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旧两版的观感
《故宮退食錄》是收錄朱老(季黃)在文物、歷史、戲曲、憶舊等諸多方面文章的集子,可謂包羅萬象,滿目琳瑯。此書1999年由北京出版社刊行(以下簡稱舊版,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14125/),首印2000冊,不知有無再印。多年來,尋書者絡繹不絕,幾無所得,出版者隱忍不發,靜待時機。終于,待到此書面世十年之際,朱老供職的故宮博物院所屬的紫禁城出版社,重新設計裝幀,分上、下兩冊梓行于世,嘉惠讀書之人。
今日獲贈紫禁城出版社版(以下簡稱新版)《故宮退食錄》,午間得閑翻看三兩篇關于故宮博物院的文章,再次溫習這些曾經過眼的文字,此中浮現出一些在過往歲月里曲折波動的故宮人的身影,諸多顛沛流離的古物的面目,隱隱地會蕩漾出一種別樣的感情,既非激動萬分,也非漠然無睹,總是帶著幾縷淡淡的溫暖而牽掛糾結,縈繞不去。此種感覺是面對自然山水無法得來的,只有靜心與圖書相晤才會緩緩由心中升起,彌漫全身,大約這便是文字所能產生的無窮魅力吧。若是沒了如是魅力,文字也就不會長久地生長繁衍。
還是講講對前后兩版書的個人淺見吧。
首先是觀感。新版封面素潔無華,書名之上與書脊頂部點綴故宮內檐裝修的圖案,顯得雅致淡遠。扉頁用的是一種半透明狀的手工抄紙,朦朧中透出清新雋永的氣息。開篇是王世襄先生題寫的書名,繼之為朱老,書、印俱全。隨后,王先生的序與朱老的文章依次臚陳,全部來自舊版模樣,文章分冊的界限亦然。舊版的外部裝幀略顯局促。王先生題寫的書名孤單存在,落款與印章則被刪去,不見全璧。封面正中安置大鼎一尊未知是何用意,書內沒有任何提示。以之向朱老師傳榮詢問,被告知出版社當年未曾征求朱老意見,同樣不曉設計者的思路。翻開書頁,新版排版疏朗開張,借助開本的寬闊優勢,使得眼目為之暢爽,舊版受版面略小的影響而逼湊的情形愈發顯得突出了。
其次是手感。新版開本用16開,較32開的舊版大些,但捧在手里,份量相差不遠,因為舊版用紙稍厚,新版則輕薄一些,且光潤可人,撫之便有心神怡然的感受。當年之所以沒有讀完舊版的原因,除去其中部分文章與我的知識結構相距甚遠而不曾拜讀的緣故,還有一條是捧讀之際,由于紙張較硬,雙手需要略微使力向外,似乎總在較勁兒,減去了讀書的一份平和狀態。新版用紙遠比以往輕薄,在手中翻看并無滯澀較勁兒的別扭,自然是讀起來輕快爽利,不由得多翻上幾頁,觀其堂奧。說到底,手感是個人自我的好惡,這一段難免不再 “客觀”。
講起兩版在裝幀之外的差別,是在圖片的有無。舊版在書前排印數頁朱老與家人及其書畫作品的黑白照片,新版卻舍去圖片。推想,新版或許是為避免加上數張銅版紙,從而產生讀書時翻閱不盡暢快的手感吧。此外,舊版出版后,坊間有朱老的畫傳——《朱家溍》(中國文博名家畫傳,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http://www.douban.com/subject/1585491/)與南方某出版社出版)行世,圖像已然非常豐富,反映了朱老一生經歷與筆下作品。倘若再加以重復,似乎無甚必要。以上兩點,純屬推測而已。
總之,在閱讀方面,我喜歡新版。
来自: http://www.douban.com/note/56921279/?post=ok#last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