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本

短文还是比较易过目的。可是过目之后当我想再找回书中的某一句时,却又花半天时间重新翻了大半本《城市表情》。
找的原文是这样:“在他,摄影家的任务是开放自己,容纳眼前的一切,当摄影家的自我消失时,都市这另一个自我会倏然出现。”
这是顾铮以都市摄影的角度去解读布列松对待城市事物的势态,所以另一个自我的对应是都市。这句话里,摄影家是一个主体,都市抑或其它事物是作用于主体的客体,当主体达到自我消失的层次时,客体的内在便会自然的呈现。于是,最终的主角不是布列松,而是他捕取的瞬间,而千百个瞬间之后的主角才是摄影家本人。我以为,这种句式关系可以代入到很多事情中去。
比如设计书籍,主体是设计师,客体是作者,承载物是书本。这个时候主体的作用就是要真诚清楚的将作者传达给第三方。可是我们千千万万的以设计师为身份的主体,始终没有也没办法放下自我,反而是不同的强化自我的存在,结果作者形同傀儡,成了设计师传达自我的附属。还诠释一翻,作品本身却是个哑巴。
方晓风老师在课堂上曾提过,I.M.Pei设计的展馆是很吃展品的,这很形象,从卢浮宫的入口到德国历史博物馆,再到苏州博物馆,在这种建筑与展品不寻常的关系下,建筑已经与展品平起平坐了。这当然也是建筑的某一种价值所在,像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盖利就凭这个金属怪物激活了一个本是死气沉沉的城市。可是如果从这说起,是另一个话题了。
……
-
初次见到顾铮先生在05“国际摄影双年展:City·Review”的一次研讨会上,他从上海过来广东美术馆主持了会议,于是印象深刻。
这本是今年暑假的增补版,比03年那本页数增多了,定价反而降了,少见。
找的原文是这样:“在他,摄影家的任务是开放自己,容纳眼前的一切,当摄影家的自我消失时,都市这另一个自我会倏然出现。”
这是顾铮以都市摄影的角度去解读布列松对待城市事物的势态,所以另一个自我的对应是都市。这句话里,摄影家是一个主体,都市抑或其它事物是作用于主体的客体,当主体达到自我消失的层次时,客体的内在便会自然的呈现。于是,最终的主角不是布列松,而是他捕取的瞬间,而千百个瞬间之后的主角才是摄影家本人。我以为,这种句式关系可以代入到很多事情中去。
比如设计书籍,主体是设计师,客体是作者,承载物是书本。这个时候主体的作用就是要真诚清楚的将作者传达给第三方。可是我们千千万万的以设计师为身份的主体,始终没有也没办法放下自我,反而是不同的强化自我的存在,结果作者形同傀儡,成了设计师传达自我的附属。还诠释一翻,作品本身却是个哑巴。
方晓风老师在课堂上曾提过,I.M.Pei设计的展馆是很吃展品的,这很形象,从卢浮宫的入口到德国历史博物馆,再到苏州博物馆,在这种建筑与展品不寻常的关系下,建筑已经与展品平起平坐了。这当然也是建筑的某一种价值所在,像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盖利就凭这个金属怪物激活了一个本是死气沉沉的城市。可是如果从这说起,是另一个话题了。
……
-
初次见到顾铮先生在05“国际摄影双年展:City·Review”的一次研讨会上,他从上海过来广东美术馆主持了会议,于是印象深刻。
这本是今年暑假的增补版,比03年那本页数增多了,定价反而降了,少见。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