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总要索取代价——mushishi·银古篇

2009-07-15 20:41
翻出班德瑞的老曲目,借我相当喜欢的一部小制作《虫师mushishi》,写一些只关于自己的事。只可惜,少了一杯热腾腾的绿茶和一棵会听我讲故事的桂树。
这是一个关于神秘的“虫”类世界的故事,超乎想像却又不背离现实逻辑,所有的片段都充斥着人性与善意,对贪婪的鞭笞,对杀戮的责罚,对未来的希望,对过去的忏悔,无处不在的精神救赎和理性克制。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应该会喜欢同样不落凡俗的主角银古。一个喜欢群居不爱独处的乐天派,至少也不会讨厌他。因为他只会在需要时出现,其它时候,他永远在远离你的地方旅行。
我一直都很喜欢“特立独行”这个词,也一直相信它是一个中性词,不希望任何人带着任何感情色彩去抹杀它的客观、它的纯正。我是一个俗人,我生活在一个满是俗人的世界里,前后没有因果关系,只是一个不成句的句子毫无逻辑地组合在一起罢了。
一个这样的旅行者,他白衣白发,白色的头发遮住半边脸庞。他常年跋涉于山林河湖原野之间,衣服却永远干净。他随身只背一只简单的小木箱,他没有不良嗜好,他没有情绪上的大起大落,无论遇到可怕的瘟疫,离奇的死亡,还是温馨的聚会,感人的故事,他永远是冷静的,理性的。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很明智地充当一个冷眼旁观者,既不多嘴也不多手。
人世间有太多悲欢离合,人情纠葛,花开花落,人聚人散,当当事人且陷身于苦海泥潭不能自拔也不愿自拔的时候,旁人自然更无资格亦无能力插手其中。人们都只是这喧嚣生活的匆匆过客而已,谁都不是谁生命中的谁,或者说,只不过是谁生命一瞥中的谁罢了。
银古总会在远离人群的一个角落,倚着行李箱,抽一口神奇的虫烟,用一个孤独但不凄凉的姿态打量这个世界。不久之后,他又踏上了新的旅程。
我一直都是在以一种过客的身份在经历着我的生活,或者说,我的生活在以一种过客的身份,经历着我。有些人,注定就是生命中的流星,总在记忆中经历着从牢记到淡忘的过程。在泪水中抚慰伤痕,成长是一种放弃,或者说,是一种不得不放弃的过程。
生命中不停有人出现和消失,不停有事发生和被遗忘,它们的存在,丰富了记忆,也丰富了感情。有些人,需要去铭记,有些人,最好还是忘了吧……尝试过用酒的浓烈去忘记什么吗?这酒之烈随心之痛而惧增。这酒,要一杯一杯地喝,心,要一点一点地去痛,血,要一滴一滴地流。这酒喝得多了,心痛得深了,血流得久了,身体也就乏了,容易醉,更容易睡,等一觉醒来,一切畅然而释,怡然而去,这才是真正的借酒消愁。而有些人,开怀畅饮,缸空既尽,酣然而睡,结果只能是痛定的往复,痛而醉,醉后依旧疼痛,一切,周而复始……
作为一个独来独往的旅行家,孤独却不凄凉,不自怜自恋,甚至还抱着一些对世界的悲悯之心,这就是银古不同于一般的旅人之处。银古的朋友大概有三两个,大多数是一些仅有数面之缘的朋友,医生,虫师,雕刻家,猎人和工匠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和主人公虽不常见面,但都和银古建立了异乎寻常的友谊,一种我无法形容的成熟而淡泊的友谊。我向往那个场景:一场冰雹过后,女雕刻师坐在屋子中间的地板上烧炉子,银古懒懒散散地坐在门前栏杆上喝茶,医生松松垮垮地穿着睡袍倚着门柱看风景,三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一切恬静安详得完全看不出他们刚刚拯救了一个村子里所有儿童的生命。房子外面的天空正在慢慢放晴,阳光像云母一样层次分明,云朵在远山之间飘荡,不紧不慢,和整个故事一样从容。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让人心情舒畅。
我很欣赏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耿直、纯正、恬淡,不用刻刻相见,不必时时挂念,却会在夏天的午后绿茶中,品出那么一丝丝的回忆。淡,足以。
当银古疲倦的时候,常常静坐在默默流淌的光河岸边发呆。一个人,没有任何欲望和烦恼,不喜不忧,不厌恶尘世也不觉得孤单,就那样简简单单地坐着发呆。不曾记得有任何其他人,会如此真实地存在过。
不曾记得是多久以前的事了,喜欢一个人发疯似的跑出去,或是跑到某个不知名的小河边,或是躲进森林植物园的某个角落里,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干,只是静静地发呆,发呆,总觉得那山、那树、那水,只要我不出去,就会有一份与世无争的心安理得、心满意足,不用争、不用抢,只要我不出去,只要我就这样静静地呆着,什么都不去想。真的很怀念那种感觉。
“谁都没有错,人和虫都只是为了生存。所以你要活下去。”这就是银古的人生观。他一直坚信“生命不是为了威胁到其他生命,而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延续而存在于世”。一种漠不关心的存在。
以前很喜欢看纪伯伦的作品,突然想起曾在他的小诗中出现过的一句话“存在的目的在于寻找存在以外的东西。”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也有存在的意义,也会去寻找自己存在以外的东西,人类没有资格,更没有权利,去干涉、去摧毁,那也只会是一种亵渎。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生命,就有多少种爱恨别离。活着固然美好,别离依旧悲伤。在不断的相逢与别离的背后,能拥有的只有记忆。只要人心还在,这旅行就将一直持续下去。纸消失之后,故事仍在;故事消失之后,记忆仍在;记忆消失之后,情感仍在。
始终只是淡淡的故事,似乎自有深意,但又只是点到为止。屡屡觉得自己被某种感觉打动,却抓不住它。作者如同银发单眼的虫师银古,只是单纯游历,讲述,不抱任何偏见与感想。人类与虫,以一种奇妙的关系同处于这个自然,有各自的法则,偶有交集,亦只有过程,没有对错。
画面非常美,镜头舒缓。配乐考究、精细。每一集都有自己的音乐,各不重复,却是相同的基调与氛围。淡淡的忧伤,不使人颓废,而是更乐观地面对一切。很小资情调,却不肤浅。对于画面、配乐以及故事请节,我还是更倾向于另起篇章,在一篇短短的文章里若想尽数其全,是对这部小制作的一种亵渎。不过在此,还是忍不住要略带一二。或许有很多看过的人,会不同意我对《虫师》有“小资情调”的界定,或许在我的字典里,“小资生活”只是一种简简单单地、没有束缚地、稍稍有些慵懒的生活。又或者你可以这样宽心地理解,我很喜欢“小资”这个词,也很喜欢《虫师》这部作品,只是简单地把喜欢的东西,随性地放在了一起罢了。
一直只是淡淡地生活着。或许,自由的代价,是必然的孤单。
今天太阳也东升,而后西沉,早晨盛开的花儿也将凋谢;今天的太阳也西沉,而后东升,阳光照射之处遍地花开,但却已非昨日之花,而今日之花美丽依然。
翻出班德瑞的老曲目,借我相当喜欢的一部小制作《虫师mushishi》,写一些只关于自己的事。只可惜,少了一杯热腾腾的绿茶和一棵会听我讲故事的桂树。
这是一个关于神秘的“虫”类世界的故事,超乎想像却又不背离现实逻辑,所有的片段都充斥着人性与善意,对贪婪的鞭笞,对杀戮的责罚,对未来的希望,对过去的忏悔,无处不在的精神救赎和理性克制。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应该会喜欢同样不落凡俗的主角银古。一个喜欢群居不爱独处的乐天派,至少也不会讨厌他。因为他只会在需要时出现,其它时候,他永远在远离你的地方旅行。
我一直都很喜欢“特立独行”这个词,也一直相信它是一个中性词,不希望任何人带着任何感情色彩去抹杀它的客观、它的纯正。我是一个俗人,我生活在一个满是俗人的世界里,前后没有因果关系,只是一个不成句的句子毫无逻辑地组合在一起罢了。
一个这样的旅行者,他白衣白发,白色的头发遮住半边脸庞。他常年跋涉于山林河湖原野之间,衣服却永远干净。他随身只背一只简单的小木箱,他没有不良嗜好,他没有情绪上的大起大落,无论遇到可怕的瘟疫,离奇的死亡,还是温馨的聚会,感人的故事,他永远是冷静的,理性的。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很明智地充当一个冷眼旁观者,既不多嘴也不多手。
人世间有太多悲欢离合,人情纠葛,花开花落,人聚人散,当当事人且陷身于苦海泥潭不能自拔也不愿自拔的时候,旁人自然更无资格亦无能力插手其中。人们都只是这喧嚣生活的匆匆过客而已,谁都不是谁生命中的谁,或者说,只不过是谁生命一瞥中的谁罢了。
银古总会在远离人群的一个角落,倚着行李箱,抽一口神奇的虫烟,用一个孤独但不凄凉的姿态打量这个世界。不久之后,他又踏上了新的旅程。
我一直都是在以一种过客的身份在经历着我的生活,或者说,我的生活在以一种过客的身份,经历着我。有些人,注定就是生命中的流星,总在记忆中经历着从牢记到淡忘的过程。在泪水中抚慰伤痕,成长是一种放弃,或者说,是一种不得不放弃的过程。
生命中不停有人出现和消失,不停有事发生和被遗忘,它们的存在,丰富了记忆,也丰富了感情。有些人,需要去铭记,有些人,最好还是忘了吧……尝试过用酒的浓烈去忘记什么吗?这酒之烈随心之痛而惧增。这酒,要一杯一杯地喝,心,要一点一点地去痛,血,要一滴一滴地流。这酒喝得多了,心痛得深了,血流得久了,身体也就乏了,容易醉,更容易睡,等一觉醒来,一切畅然而释,怡然而去,这才是真正的借酒消愁。而有些人,开怀畅饮,缸空既尽,酣然而睡,结果只能是痛定的往复,痛而醉,醉后依旧疼痛,一切,周而复始……
作为一个独来独往的旅行家,孤独却不凄凉,不自怜自恋,甚至还抱着一些对世界的悲悯之心,这就是银古不同于一般的旅人之处。银古的朋友大概有三两个,大多数是一些仅有数面之缘的朋友,医生,虫师,雕刻家,猎人和工匠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和主人公虽不常见面,但都和银古建立了异乎寻常的友谊,一种我无法形容的成熟而淡泊的友谊。我向往那个场景:一场冰雹过后,女雕刻师坐在屋子中间的地板上烧炉子,银古懒懒散散地坐在门前栏杆上喝茶,医生松松垮垮地穿着睡袍倚着门柱看风景,三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一切恬静安详得完全看不出他们刚刚拯救了一个村子里所有儿童的生命。房子外面的天空正在慢慢放晴,阳光像云母一样层次分明,云朵在远山之间飘荡,不紧不慢,和整个故事一样从容。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让人心情舒畅。
我很欣赏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耿直、纯正、恬淡,不用刻刻相见,不必时时挂念,却会在夏天的午后绿茶中,品出那么一丝丝的回忆。淡,足以。
当银古疲倦的时候,常常静坐在默默流淌的光河岸边发呆。一个人,没有任何欲望和烦恼,不喜不忧,不厌恶尘世也不觉得孤单,就那样简简单单地坐着发呆。不曾记得有任何其他人,会如此真实地存在过。
不曾记得是多久以前的事了,喜欢一个人发疯似的跑出去,或是跑到某个不知名的小河边,或是躲进森林植物园的某个角落里,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干,只是静静地发呆,发呆,总觉得那山、那树、那水,只要我不出去,就会有一份与世无争的心安理得、心满意足,不用争、不用抢,只要我不出去,只要我就这样静静地呆着,什么都不去想。真的很怀念那种感觉。
“谁都没有错,人和虫都只是为了生存。所以你要活下去。”这就是银古的人生观。他一直坚信“生命不是为了威胁到其他生命,而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延续而存在于世”。一种漠不关心的存在。
以前很喜欢看纪伯伦的作品,突然想起曾在他的小诗中出现过的一句话“存在的目的在于寻找存在以外的东西。”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也有存在的意义,也会去寻找自己存在以外的东西,人类没有资格,更没有权利,去干涉、去摧毁,那也只会是一种亵渎。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生命,就有多少种爱恨别离。活着固然美好,别离依旧悲伤。在不断的相逢与别离的背后,能拥有的只有记忆。只要人心还在,这旅行就将一直持续下去。纸消失之后,故事仍在;故事消失之后,记忆仍在;记忆消失之后,情感仍在。
始终只是淡淡的故事,似乎自有深意,但又只是点到为止。屡屡觉得自己被某种感觉打动,却抓不住它。作者如同银发单眼的虫师银古,只是单纯游历,讲述,不抱任何偏见与感想。人类与虫,以一种奇妙的关系同处于这个自然,有各自的法则,偶有交集,亦只有过程,没有对错。
画面非常美,镜头舒缓。配乐考究、精细。每一集都有自己的音乐,各不重复,却是相同的基调与氛围。淡淡的忧伤,不使人颓废,而是更乐观地面对一切。很小资情调,却不肤浅。对于画面、配乐以及故事请节,我还是更倾向于另起篇章,在一篇短短的文章里若想尽数其全,是对这部小制作的一种亵渎。不过在此,还是忍不住要略带一二。或许有很多看过的人,会不同意我对《虫师》有“小资情调”的界定,或许在我的字典里,“小资生活”只是一种简简单单地、没有束缚地、稍稍有些慵懒的生活。又或者你可以这样宽心地理解,我很喜欢“小资”这个词,也很喜欢《虫师》这部作品,只是简单地把喜欢的东西,随性地放在了一起罢了。
一直只是淡淡地生活着。或许,自由的代价,是必然的孤单。
今天太阳也东升,而后西沉,早晨盛开的花儿也将凋谢;今天的太阳也西沉,而后东升,阳光照射之处遍地花开,但却已非昨日之花,而今日之花美丽依然。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