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要事》达成一致: 先认同思可相反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不是在看,是最近无意在回家路上“听”了一期听梁冬和吴伯凡的脱口秀《冬吴相对论》很有收获,立刻推荐给了太太。节目其中大部分是管理/经济方面的讨论,而关于儿童教育部分的精彩评论相信也能给有小孩的朋友不少参考。
那天在广播中听的第94篇是关于《要事优先》的讨论,让我想到了近期工作中的困扰。相信年底大家都在准备明年的规划吧而与各方PK吧?这时候遇到的最大问题往往不是如何“优先”,而是各个部门对于何为“要事”本身的就很难达成一致。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有“不一致本身就是正常的”心态,要认同:“思可相反",而看待问题角度的多样性本身也对减少决策失误几率有帮助。所以:遇到负面反馈后还是要先平和地接受,并积极表达出主动去理解对方立场的态度。在对各方的立场有一定的理解和反思后再争取有机会达成建设性的“一致”。
后面两期就是讲如何相互理解的倾听能力。主题非常吸引人,去网上搜索了一下找到了一个总结好的列表: 前100期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6676217/
稍后会再挑几篇写心得;
附:刚听了这2期,这个周末打算找2本长篇给小超读读;
【冬吴相对论】第95期——《积极的沉默》
为什么能安静地聆听长辈朗读的小孩子长大后会比较成功?
养成倾听的习惯会对一个人的性格产生哪些影响?
为什么说朗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教育,还是一种人格教育?
不急于发问、先从自身找答案为什么是一种性格的修炼?
一个领导者的倾听能力到底有多重要?
什么是积极的服从、积极的沉默、积极的等待?
为什么会听比会 说更重要?
什么是服从力?
孝为什么是一种服从力?
怎样才能忍别人所不忍,能别人所不能?
【冬吴相对论】第96期——《弟子规的管理心法》
孝为什么是一种表现为被动的超常的主动性?
教育的基础为什么是服从力?
为什么熟读弟子规的小孩子长大后会令人感觉更舒服?
什么是早熟认知界定?
海航为什么 要把高管送到寺庙去侍奉方丈?
为什么说技法是有限的、心法是无限的?
为什么制造业尤其需要委曲求全?
什么是在退让中进取?
为什么化解矛盾应如春风解冻、和气消冰?
那天在广播中听的第94篇是关于《要事优先》的讨论,让我想到了近期工作中的困扰。相信年底大家都在准备明年的规划吧而与各方PK吧?这时候遇到的最大问题往往不是如何“优先”,而是各个部门对于何为“要事”本身的就很难达成一致。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有“不一致本身就是正常的”心态,要认同:“思可相反",而看待问题角度的多样性本身也对减少决策失误几率有帮助。所以:遇到负面反馈后还是要先平和地接受,并积极表达出主动去理解对方立场的态度。在对各方的立场有一定的理解和反思后再争取有机会达成建设性的“一致”。
后面两期就是讲如何相互理解的倾听能力。主题非常吸引人,去网上搜索了一下找到了一个总结好的列表: 前100期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6676217/
稍后会再挑几篇写心得;
附:刚听了这2期,这个周末打算找2本长篇给小超读读;
【冬吴相对论】第95期——《积极的沉默》
为什么能安静地聆听长辈朗读的小孩子长大后会比较成功?
养成倾听的习惯会对一个人的性格产生哪些影响?
为什么说朗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教育,还是一种人格教育?
不急于发问、先从自身找答案为什么是一种性格的修炼?
一个领导者的倾听能力到底有多重要?
什么是积极的服从、积极的沉默、积极的等待?
为什么会听比会 说更重要?
什么是服从力?
孝为什么是一种服从力?
怎样才能忍别人所不忍,能别人所不能?
【冬吴相对论】第96期——《弟子规的管理心法》
孝为什么是一种表现为被动的超常的主动性?
教育的基础为什么是服从力?
为什么熟读弟子规的小孩子长大后会令人感觉更舒服?
什么是早熟认知界定?
海航为什么 要把高管送到寺庙去侍奉方丈?
为什么说技法是有限的、心法是无限的?
为什么制造业尤其需要委曲求全?
什么是在退让中进取?
为什么化解矛盾应如春风解冻、和气消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