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谋杀案:为模式填充内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阿婆的作品之多,以至于选择阅读哪部便成了一件颇为困难的事情。我的方法非常原始,就是上网看网友的推荐。比如“最喜爱的10部阿婆小说”之类,成为我选择阿婆作品的主要依据。 这本ABC就是在这时候挑中的,网友评论说是连续的谋杀案,情节紧凑,一改以往阿婆温水煮青蛙的风格,令人欲罢不能。我阅毕全书后,觉得这个说法前半部分还是比较贴切的,但不知是因为翻译的问题,还是语言本来的差异,本来很应该很紧凑的故事,仍然显得有点拖沓。 我主要的思考还是着重于全书的诡计和结构。考虑到本书的创作年代,依据字母表顺序进行连续杀人,在当时是颇具新意的写法。而核心诡计则是将“真正的谋杀”混迹在“连续的谋杀”之中,凶手的思路就是破坏侦探“对动机的分析”。按字母表顺序进行杀人,并在作案现场留下一本ABC铁路指南,目的就是要将几件谋杀案联系起来,让侦破的方向集中于“同一人作案”以及“被害者的共同点”上,而这是一种误导。实际上几起谋杀案本身是没有什么联系的,被害人之间也没有什么共通点,在本来就无解的问题上进行反复的分析论证,纠缠于“有联系”和“无联系”之间,势必离真相越来越远,凶手隐藏真正动机和谋害对象的目的也能得以实现。这让我想起了《火车怪客》,去杀害一个毫无关系的人,也同样是对动机侦破的一种破坏,这使得往常通过动机进行凶手推理的侦破方式遇到了瓶颈。 客观而论,这个诡计还是相当精彩的,有一种打破定式、逆转思维的意味在里面,不过令我颇为不解的是,为什么阿婆要设定一个卡斯特的人物,为凶手进行所谓的掩饰?这个理由我反复读了好几遍原文,波洛的解释不能令我满意。如果是为了隐藏凶手的行迹,混淆、转移侦探的视线,避免被路人识别,那完全可以选择更加隐蔽的作案手法,选择更加隐蔽的作案时间。毕竟要指示一个人,让他在案发时候均出现在现场附近,是一件很不合逻辑的事情,因为你无法保证这个人是否会突然“倒戈相向”,万一向警方通报了呢?那岂不是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这么大的风险,又不是完全必要,实在令人难以理解。书中对卡斯特这个人进行了颇多的心理分析,试图证明此人完美的符合凶手的要求,用他做掩饰是极其重要的一步等等,理由颇多,但仍然显得非常牵强。而书中的若干“并非选自黑斯廷斯上尉的叙述”章节,描写了卡斯特的行动以及周围人的看法,更是有欲盖弥彰的意味,仿佛纯粹就是为了误导读者,并没有充分的情节需求的必要。也就是说,如果不写这些,情节依然是完整的,诡计也可以运转,实有画蛇添足之嫌。 这类诡计在后来的侦探推理小说中被广泛运用、发扬光大,逐渐从“通过特定的关联物,将特定谋杀隐藏在系列谋杀之中”的核心思想,演变为“通过特定的关联物串联系列谋杀”,而为什么选取某种“特定关联物”,则有着非常充分的理由,特定关联物的作用不再仅仅只是“串联”,其目的可以是为了混淆是非黑白、颠倒时间顺序、制造心理盲点等等。饮水思源,还是要给阿婆最高敬意——有多少诡计从其身上发展而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