川隆昌人。
早年就读于成都法政学堂。1918年回国,翌年参与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到法国留学。1923年在法国成立中国青年党,任党务主任。1924年回国,在上海创办《醒狮》周报,宣传国家主义,反对国共合作。1926年青年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7年因与国民党有矛盾去日本。回国后拥蒋反共。1938年成立国民参政会时,被聘为参政员。日本投降后,参加青年党十大,当选为主席,反对国共合作,煽动蒋介石镇压共产党人。但在抗战中,曾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46年任“国大”主席团主席,次年4月参加蒋介石政府,聘为总统府资政。1948年赴美。1951年卒于美国华盛顿。
这位醉心于政治的丙班同学曾琦,其实早年就很注意结交仁人志士,说过:“予平生好交游,自十五岁后,即离家入社会,立志结交天下英豪”。
不过,他的交友是有选择的,他说:“既抱定人才主义,则交游虽广,则择别宜严,否则不免滥交,而违初旨”。
曾琦对人的态度是与人为善的,他在1918年3月7日的《戊午日记》里写道:
凡对中人以上,当语以正义,使其重精神而轻物质,具有牺牲之勇气,以成伟大人物;对中人以下,则语以权力义务之界说,使其尽义务以取权利,勿生侥幸之妄念,以成良好国民。
郭沫若的交友观则为:“人之相友,不在口,不在肘。在口为谀友,在肘为势友,皆表诸其面以相眩。互为口与肘也无厌,乃终至痪痶。”
然而,郭沫若不知为何缘故,却对曾琦同学视为寇仇,两人之间虽说同又为留日学生,可还是不投缘。
郭沫若在自传《反正前后》里,对曾琦同学可以说是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那为首的圣人曾琦,便是在我们丙班住过的人物。他比我们早一年来插班,在我们进去的时候,他刚好废了学,所以我们可以说是先后同班的。他的绰号叫“曾补人”,这是成都的一种新方言,凡是滑稽的事物便称为“补人”,本义是从中药的温补里取来的。我在成都只和他会过一两面,没有打过招呼。听一些老学生说,他除掉文章有些根底之外,一切都很“补人”。他学了一年的英文连abcd都记不清。他学体操是出左足摆左手,出右足摆右手,就跟木制的机械一样。关于这体育一项至少我是可以证明的,因为后来我们有一个夏天同在日本洗过海水澡,补人先生委实是连两尺宽的沟都很难跳过的。你想,像这样一位早熟的老夫子公然会以克来曼梭、麦索里尼自命,你说究竟补人不补人呢?补人之老,我看是出自天成。他的年纪其实和我不相上下,然而先生之气之横秋也,实足以上咸五而下尊三,自比克来曼梭,自比吾家国藩,或许还是他的客气罢?
对照郭沫若当时的英语成绩,他是有资格小觑曾琦同学的,但在体育成绩上,其实他本人也是将将就就的。
友情加愤懑、思念加嘲讽,构成了郭沫若对曾琦同学复杂而又多变的感情。
2009-11-27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