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
人的脑海中每分每秒都有无数个念头闪过,大部分转瞬即逝,少数沉淀下来深深地埋藏在了海马回海马旁回迷踪浩淼的神经通路之间。把那些瞬逝的灵感火花捕捉下来的人们成为了诗人、作家,艺术大师与科学大师;而执拗地挖掘着那些遮盖在重重行为保护之下所谓的“潜意识”的人们则成为了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弗洛伊德似乎是二者的综合体,同时拥有着近似科学丰富严谨的临床实践精神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捕捉能力。虽然长时间以来关于他的理论体系始终存在着各种诘难与质疑,但其颇能自圆其说且极富戏剧色彩的创见却启发了无数小说家,迫不及待地要为他们的人物扣上弗氏的帽子再套上一件崭新的衣服,叫做“精神分析”。
弗氏理论告诉我们,潜意识主宰着人们的行为。无论你多有城府多么腹黑多么善于隐藏,由潜意识所控制的那些语误、笔误、误引行为、遮蔽行为等等却都将把你深深地出卖。通过这些不经意所流露出来的蛛丝马迹,你才能看到一个人内心深处所投射出来的阴影。我从来不太喜欢关注他人,在更多的时候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会有是非恩怨。人与人之间粗鄙的关系,乃至整个粗鄙的社会都让人心生厌倦。中国这么多年大力发展教育成果斐然解决了90%的文盲问题,但真正信仰的缺乏却使得知识的授予并没能阻止他们从文盲向流氓的无形转变。看着各个论坛里血肉横飞唾沫四溅的口战,想象一下在那些污言秽语的背后,在那一根根盘错的网线,一面面闪烁的荧屏背后,在那些烟雾缭绕的网吧或是弥散着腐烂气味的居室里,是谁在敲击着键盘?可以是中学生,是大学生,是研究生,是农民工,是白领......他可以是任何一个人——懦弱的,粗犷的,纯爷们的,不够爷们的,被潜规则了的,潜规则别人的......上次作弊被抓了,昨天上班偷菜给老板捉了个正着被骂得蔫了吧唧也不敢抬头,今天跟老婆性生活不够和谐......种种诸如此类的破事压垮了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爱自律让他们头脑发胀内心澎湃恨不得马上找个地方打上两炮泻火又苦于没钱无条件也不合法以至于只能从某个阴暗的角落里爬出来抓起鼠标摸到一个深漆漆的坛子无论找个什么理由发泄一番,而事实上不过在努力地向你证明早已不证自明的事实:老子被儿子打了!老子很不爽~悲哀啊。这个在中国已膨胀至3.4亿之众的巨大群体,虽然他们有文化能识字通晓计算机网络知识,不少人还掌握了使用几种外语问候他人女性长辈的能力,可他们没有用自己的能力至少是全力去缔造民主与公正,而耗散在了互相攻讦与展示个人F-word的丰度之上。所谓流氓有文化,谁敢不害怕啊。于是你只能保持沉默,并将感到无奈,可毕竟,你暂时还仍存活于这个世界。
以上内容皆有感而发,与本文主旨无关——这虽然也算是一种集体癔症,但却没啥好说的——因为纯粹靠潜意识行动的人甚至都没有分析的价值。在接下来有限的篇幅里,我只是想记载下我所遇到过的精神病理学案例。由于涉及话题较为敏感,以下均以符号代替人物,请勿擅自对号入座!
Eg1. 笔误
A在打字过程中原想输入“七个小矮人”,结果输入了“七个李亚鹏”。原因是B和C在讨论网上王菲复出以及李亚鹏的新闻。
Eg2. 口误
D在报告中提到硅纳米材料光学性质时使用了“间隙电极”一词多次,而事实上他想表达的意思是本征硅是“间接带隙”半导体,两词有两个字相同,同时前者是同实验室E的研究课题,对于该词D耳熟能详,所以顺便用以取代了自己的专业词汇。
Eg3. 口误
同样是D在报告中称使用了一种“PNAS”溶液,事实应为“Piranha”溶液。PNAS是美国科学院院刊,D可能对此有印象但从没仔细看过其上的文献,故而再次出现词汇的置换。
Eg4. 口误
仍是同一人,在表述对CNT氧化的过程中称其“硝基化了”,正确的反应则是碳的“羧基化”,使用“硝基化”一词的原因是反应是在硝酸回流的条件下进行的。由以上三例可以明显看出D对工作漫不经心的态度。
Eg5. 遮蔽行为
女生E忽然对女生F说:你的腰带是衣服配的还是自己买的呀?真好看!其实F穿该衣服已经多日,E却似乎刚刚注意到。经过分析,E的本意是发现F最近身体变胖了,通过行为的遮蔽才体现出如上的对话。
Eg6. 口误
E在报告中谈及一个实验数据,说:因此我们“cuo”出了如下结果。第一层分析:E拥有较快的语速,在抉择用“测”还是“做”的犹豫中对二者做了一个反切;第二层分析:其实E本人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亦表示怀疑,因此潜意识令她说出了“错”的发音。
Eg7. 误引行为
老师F从办公室出门拿着水杯去水房泡茶,中途D找了他谈一件事务,谈完后F又端着空杯子回办公室去了。事实上这是一个遮蔽性遗忘下的误引行为,因为F本来的目的是借泡茶之机在实验室巡视看是否都在认真干活,突如其来的干扰自然打乱了原来的遮蔽计划,体现出遗忘性误引的症状。
以上几则简单事例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精神病理之微斑。正如对文学作品、国家意识形态的误读也是推动文明交流所不可缺失的一环,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失误行为,再通过精神分析切入,这便是让我们触及人之本质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当然,故作笨拙、韬光养晦的人物自汉高祖、刘皇叔起源源不绝,不过大多数时候还是可以通过史家如科学家般敏锐的观察力,自细节上剥离出他们幽漆的内核。所以子撰春秋,以微言大义传世,上抵公侯,下至百姓,莫不知风起于青萍之末也。尽管对我个人而言,并无太大兴趣致力于此,但也还是会继续关注。虽然不关心他人的世界如何精彩,但在复杂的人际环境之中,这也是唯一可以规避风险以求自保的方法。
弗氏理论告诉我们,潜意识主宰着人们的行为。无论你多有城府多么腹黑多么善于隐藏,由潜意识所控制的那些语误、笔误、误引行为、遮蔽行为等等却都将把你深深地出卖。通过这些不经意所流露出来的蛛丝马迹,你才能看到一个人内心深处所投射出来的阴影。我从来不太喜欢关注他人,在更多的时候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会有是非恩怨。人与人之间粗鄙的关系,乃至整个粗鄙的社会都让人心生厌倦。中国这么多年大力发展教育成果斐然解决了90%的文盲问题,但真正信仰的缺乏却使得知识的授予并没能阻止他们从文盲向流氓的无形转变。看着各个论坛里血肉横飞唾沫四溅的口战,想象一下在那些污言秽语的背后,在那一根根盘错的网线,一面面闪烁的荧屏背后,在那些烟雾缭绕的网吧或是弥散着腐烂气味的居室里,是谁在敲击着键盘?可以是中学生,是大学生,是研究生,是农民工,是白领......他可以是任何一个人——懦弱的,粗犷的,纯爷们的,不够爷们的,被潜规则了的,潜规则别人的......上次作弊被抓了,昨天上班偷菜给老板捉了个正着被骂得蔫了吧唧也不敢抬头,今天跟老婆性生活不够和谐......种种诸如此类的破事压垮了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爱自律让他们头脑发胀内心澎湃恨不得马上找个地方打上两炮泻火又苦于没钱无条件也不合法以至于只能从某个阴暗的角落里爬出来抓起鼠标摸到一个深漆漆的坛子无论找个什么理由发泄一番,而事实上不过在努力地向你证明早已不证自明的事实:老子被儿子打了!老子很不爽~悲哀啊。这个在中国已膨胀至3.4亿之众的巨大群体,虽然他们有文化能识字通晓计算机网络知识,不少人还掌握了使用几种外语问候他人女性长辈的能力,可他们没有用自己的能力至少是全力去缔造民主与公正,而耗散在了互相攻讦与展示个人F-word的丰度之上。所谓流氓有文化,谁敢不害怕啊。于是你只能保持沉默,并将感到无奈,可毕竟,你暂时还仍存活于这个世界。
以上内容皆有感而发,与本文主旨无关——这虽然也算是一种集体癔症,但却没啥好说的——因为纯粹靠潜意识行动的人甚至都没有分析的价值。在接下来有限的篇幅里,我只是想记载下我所遇到过的精神病理学案例。由于涉及话题较为敏感,以下均以符号代替人物,请勿擅自对号入座!
Eg1. 笔误
A在打字过程中原想输入“七个小矮人”,结果输入了“七个李亚鹏”。原因是B和C在讨论网上王菲复出以及李亚鹏的新闻。
Eg2. 口误
D在报告中提到硅纳米材料光学性质时使用了“间隙电极”一词多次,而事实上他想表达的意思是本征硅是“间接带隙”半导体,两词有两个字相同,同时前者是同实验室E的研究课题,对于该词D耳熟能详,所以顺便用以取代了自己的专业词汇。
Eg3. 口误
同样是D在报告中称使用了一种“PNAS”溶液,事实应为“Piranha”溶液。PNAS是美国科学院院刊,D可能对此有印象但从没仔细看过其上的文献,故而再次出现词汇的置换。
Eg4. 口误
仍是同一人,在表述对CNT氧化的过程中称其“硝基化了”,正确的反应则是碳的“羧基化”,使用“硝基化”一词的原因是反应是在硝酸回流的条件下进行的。由以上三例可以明显看出D对工作漫不经心的态度。
Eg5. 遮蔽行为
女生E忽然对女生F说:你的腰带是衣服配的还是自己买的呀?真好看!其实F穿该衣服已经多日,E却似乎刚刚注意到。经过分析,E的本意是发现F最近身体变胖了,通过行为的遮蔽才体现出如上的对话。
Eg6. 口误
E在报告中谈及一个实验数据,说:因此我们“cuo”出了如下结果。第一层分析:E拥有较快的语速,在抉择用“测”还是“做”的犹豫中对二者做了一个反切;第二层分析:其实E本人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亦表示怀疑,因此潜意识令她说出了“错”的发音。
Eg7. 误引行为
老师F从办公室出门拿着水杯去水房泡茶,中途D找了他谈一件事务,谈完后F又端着空杯子回办公室去了。事实上这是一个遮蔽性遗忘下的误引行为,因为F本来的目的是借泡茶之机在实验室巡视看是否都在认真干活,突如其来的干扰自然打乱了原来的遮蔽计划,体现出遗忘性误引的症状。
以上几则简单事例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精神病理之微斑。正如对文学作品、国家意识形态的误读也是推动文明交流所不可缺失的一环,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失误行为,再通过精神分析切入,这便是让我们触及人之本质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当然,故作笨拙、韬光养晦的人物自汉高祖、刘皇叔起源源不绝,不过大多数时候还是可以通过史家如科学家般敏锐的观察力,自细节上剥离出他们幽漆的内核。所以子撰春秋,以微言大义传世,上抵公侯,下至百姓,莫不知风起于青萍之末也。尽管对我个人而言,并无太大兴趣致力于此,但也还是会继续关注。虽然不关心他人的世界如何精彩,但在复杂的人际环境之中,这也是唯一可以规避风险以求自保的方法。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