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何以濯我缨——阎真教授采访问答
沧浪之水,何以濯我缨
——阎真教授采访问答
采访整理:张素闻
《沧浪之水》:中南大学阎真教授著,《当代》2001年4月刊登,获《当代》年度文学奖一等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至今已重版三次,《大连日报》已连载,《三湘都市报》已准备连载,西安电影制片厂正在拍成电视剧,这是阎真教授自《曾在天涯》之后的第二本长篇小说。
《沧浪之水》故事梗概:一腔热血清高自珍的池大为是卫生厅从北京要过来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年轻、善良、一心记得父亲的《历代文化名人素描》,记得老百姓的苦痛与酸辛,慷慨激昂地建议卫生厅节省开支,食古不化地坚持高贵地做人,但是,现实远远没有到达他可以说话的份,他被调到中医学会,远离卫生厅的权利中心,一呆就是很多年。终于,池大为挣脱了内心的束缚,抓住了机遇,用尽心计,成为一个说话者和话语控制者,新来的小龚颇有些池大为当年的个性,池大为稍事考虑,把他调到了中医学会,远离卫生厅的权利中心。
记者:您的小说中,对话语权利和权利话语的关系思考得很多。
可以说整个小说都在探讨这个话题。话语,是声音、表达、希望、以及要求。人人都应该有表达的权利以及希望的权利,话语权利的实现体现着意识的自由与存在的被尊重,所谓七嘴八舌百家争鸣就是普及了话语权的美妙现象。而权利话语,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甚至统治地位的话语,与政治、商业、经济、世俗幸福有密切关系,权利话语通常充当着凶手与刺客的作用,谋杀着话语权利以及原本应该存在的话语。池大为刚进卫生厅的时候,觉得:沉默不仅是对良知的压抑,简直就是对自尊心的挑战。于是,他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认为应该尊重自己内心的呼唤,可是,就是这呼唤,带给了他无限的苦恼、折磨、以及尴尬。
记者:说的人与被说的人在您的小说里界线非常明显。
说的人和被说的人其实就是话语权利和权利话语的人格化,不是人人都有说人的权利,说的人有一种话语优势,一种被认同以及被推崇的优势,在权利话语执政的时期,说的人通常打击、伤害、霸占以及强暴被说的,被说者通常是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是弱势者。所以,马厅长才有说人的权利,池大为只有被说的份。
记者:除了话语权,您还谈到沉默权,您作品中的人们,某些时候,连沉默的权利都没有。
法律告诉我们:您有权保持沉默。某些时候,沉默是唯一的出路,唯一保全自己的选择,默认、对抗、忽略,都可以通过沉默来表达,比话语更有力,比话语更有利。沉默很暧昧,理解沉默有多种可能,从而,沉默起到保护当事者的作用,是适者生存的重要方式。但是,当对抗以及忽略不被允许的时候,沉默就只能被理解为默认了,某些时候,默认话语权利很可能违反权利话语的利益,给沉默者带来灾难以及祸患,因此,小莫情愿在天黑之后给池大为道歉也要在大会上发表对池大为的不满。
记者:当大多数人都沉默的时候,代表什么?
代表权利话语的大行其道与话语权利的沦落散失,还代表价值观的激烈运动与潜藏着的危机,代表“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沧浪之水》整个小说记录的就是池大为从话语权的剥夺到行使权利话语的过程,是池大为从话语的受压迫者转变成为施加话语压迫的过程。
记者:您似乎对人性没有幻想?
千百年来,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只是上帝与撒旦的永恒的战争,某些时候上帝赢了,某些时候撒旦赢了。如今,上帝死了很多年,因此,人性失去了幻想的空间,它呈现着赤裸裸的丑陋,和罗丹的《老妓》一样衰老、疲惫、空洞、没有健康的肌肤与眉眼,缺乏少女的光辉与青春的活力。钱与权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尤其如此,所谓人性本善,只是知识分子的主观愿望与和平希冀,我是一个低调人性论者。
记者:人情在小说里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人情,应该大而化之为人类的情感,普遍的或者个别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始终应该是每一个写作倾心关注的内容,因为人情支配事物运动的每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推波助澜甚至改变巅覆事物。 几乎每个成功的写者都成功在对人物情感准确无误的把握以及描摹,莎士比亚、普鲁斯特、 茨威格、爱伦.坡、爱米莉.伯郎特、杰克.伦敦、乃至亨利.米勒,他们笔下的人情瑰丽、诡异、隐秘、充满吸引力。
记者:猪人、狗人以及真正的人在小说里多次被强调,除了反映知识份子在权利话语执政、话语权利沦散的状况下的三种态度,还反映什么?
还反映坚挺人格的尴尬处境与真诚心灵的创伤记忆。在权利话语的淫威下,猪人无视人格,沉溺于个体生活的物质满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狗人则阉割自己作为人的特征,一心追随耀武扬威的权利话语的发话者,俯就、听命、委身于权利话语的言说者,随时准备跳起来咬人一口,丁小槐就是代表;池大为从父亲那里继承以及一直珍藏的《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里的人物就是坚挺人格的代表,孔子、孟子、屈原、司马迁、嵇康、李白、文天祥、曹雪芹、谭嗣同都是坚持个体人格,不肯俯就权贵的典型,他们是真正的人,都有着真诚的心灵,都遭遇残酷现实的折磨,都经历着伤痕累累的阵痛记忆,都曾面对死亡以及心灵的憔悴身体的困顿,历代文化名人没有谁逃脱过命运的凄凉。
记者:良知与道德在权利和金钱面前被击打得尸骸无存,权就是全,是否就是知识分子死亡的原因?
存在许多时候是虚无的,虚无来自知识分子处境的尴尬:青春的激越炽热不能表达,理想得不到实现,清洁的灵魂抹上污秽,干净的生活得不到延续,刚正的人格遭遇权利的捆绑和打击,社会以他残酷的现实以及对权势金钱的顶礼膜拜取消知识分子活下去的理由,知识分子对权势金钱的追逐尾随淹没了知识的高贵品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戴精神荡然无存 ,精神坚守在权势金钱面前抽身而退, 浮夸与表演粉墨登场,道德、良知、真相蒙上了厚厚的尘垢,金钱与权势一路高歌所向无敌,虚无主义成为一种思潮,这些都是知识分子死亡的原因。 不是道德的问题,是一种机制。
记者:一个人与另一个人 、高贵内心与高贵地位并没有和平共处的机会,是否反映您对“知识分子已经死亡”的愤怒和痛心?
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在今天几近销声匿迹,一个人在白天与黑夜是完全的两个人,在电视上大谈真情的人,在主持台下出卖身体,平民也可以坚持的心灵高贵变成了有钱才高贵,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开始和自己分裂、搏斗,开始枪毙自己的信仰与纯粹,价值观遭到前所未有的巅覆,多元主义、相对主义插足单纯的信仰,知识分子传统的“道”寸步难行,“沧浪之水”既不能濯我缨也不能濯我足,愤怒与痛心也不足以表达心内的凄凉。
记者:游戏规则、真知灼见、欲望、信念、爱情、青春都被您行云流水的语言解剖得支离破碎、鲜血淋淋,为什么如此热衷真实?
直面真实是残忍的,但回避真实,真实仍然是真实,残忍仍然是残忍,只有注视真实才知道如何残酷如何美丽,面对真实、剥露真实、察看真实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
记于2002年
——阎真教授采访问答
采访整理:张素闻
《沧浪之水》:中南大学阎真教授著,《当代》2001年4月刊登,获《当代》年度文学奖一等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至今已重版三次,《大连日报》已连载,《三湘都市报》已准备连载,西安电影制片厂正在拍成电视剧,这是阎真教授自《曾在天涯》之后的第二本长篇小说。
《沧浪之水》故事梗概:一腔热血清高自珍的池大为是卫生厅从北京要过来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年轻、善良、一心记得父亲的《历代文化名人素描》,记得老百姓的苦痛与酸辛,慷慨激昂地建议卫生厅节省开支,食古不化地坚持高贵地做人,但是,现实远远没有到达他可以说话的份,他被调到中医学会,远离卫生厅的权利中心,一呆就是很多年。终于,池大为挣脱了内心的束缚,抓住了机遇,用尽心计,成为一个说话者和话语控制者,新来的小龚颇有些池大为当年的个性,池大为稍事考虑,把他调到了中医学会,远离卫生厅的权利中心。
记者:您的小说中,对话语权利和权利话语的关系思考得很多。
可以说整个小说都在探讨这个话题。话语,是声音、表达、希望、以及要求。人人都应该有表达的权利以及希望的权利,话语权利的实现体现着意识的自由与存在的被尊重,所谓七嘴八舌百家争鸣就是普及了话语权的美妙现象。而权利话语,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甚至统治地位的话语,与政治、商业、经济、世俗幸福有密切关系,权利话语通常充当着凶手与刺客的作用,谋杀着话语权利以及原本应该存在的话语。池大为刚进卫生厅的时候,觉得:沉默不仅是对良知的压抑,简直就是对自尊心的挑战。于是,他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认为应该尊重自己内心的呼唤,可是,就是这呼唤,带给了他无限的苦恼、折磨、以及尴尬。
记者:说的人与被说的人在您的小说里界线非常明显。
说的人和被说的人其实就是话语权利和权利话语的人格化,不是人人都有说人的权利,说的人有一种话语优势,一种被认同以及被推崇的优势,在权利话语执政的时期,说的人通常打击、伤害、霸占以及强暴被说的,被说者通常是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是弱势者。所以,马厅长才有说人的权利,池大为只有被说的份。
记者:除了话语权,您还谈到沉默权,您作品中的人们,某些时候,连沉默的权利都没有。
法律告诉我们:您有权保持沉默。某些时候,沉默是唯一的出路,唯一保全自己的选择,默认、对抗、忽略,都可以通过沉默来表达,比话语更有力,比话语更有利。沉默很暧昧,理解沉默有多种可能,从而,沉默起到保护当事者的作用,是适者生存的重要方式。但是,当对抗以及忽略不被允许的时候,沉默就只能被理解为默认了,某些时候,默认话语权利很可能违反权利话语的利益,给沉默者带来灾难以及祸患,因此,小莫情愿在天黑之后给池大为道歉也要在大会上发表对池大为的不满。
记者:当大多数人都沉默的时候,代表什么?
代表权利话语的大行其道与话语权利的沦落散失,还代表价值观的激烈运动与潜藏着的危机,代表“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沧浪之水》整个小说记录的就是池大为从话语权的剥夺到行使权利话语的过程,是池大为从话语的受压迫者转变成为施加话语压迫的过程。
记者:您似乎对人性没有幻想?
千百年来,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只是上帝与撒旦的永恒的战争,某些时候上帝赢了,某些时候撒旦赢了。如今,上帝死了很多年,因此,人性失去了幻想的空间,它呈现着赤裸裸的丑陋,和罗丹的《老妓》一样衰老、疲惫、空洞、没有健康的肌肤与眉眼,缺乏少女的光辉与青春的活力。钱与权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尤其如此,所谓人性本善,只是知识分子的主观愿望与和平希冀,我是一个低调人性论者。
记者:人情在小说里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人情,应该大而化之为人类的情感,普遍的或者个别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始终应该是每一个写作倾心关注的内容,因为人情支配事物运动的每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推波助澜甚至改变巅覆事物。 几乎每个成功的写者都成功在对人物情感准确无误的把握以及描摹,莎士比亚、普鲁斯特、 茨威格、爱伦.坡、爱米莉.伯郎特、杰克.伦敦、乃至亨利.米勒,他们笔下的人情瑰丽、诡异、隐秘、充满吸引力。
记者:猪人、狗人以及真正的人在小说里多次被强调,除了反映知识份子在权利话语执政、话语权利沦散的状况下的三种态度,还反映什么?
还反映坚挺人格的尴尬处境与真诚心灵的创伤记忆。在权利话语的淫威下,猪人无视人格,沉溺于个体生活的物质满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狗人则阉割自己作为人的特征,一心追随耀武扬威的权利话语的发话者,俯就、听命、委身于权利话语的言说者,随时准备跳起来咬人一口,丁小槐就是代表;池大为从父亲那里继承以及一直珍藏的《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里的人物就是坚挺人格的代表,孔子、孟子、屈原、司马迁、嵇康、李白、文天祥、曹雪芹、谭嗣同都是坚持个体人格,不肯俯就权贵的典型,他们是真正的人,都有着真诚的心灵,都遭遇残酷现实的折磨,都经历着伤痕累累的阵痛记忆,都曾面对死亡以及心灵的憔悴身体的困顿,历代文化名人没有谁逃脱过命运的凄凉。
记者:良知与道德在权利和金钱面前被击打得尸骸无存,权就是全,是否就是知识分子死亡的原因?
存在许多时候是虚无的,虚无来自知识分子处境的尴尬:青春的激越炽热不能表达,理想得不到实现,清洁的灵魂抹上污秽,干净的生活得不到延续,刚正的人格遭遇权利的捆绑和打击,社会以他残酷的现实以及对权势金钱的顶礼膜拜取消知识分子活下去的理由,知识分子对权势金钱的追逐尾随淹没了知识的高贵品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戴精神荡然无存 ,精神坚守在权势金钱面前抽身而退, 浮夸与表演粉墨登场,道德、良知、真相蒙上了厚厚的尘垢,金钱与权势一路高歌所向无敌,虚无主义成为一种思潮,这些都是知识分子死亡的原因。 不是道德的问题,是一种机制。
记者:一个人与另一个人 、高贵内心与高贵地位并没有和平共处的机会,是否反映您对“知识分子已经死亡”的愤怒和痛心?
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在今天几近销声匿迹,一个人在白天与黑夜是完全的两个人,在电视上大谈真情的人,在主持台下出卖身体,平民也可以坚持的心灵高贵变成了有钱才高贵,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开始和自己分裂、搏斗,开始枪毙自己的信仰与纯粹,价值观遭到前所未有的巅覆,多元主义、相对主义插足单纯的信仰,知识分子传统的“道”寸步难行,“沧浪之水”既不能濯我缨也不能濯我足,愤怒与痛心也不足以表达心内的凄凉。
记者:游戏规则、真知灼见、欲望、信念、爱情、青春都被您行云流水的语言解剖得支离破碎、鲜血淋淋,为什么如此热衷真实?
直面真实是残忍的,但回避真实,真实仍然是真实,残忍仍然是残忍,只有注视真实才知道如何残酷如何美丽,面对真实、剥露真实、察看真实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
记于2002年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