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中国美食书,竟是如此的简陋
我好吃,自然也喜欢看写美食的书。对于美食,饕餮之徒是没有国界的,唯美食马首是瞻,只要好吃,管它是东西南北的,皆是趋之若鹜。这里可以套用托尔斯泰的话来说,好吃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不好吃的东西各有其难吃之处。对于那些号称只吃中餐或者西餐或者土餐或者洋餐的所谓美食家,我心里一向是瞧不起的:切,美食界的种族主义者,殊不知所有的美食皆是杂种,哪有什么纯种风格的餐饮?因此在吃上我是东西南北通吃,在美食书上我是中餐西餐皆看。
今天,就刚将露丝·雷克尔编选的《无尽的盛宴——美食杂志六十年精选作品》这本书看完了。本来,对于美食书,我一般都是带着很轻松的心情,随意地翻阅,但看此书,从第一篇文章《瑞士的三间小餐厅》开始,就打消了我随意翻阅之心,而将之作为一本正经的书对待了。为何用了正经这个词?因为平时所读的中国的美食书,不管是大陆的,还是台港的,相对这本书来说是太轻松了,太简单了,近乎得有些简陋。简陋?是的,简陋,繁琐的简陋。要么津津于自己那点可怜寻食经验,要么就是掉进书袋子里出不来,要么就像一本纯粹的菜谱,让人少了阅读的乐趣。整篇文章,除了作者四处乱溅的口水,就真的是什么也没有了,连读者的口水都引不出来,相反倒是书中或者文中所配的美食图片,让我们馋涎欲滴,文字的魅力竟然弱到了这种地步,我不知他们为何还敢写美食书?而眼前的这本书,是一张图片也未配(这里应该批评出版社,有图才有真相嘛),但却让人既有阅读的愉悦感,也让人肚子里馋虫大动,口水直流。
书中的作者不仅是美食家,同时也是写作高手,调配文字的能力极强。他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阅历极丰。在他们的笔下,不仅有多国美食的描述,还有各国风俗的描写;当地的景致,人物的情态,都描摩得极为出色。读此书,你得到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你所享受的愉悦,也不仅仅只是口腹。刚才所说的《瑞士的三间小餐厅》,是美食大师费雪的作品,就是一篇非常生动的旅行散文。她写美食并不多,但通过她对于当时情境的描写,读者怎能忘记瑞士乡间鳟鱼的滋味?又怎能不想一尝而后快?能将一篇寻食记写得如此可读,确实是大师功力。最后一篇写印地安玉米饼的,对于当地风景的刻画也是让人印象深刻。反观国内的美食文章,大陆的就不必说了,即使是台港的,给你的知识是单向的,饮食就是饮食,连写美食的文字也是那么清如水,不具阅读的快感。
再说其中的菜肴吧。前面说过,我对于各种风味都很喜好,只要是美食。但其实私心里还是更喜欢中餐多些,毕竟这是与我口味相谐的东西。但国人对于中国美食的强调,似乎又太过了些,总认为中国的美食博大精深,天下无敌。认为只有中国的美食影响着西餐,而绝无西式美食影响中餐的道理。这是一种很狭隘的观点,其实世界各国的饮食都在相互影响着,特别是现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在中国的几大菜系中,粤菜的西式菜之多,恐怕是难以计数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香港对于西餐的引进与改良,并形成了所谓的新派粤菜,粤菜是很难具有现在的地位的。淮扬菜通过上海滩这个洋场,许多的西式餐点也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了淮扬菜系,改良成为精品菜肴。即使是川菜,影响也是存在的,它的许多原料都是泊来品,如果没有了辣椒,不知川菜会成什么样子?看看西餐的菜谱,菜式的繁复与精致,相对于我们的中餐,也是不惶多让的。在本书中即可看出,他们对于新鲜原材的追求,对于烹调工艺的精益求精,对于菜式的美观的讲究,是丝毫不亚于中国人的。有时中国人有些好大喜功,贪大求全,反而忽略了对于每个菜品的精耕细作。像满汉全席之类,更是走入了饮食的末流了。如此多的菜,大多都是极其无趣的,只是充数而已,看着就够了,谁还有食欲一一品尝?另一方面,现在很多的厨师,不对菜式的滋味进行探究,反而着迷于名字的华丽,装饰的繁琐,大量地雕花塑形,看着金碧辉煌,实则难以下咽。这哪里是做菜?华丽的外表,可怜的味道,这就是我开篇所说的繁琐的简陋。
今天,就刚将露丝·雷克尔编选的《无尽的盛宴——美食杂志六十年精选作品》这本书看完了。本来,对于美食书,我一般都是带着很轻松的心情,随意地翻阅,但看此书,从第一篇文章《瑞士的三间小餐厅》开始,就打消了我随意翻阅之心,而将之作为一本正经的书对待了。为何用了正经这个词?因为平时所读的中国的美食书,不管是大陆的,还是台港的,相对这本书来说是太轻松了,太简单了,近乎得有些简陋。简陋?是的,简陋,繁琐的简陋。要么津津于自己那点可怜寻食经验,要么就是掉进书袋子里出不来,要么就像一本纯粹的菜谱,让人少了阅读的乐趣。整篇文章,除了作者四处乱溅的口水,就真的是什么也没有了,连读者的口水都引不出来,相反倒是书中或者文中所配的美食图片,让我们馋涎欲滴,文字的魅力竟然弱到了这种地步,我不知他们为何还敢写美食书?而眼前的这本书,是一张图片也未配(这里应该批评出版社,有图才有真相嘛),但却让人既有阅读的愉悦感,也让人肚子里馋虫大动,口水直流。
书中的作者不仅是美食家,同时也是写作高手,调配文字的能力极强。他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阅历极丰。在他们的笔下,不仅有多国美食的描述,还有各国风俗的描写;当地的景致,人物的情态,都描摩得极为出色。读此书,你得到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你所享受的愉悦,也不仅仅只是口腹。刚才所说的《瑞士的三间小餐厅》,是美食大师费雪的作品,就是一篇非常生动的旅行散文。她写美食并不多,但通过她对于当时情境的描写,读者怎能忘记瑞士乡间鳟鱼的滋味?又怎能不想一尝而后快?能将一篇寻食记写得如此可读,确实是大师功力。最后一篇写印地安玉米饼的,对于当地风景的刻画也是让人印象深刻。反观国内的美食文章,大陆的就不必说了,即使是台港的,给你的知识是单向的,饮食就是饮食,连写美食的文字也是那么清如水,不具阅读的快感。
再说其中的菜肴吧。前面说过,我对于各种风味都很喜好,只要是美食。但其实私心里还是更喜欢中餐多些,毕竟这是与我口味相谐的东西。但国人对于中国美食的强调,似乎又太过了些,总认为中国的美食博大精深,天下无敌。认为只有中国的美食影响着西餐,而绝无西式美食影响中餐的道理。这是一种很狭隘的观点,其实世界各国的饮食都在相互影响着,特别是现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在中国的几大菜系中,粤菜的西式菜之多,恐怕是难以计数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香港对于西餐的引进与改良,并形成了所谓的新派粤菜,粤菜是很难具有现在的地位的。淮扬菜通过上海滩这个洋场,许多的西式餐点也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了淮扬菜系,改良成为精品菜肴。即使是川菜,影响也是存在的,它的许多原料都是泊来品,如果没有了辣椒,不知川菜会成什么样子?看看西餐的菜谱,菜式的繁复与精致,相对于我们的中餐,也是不惶多让的。在本书中即可看出,他们对于新鲜原材的追求,对于烹调工艺的精益求精,对于菜式的美观的讲究,是丝毫不亚于中国人的。有时中国人有些好大喜功,贪大求全,反而忽略了对于每个菜品的精耕细作。像满汉全席之类,更是走入了饮食的末流了。如此多的菜,大多都是极其无趣的,只是充数而已,看着就够了,谁还有食欲一一品尝?另一方面,现在很多的厨师,不对菜式的滋味进行探究,反而着迷于名字的华丽,装饰的繁琐,大量地雕花塑形,看着金碧辉煌,实则难以下咽。这哪里是做菜?华丽的外表,可怜的味道,这就是我开篇所说的繁琐的简陋。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