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不算一个书评

半年前,生活有了一次重大的转折,于是自己敦促自己把很多时间放在读书上面,以让自己充实起来。《社会心理学》是其中的一本。
人总是活在社会当中,无数的个体组成了这个社会,而个体又生活在人与人,人与团体的关系当中,每个人的悲喜情绪都由这些关系产生,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被这些关系塑造,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又都受这些关系影响。而这其中的普遍规律,则在于人作为一种在地球上存在了几万年的生物,他(她)对外界刺激的心理感应和反应方式。
多么有趣的一个研究课题,万物有灵,相信猫也有心理学,狗也有心理学。人类的幸运在于我们有了语言,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落于文字,则与更多的同类分享。因此我们才可能反思自己,研究自己,乃至于把自己的思维模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
老美的教材一向写得生动有趣,落到实处,这本书的翻译,在教材类图书中也可称上乘。因此挺厚的一本书,我从头至尾看得津津有味。心理学实在是纷繁芜杂的一个话题,所以这本书未必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但却胜在分析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罗列几个比较有趣的。
----------
人为什么会有偏见。所谓偏见,是在还不完全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以貌取人,以偏概全。这其实是伴随我们的进化而来,在远古的时候,人类在自然界尚没有足够的生存优势,到处都是可能致命的陷阱,因此人需要快速的对不了解的事物做出判断,是安全还是危险,是接近还是逃避。发展到今天,这种生存技能残存下来,成为偏见产生的原因。
----------
登门槛效应。你要求别人做一件比较大的事情而不想被拒绝,最好的方法是循序渐进,先让他在这件事情的方向上做个举手之劳的事情。比如争取行动支持之前先争取口头表态,然后因为有了这个口头表态,他会不好意思不进行进一步的行动支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弱点,即即使心里面不愿意,也不肯否认之前的自己。(韩寒最近在一个采访里说到发出声音和争取权利的尺度,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这就好像和父母要钱,最好一块钱一块钱的慢慢要,一开始就要一万块,结果基本会被乱棍打残)
----------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这是书中最让我震惊的一个章节了。米尔格拉姆让被实验者充当“老师”,而让自己的一个助手扮演“学生”。两种角色被分割在两间互相看不见的房间里。“老师”被告知,“学生”手上被绑了电极,他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学生”答错,则进行电击的惩罚,一开始的电击很轻微,只有几伏的样子,但随着错误的增加,电击会逐步增强,甚至会高达450V。“学生”会发出痛苦的呻吟,直到大叫,甚至要求退出。(事实上作为助手的学生进了另一间房间以后,做的事情只是按计划放一盘事先录好自己声音的磁带,但“老师”只听到声音,并不知道这一切是假的)。
米尔格拉姆事先向各种各样的人描述这个实验,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不会一直增加电击的幅度,到一定程度就会主动退出。但当另一些人真正走进实验室里,结果并不是这样,在电击增加到一定的幅度以后,他们确实会犹豫,但只要米尔格拉姆在旁边给以简单的鼓励,比如说“这个实验要求你继续下去,不会有问题的”,大多数被试就会服从照做,甚至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会忽然变得自得其乐,异常残忍。
这个实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人类不愿意相信自己对陌生人可以残忍到如此的程度,不愿意承认人性本恶的事实。但这个实验确实解释了纳粹德国的很多普通民众,在二战的时候是如何被轻易的转化成残忍的战争机器的。同时这个实验也是“登门槛效应”的一个绝好注脚,如果米尔格拉姆一开始就要求被试对学生施加强电击,大多数人会断然拒绝,但如果是从微弱电击逐步增强,很多人会会无法拒绝,直到将服从内化成自己的态度。
----------
在讲到媒体渲染对性暴力的增加所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时候,书里写得十分风趣。“媒体常常把性攻击描述为:女性的抗拒融化在男性有力的肩膀中……在《飘》一书中,斯佳丽被带到床上的时候还是抗拒和踢闹的,但是当她醒来,就又放声歌唱了……甚至很多女性也会相信:或许其他女性喜欢被征服——而实际上没人认为自己会是这样。‘我被一个攻击我的男人激起性欲?下辈子的事儿吧!'"。
----------
书中有趣的观点还有很多,相信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对我来说,获得的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并非态度决定行为,而是行为决定态度。
人很多时候做事情,并不是先想我要做什么,然后去做,而是在外界事情的激发下,不经思考的去做一件事情。这也是人的一种生存本能,就好比开车,时间不允许你在各种突发情况下,先想好我该怎么处理,然后再去动作,那样你早成马路杀手了。复杂的路况要求你不假思索的去处理各种各样的情况。这时候,思维并不指导你的行动,而是潜意识在指导你的行动。
潜意识是一种了不起的技能,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不好的陷阱,比如前面说的偏见,很多时候就是潜意识作怪。我们的坏习惯,我们性格中不好的部分,往往都是由潜意识引起的。
潜意识不但指挥行动,有时还会指挥思维。人有时候没有办法控制不好的情绪,比如不由自主的想起前尘往事,为已无法改变的过去懊悔,为打翻的牛奶瓶哭泣,虽然明知无用却无法抑制,任灰色的情绪淹没自己,以至于看不到拥有的现在和未知的将来。
我想,心理学的很大的一个意义是教会每个人,不要做潜意识的奴隶。潜意识是人类千万年的进化和自己几十年的生活后沉积在自我的某一个角落的精灵,当然也可能是幽灵。不好的东西根深蒂固,但绝非不可改变。思维没有办法直接挑战潜意识,但思维指挥的反复的行动却可以使某种态度内化,因而我们有可能用这种间接的方法,塑造自己的潜意识,替换坏的,积累好的。
如果你痛恨自己的一个坏习惯,那就强迫自己养成一个好习惯去替代它。如果你沉溺往事不可自拔,那就强迫自己面对现实脚踏实地的去做事情。如果你自己不够勇敢,那就强迫自己做你想做却还没做的事情。有时候这样的事情很难做,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
---------
说的挺凌乱的。很多时候,人会不自觉的剖析自己。看这本书的感觉则是别人帮助你来剖析你自己。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推荐这本书,因为它启导你,更好的反思自己。
人总是活在社会当中,无数的个体组成了这个社会,而个体又生活在人与人,人与团体的关系当中,每个人的悲喜情绪都由这些关系产生,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被这些关系塑造,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又都受这些关系影响。而这其中的普遍规律,则在于人作为一种在地球上存在了几万年的生物,他(她)对外界刺激的心理感应和反应方式。
多么有趣的一个研究课题,万物有灵,相信猫也有心理学,狗也有心理学。人类的幸运在于我们有了语言,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落于文字,则与更多的同类分享。因此我们才可能反思自己,研究自己,乃至于把自己的思维模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
老美的教材一向写得生动有趣,落到实处,这本书的翻译,在教材类图书中也可称上乘。因此挺厚的一本书,我从头至尾看得津津有味。心理学实在是纷繁芜杂的一个话题,所以这本书未必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但却胜在分析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罗列几个比较有趣的。
----------
人为什么会有偏见。所谓偏见,是在还不完全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以貌取人,以偏概全。这其实是伴随我们的进化而来,在远古的时候,人类在自然界尚没有足够的生存优势,到处都是可能致命的陷阱,因此人需要快速的对不了解的事物做出判断,是安全还是危险,是接近还是逃避。发展到今天,这种生存技能残存下来,成为偏见产生的原因。
----------
登门槛效应。你要求别人做一件比较大的事情而不想被拒绝,最好的方法是循序渐进,先让他在这件事情的方向上做个举手之劳的事情。比如争取行动支持之前先争取口头表态,然后因为有了这个口头表态,他会不好意思不进行进一步的行动支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弱点,即即使心里面不愿意,也不肯否认之前的自己。(韩寒最近在一个采访里说到发出声音和争取权利的尺度,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这就好像和父母要钱,最好一块钱一块钱的慢慢要,一开始就要一万块,结果基本会被乱棍打残)
----------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这是书中最让我震惊的一个章节了。米尔格拉姆让被实验者充当“老师”,而让自己的一个助手扮演“学生”。两种角色被分割在两间互相看不见的房间里。“老师”被告知,“学生”手上被绑了电极,他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学生”答错,则进行电击的惩罚,一开始的电击很轻微,只有几伏的样子,但随着错误的增加,电击会逐步增强,甚至会高达450V。“学生”会发出痛苦的呻吟,直到大叫,甚至要求退出。(事实上作为助手的学生进了另一间房间以后,做的事情只是按计划放一盘事先录好自己声音的磁带,但“老师”只听到声音,并不知道这一切是假的)。
米尔格拉姆事先向各种各样的人描述这个实验,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不会一直增加电击的幅度,到一定程度就会主动退出。但当另一些人真正走进实验室里,结果并不是这样,在电击增加到一定的幅度以后,他们确实会犹豫,但只要米尔格拉姆在旁边给以简单的鼓励,比如说“这个实验要求你继续下去,不会有问题的”,大多数被试就会服从照做,甚至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会忽然变得自得其乐,异常残忍。
这个实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人类不愿意相信自己对陌生人可以残忍到如此的程度,不愿意承认人性本恶的事实。但这个实验确实解释了纳粹德国的很多普通民众,在二战的时候是如何被轻易的转化成残忍的战争机器的。同时这个实验也是“登门槛效应”的一个绝好注脚,如果米尔格拉姆一开始就要求被试对学生施加强电击,大多数人会断然拒绝,但如果是从微弱电击逐步增强,很多人会会无法拒绝,直到将服从内化成自己的态度。
----------
在讲到媒体渲染对性暴力的增加所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时候,书里写得十分风趣。“媒体常常把性攻击描述为:女性的抗拒融化在男性有力的肩膀中……在《飘》一书中,斯佳丽被带到床上的时候还是抗拒和踢闹的,但是当她醒来,就又放声歌唱了……甚至很多女性也会相信:或许其他女性喜欢被征服——而实际上没人认为自己会是这样。‘我被一个攻击我的男人激起性欲?下辈子的事儿吧!'"。
----------
书中有趣的观点还有很多,相信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对我来说,获得的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并非态度决定行为,而是行为决定态度。
人很多时候做事情,并不是先想我要做什么,然后去做,而是在外界事情的激发下,不经思考的去做一件事情。这也是人的一种生存本能,就好比开车,时间不允许你在各种突发情况下,先想好我该怎么处理,然后再去动作,那样你早成马路杀手了。复杂的路况要求你不假思索的去处理各种各样的情况。这时候,思维并不指导你的行动,而是潜意识在指导你的行动。
潜意识是一种了不起的技能,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不好的陷阱,比如前面说的偏见,很多时候就是潜意识作怪。我们的坏习惯,我们性格中不好的部分,往往都是由潜意识引起的。
潜意识不但指挥行动,有时还会指挥思维。人有时候没有办法控制不好的情绪,比如不由自主的想起前尘往事,为已无法改变的过去懊悔,为打翻的牛奶瓶哭泣,虽然明知无用却无法抑制,任灰色的情绪淹没自己,以至于看不到拥有的现在和未知的将来。
我想,心理学的很大的一个意义是教会每个人,不要做潜意识的奴隶。潜意识是人类千万年的进化和自己几十年的生活后沉积在自我的某一个角落的精灵,当然也可能是幽灵。不好的东西根深蒂固,但绝非不可改变。思维没有办法直接挑战潜意识,但思维指挥的反复的行动却可以使某种态度内化,因而我们有可能用这种间接的方法,塑造自己的潜意识,替换坏的,积累好的。
如果你痛恨自己的一个坏习惯,那就强迫自己养成一个好习惯去替代它。如果你沉溺往事不可自拔,那就强迫自己面对现实脚踏实地的去做事情。如果你自己不够勇敢,那就强迫自己做你想做却还没做的事情。有时候这样的事情很难做,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
---------
说的挺凌乱的。很多时候,人会不自觉的剖析自己。看这本书的感觉则是别人帮助你来剖析你自己。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推荐这本书,因为它启导你,更好的反思自己。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