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五点十八分【不仅仅是苔蕾丝】

1923年,英格兰,弗吉尼亚•伍尔夫。
“我独自在黑暗里,深深的黑暗里。
只有我自己才明白我面对的黑暗。
我要面对的是动荡和不安,那才是我的内心深处的愿望和我的本性。
因为你,我多希望自己能在这小镇的安静祥和中感到幸福。
但是,如果让我在死亡和留在Richmond之间选择,我选择死亡。”
下午五点十八分。Richmond小镇。
几近傍晚的阳光,温和无比,残破的光亮中已难察觉阳光的味道。这是下午五点十八分,Richmond小镇的车站,一位女士坐在那儿,安静的,看不清表情。她在思考权利与义务,死亡、安宁以及生活。弗吉尼亚终于没能离开,她有她的“义务”,吃她“义务”该吃的饭,保持她“义务”该保持的清醒,而她留在这个车站的最后一句话也注定成为不可破除的谶言——“摒弃生活,你是找不到安宁的……”
“摒弃生活,你是找不到安宁的……”
我选择这样一句自白,这样一部电影,来作为我的这篇文章的开场白。是的,我称其为自白。虽然它不过是一句台词,出自一部被命名为《The Hours》的电影,但我相信这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要说的话,告诉自己,同样也是告诉所有人,尤其是女人。
五点十八分,一切都是从那个有着冷冷阳光的五点十八分开始的。
一切的迷惘、无助、哀伤与惶恐都是从1923年的那一个五点十八分开始弥散的,但这不是一个不祥的时间,我坚信。相反的这是一个睿智的时间点,在这一刻,一个女人,一个睿智的女人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摒弃生活,你是找不到安宁的……”
常常的,我会这样问自己,活着为了什么,这是一个空而无当的问题,多少年了,多少哲人苦苦思索,却没有谁给过谁正确的答案,然而它确实值得人去探究——“活着,为了什么?”是为了生命的“义务”么?她有精神病史,因而她“义务”会需要一个好像Richmond这样的小镇来修复自我、安抚他人;她是丈夫的妻子,所以她就有“义务”去体悟丈夫的苦心,为拥有这样一位不离不弃的丈夫为而感激涕零。
人从出生开始便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并随着年龄的增长,紧扣在脸上的各色角色面具也变得越来越让人“不堪重负”,先开始是父母的子女、老师的学生,然后是上司的下属、伴侣的另一半,而后还会是子女的父母、小辈的长辈。人总是在这样或那样的角色中完结自我的生命,这似乎就是人存活于世间的全部意义,这种角色的扮演实际上是幸福的,但同时也很有可能是不幸的。
我忽然间想起了莫利亚克笔下的苔蕾丝•德斯盖鲁,苔蕾丝众望所归的嫁给了“应该”嫁的贝尔纳,为的只是寻找人生的位置。然而,不幸的,婚后她便发现她人生的错位非但没有因而得到纠正,反而错的越发离谱,这个双脚踏地的男人与她并不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交流的障碍杀死了她的意志。“家族里的女人向往的是失去一切个人生活”,可是她却对女儿不闻不问,甚至试图杀死丈夫以求解脱。她承认“自我的消失”很美,可是她却感到为难。这是一种自私么,我有些说不清,我不想去指责苔蕾丝,虽然有些事情她确实是走了极端,但对于一个有自我主见的女人,却被迫生活在一个不被理解的世界里,心理的扭曲便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同时,我也并不想去同情她,因为她解救自己的行为实在是算不得聪明。
苔蕾丝既没有扮演好“女儿”的角色,也不愿扮演“母亲”的角色,更是将“妻子”的角色扮演的糟糕透顶,她大约是一个失败透顶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大约不配有什么好的结局,但是莫利亚克却给了这个故事一个不无美好的结尾:“苔蕾丝喝了一点酒,抽了很多烟。她独自笑着,像个有福的人。她细心地抹上胭脂口红,然后上了街,漫无目的地走着。”莫利亚克大约是十分疼爱他笔下的这位女子的,这样的一个结尾对于苔蕾丝而言实在是太过温馨,仿佛一切的伤痛就此烟消云散,作为一个生存于“义务”概念之下,“角色”意识之中的女人,她无疑是失败的,然而作为一个有自主意识的生命个体,她却又在某种意义上成功了,至少在这“漫无目的”的街头她不再需要扮演角色,装腔作势,每一分钟都背叛这灵魂深处的另一个真正的苔蕾丝。
其实弗吉尼亚•伍尔夫也好,苔蕾丝•德斯盖鲁也罢,又或者是艾玛•包法利。她们共同的不幸,在于对生活现状无可奈何的不满,如果她们没有那么多“自我”,无论她们哪一个女人都必然会获得幸福的——伺候着一个不错的丈夫,生上三两个孩子,将照顾丈夫、孩子视为自己毕生的“义务”来做,那么一生很容易的就会被“奉献”掉,不会有太多的痛苦。对于平常的女子而言,这样的活着根本算不得是“摒弃生活”,简直就是“拥抱生活”了。但是她们的心性却不允许她们这样做,这种对生活的不满,对自我的不满是无可奈何的,她们不是没有挣扎过,弗吉尼亚尝试了滞留小镇,苔蕾丝尝试了沟通,艾玛尝试了习惯,但是这种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落差确实无可奈何到让人绝望。
无论是自杀、谋杀还是出轨,实际上都是一次自我救赎的过程,她们渴望通过这种方式找回自我,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无疑于饮鸩止渴,只会更快的将自己逼向绝境而已。人的一生就是不断选择的一生,但如果在某一点上选择错了,是否就要搭上自己一生的幸福,好像苔蕾丝,好像艾玛,她们婚姻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也不是完全没有经历过幸福,但在发现错误之后是否可以丢弃“义务”,再次选择。
我并不是要鼓吹丢失责任,虽然在很多的适合追求自我和担负责任似乎是两个不可调和的对立面。人当然要肩负“责任”,但人生不应该存在“义务”,“责任”并不等同于“义务”。“义务”,什么是“义务”?“义务”是一种奇怪透顶的理论,在这世上从不曾有什么是“义务”的。事实是弗吉尼亚宁愿在疯狂中死去,也不愿在平和中活着;苔蕾丝头顶的阳光中似乎总笼罩着一丝不祥的阴影;艾玛的心是悬浮在空中的气球,生命的无意意识时在心头回旋。
人生来便没有这些无聊的“义务”,有的是“责任”,这责任包括,成全自我生活,定义生命意义以及给予自己及他人安宁,这份安宁无关乎生死,唯在于“意义”。
在“义务”重压下的困守,事实上是不可能给任何人带来安宁的,自己得不到安宁,身边的人同样得不到,很多人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苔蕾丝和艾玛没有意识到,在不完美的生活里,无论是杀夫的行径还是偷情的行为,实际上都是逃避生活的表现,弗吉尼亚意识到了,却放弃了改变,于是她们的生活开始变得没有意义,她们也开始变得不幸。
我曾一度对“责任”这个激烈的词感到绝望,它的激烈程度很轻易的就可以将很多有违常规的行为变得不可原谅,但事实证明,成全自我与担负责任实际上可以共容的,至少在如今这个年代,这是在《kramer Vs Kramer》中得到的启迪。乔安娜在自我迷失后毅然抛夫弃子远走他方,当然在这过程中她并没有丢弃作为“母亲”的责任,最终她在找回自我的同时,也并未失去家人的爱,乔安娜找寻到了一条有出路的寻求自我之路,这期间,伤害是必定的,但迷惘过后她选择了直面,并将这种伤害降解到最低,这大约是她幸运的关键。
生活不需要“义务”,然而不可以丧失“责任”,握紧“责任,并记住“摒弃生活,你是找不到安宁的”,然后不断地“选择并承担责任”,我们有随时改变自己的权利,当然,这种权利我认为同样应该包括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束生命,如果那样真的可以得到安宁……
五点十八分,一个关于生活与安宁的预言开始弥散,穿越时空……
P.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nd lo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way.
(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久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把它抛在一边)
“我独自在黑暗里,深深的黑暗里。
只有我自己才明白我面对的黑暗。
我要面对的是动荡和不安,那才是我的内心深处的愿望和我的本性。
因为你,我多希望自己能在这小镇的安静祥和中感到幸福。
但是,如果让我在死亡和留在Richmond之间选择,我选择死亡。”
下午五点十八分。Richmond小镇。
几近傍晚的阳光,温和无比,残破的光亮中已难察觉阳光的味道。这是下午五点十八分,Richmond小镇的车站,一位女士坐在那儿,安静的,看不清表情。她在思考权利与义务,死亡、安宁以及生活。弗吉尼亚终于没能离开,她有她的“义务”,吃她“义务”该吃的饭,保持她“义务”该保持的清醒,而她留在这个车站的最后一句话也注定成为不可破除的谶言——“摒弃生活,你是找不到安宁的……”
“摒弃生活,你是找不到安宁的……”
我选择这样一句自白,这样一部电影,来作为我的这篇文章的开场白。是的,我称其为自白。虽然它不过是一句台词,出自一部被命名为《The Hours》的电影,但我相信这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要说的话,告诉自己,同样也是告诉所有人,尤其是女人。
五点十八分,一切都是从那个有着冷冷阳光的五点十八分开始的。
一切的迷惘、无助、哀伤与惶恐都是从1923年的那一个五点十八分开始弥散的,但这不是一个不祥的时间,我坚信。相反的这是一个睿智的时间点,在这一刻,一个女人,一个睿智的女人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摒弃生活,你是找不到安宁的……”
常常的,我会这样问自己,活着为了什么,这是一个空而无当的问题,多少年了,多少哲人苦苦思索,却没有谁给过谁正确的答案,然而它确实值得人去探究——“活着,为了什么?”是为了生命的“义务”么?她有精神病史,因而她“义务”会需要一个好像Richmond这样的小镇来修复自我、安抚他人;她是丈夫的妻子,所以她就有“义务”去体悟丈夫的苦心,为拥有这样一位不离不弃的丈夫为而感激涕零。
人从出生开始便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并随着年龄的增长,紧扣在脸上的各色角色面具也变得越来越让人“不堪重负”,先开始是父母的子女、老师的学生,然后是上司的下属、伴侣的另一半,而后还会是子女的父母、小辈的长辈。人总是在这样或那样的角色中完结自我的生命,这似乎就是人存活于世间的全部意义,这种角色的扮演实际上是幸福的,但同时也很有可能是不幸的。
我忽然间想起了莫利亚克笔下的苔蕾丝•德斯盖鲁,苔蕾丝众望所归的嫁给了“应该”嫁的贝尔纳,为的只是寻找人生的位置。然而,不幸的,婚后她便发现她人生的错位非但没有因而得到纠正,反而错的越发离谱,这个双脚踏地的男人与她并不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交流的障碍杀死了她的意志。“家族里的女人向往的是失去一切个人生活”,可是她却对女儿不闻不问,甚至试图杀死丈夫以求解脱。她承认“自我的消失”很美,可是她却感到为难。这是一种自私么,我有些说不清,我不想去指责苔蕾丝,虽然有些事情她确实是走了极端,但对于一个有自我主见的女人,却被迫生活在一个不被理解的世界里,心理的扭曲便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同时,我也并不想去同情她,因为她解救自己的行为实在是算不得聪明。
苔蕾丝既没有扮演好“女儿”的角色,也不愿扮演“母亲”的角色,更是将“妻子”的角色扮演的糟糕透顶,她大约是一个失败透顶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大约不配有什么好的结局,但是莫利亚克却给了这个故事一个不无美好的结尾:“苔蕾丝喝了一点酒,抽了很多烟。她独自笑着,像个有福的人。她细心地抹上胭脂口红,然后上了街,漫无目的地走着。”莫利亚克大约是十分疼爱他笔下的这位女子的,这样的一个结尾对于苔蕾丝而言实在是太过温馨,仿佛一切的伤痛就此烟消云散,作为一个生存于“义务”概念之下,“角色”意识之中的女人,她无疑是失败的,然而作为一个有自主意识的生命个体,她却又在某种意义上成功了,至少在这“漫无目的”的街头她不再需要扮演角色,装腔作势,每一分钟都背叛这灵魂深处的另一个真正的苔蕾丝。
其实弗吉尼亚•伍尔夫也好,苔蕾丝•德斯盖鲁也罢,又或者是艾玛•包法利。她们共同的不幸,在于对生活现状无可奈何的不满,如果她们没有那么多“自我”,无论她们哪一个女人都必然会获得幸福的——伺候着一个不错的丈夫,生上三两个孩子,将照顾丈夫、孩子视为自己毕生的“义务”来做,那么一生很容易的就会被“奉献”掉,不会有太多的痛苦。对于平常的女子而言,这样的活着根本算不得是“摒弃生活”,简直就是“拥抱生活”了。但是她们的心性却不允许她们这样做,这种对生活的不满,对自我的不满是无可奈何的,她们不是没有挣扎过,弗吉尼亚尝试了滞留小镇,苔蕾丝尝试了沟通,艾玛尝试了习惯,但是这种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落差确实无可奈何到让人绝望。
无论是自杀、谋杀还是出轨,实际上都是一次自我救赎的过程,她们渴望通过这种方式找回自我,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无疑于饮鸩止渴,只会更快的将自己逼向绝境而已。人的一生就是不断选择的一生,但如果在某一点上选择错了,是否就要搭上自己一生的幸福,好像苔蕾丝,好像艾玛,她们婚姻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也不是完全没有经历过幸福,但在发现错误之后是否可以丢弃“义务”,再次选择。
我并不是要鼓吹丢失责任,虽然在很多的适合追求自我和担负责任似乎是两个不可调和的对立面。人当然要肩负“责任”,但人生不应该存在“义务”,“责任”并不等同于“义务”。“义务”,什么是“义务”?“义务”是一种奇怪透顶的理论,在这世上从不曾有什么是“义务”的。事实是弗吉尼亚宁愿在疯狂中死去,也不愿在平和中活着;苔蕾丝头顶的阳光中似乎总笼罩着一丝不祥的阴影;艾玛的心是悬浮在空中的气球,生命的无意意识时在心头回旋。
人生来便没有这些无聊的“义务”,有的是“责任”,这责任包括,成全自我生活,定义生命意义以及给予自己及他人安宁,这份安宁无关乎生死,唯在于“意义”。
在“义务”重压下的困守,事实上是不可能给任何人带来安宁的,自己得不到安宁,身边的人同样得不到,很多人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苔蕾丝和艾玛没有意识到,在不完美的生活里,无论是杀夫的行径还是偷情的行为,实际上都是逃避生活的表现,弗吉尼亚意识到了,却放弃了改变,于是她们的生活开始变得没有意义,她们也开始变得不幸。
我曾一度对“责任”这个激烈的词感到绝望,它的激烈程度很轻易的就可以将很多有违常规的行为变得不可原谅,但事实证明,成全自我与担负责任实际上可以共容的,至少在如今这个年代,这是在《kramer Vs Kramer》中得到的启迪。乔安娜在自我迷失后毅然抛夫弃子远走他方,当然在这过程中她并没有丢弃作为“母亲”的责任,最终她在找回自我的同时,也并未失去家人的爱,乔安娜找寻到了一条有出路的寻求自我之路,这期间,伤害是必定的,但迷惘过后她选择了直面,并将这种伤害降解到最低,这大约是她幸运的关键。
生活不需要“义务”,然而不可以丧失“责任”,握紧“责任,并记住“摒弃生活,你是找不到安宁的”,然后不断地“选择并承担责任”,我们有随时改变自己的权利,当然,这种权利我认为同样应该包括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束生命,如果那样真的可以得到安宁……
五点十八分,一个关于生活与安宁的预言开始弥散,穿越时空……
P.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nd lo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way.
(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久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把它抛在一边)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