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心灵 美丽的天堂

《我在天堂等你》,很美的书名,早在几年前便听到过。当时之所以连眼都没眨一下就把它忽略掉,是因为我的神经已被《有一种爱叫放手》、《红尘有你更寂寞》、《梦里花落知多少》、《寻找前世之流年转》等等之类唯美至极的书名给整麻木了。以为这不过又是一部青春校园的纯情恋曲,或是贫寒相交的悲情恋曲,抑或是穿越时空的惊世恋曲••••••直到有一次偶然读到一位朋友撰写的关于此书的评论文章后,这才发现自己先前的猜测竟然错得离谱。
全书开篇于老将军欧战军在得知三女儿有外遇闹离婚,小儿子经营的超市被查封的消息后,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会议不欢而散,欧战军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欧家陷入混乱。一直沉默寡言的母亲白雪梅终于开口讲述了五十年前那群进藏女兵的真实故事,解开了萦绕在六个子女心中的身世之谜。
说实话,欧战军这种类型的老革命是挺不招我待见的。主持家庭会议就像召开党代会(就差全体起立唱段《国际歌》了),全家围绕他提出的问题逐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然后象征性地向家庭成员们征询他的最后决定。即使你有反对意见也无法阻挠他的决定,因为在这个家里他就是绝对的权威,他是所有人的道德标杆。
这种人对子女的教育手段如此,若干年前讨老婆的手段亦如此。就凭着这股“霸气”,当年的白雪梅虽心系军医辛明,但最终只能又委屈又糊涂地嫁给了他欧战军。婚后的白雪梅并不快乐,一天她在河边再次遇到心仪的辛明,辛医生对她说了这样一番话,终于让她获得了心灵的解脱——
(辛医生说)••••••但是世界不是靠拒绝形成的,正如命运不能靠拒绝摆脱。有些人的生命是以应该的方式存在,有些人的生命却是以必须的方式存在。无论是何种方式,每个人必须承受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命运中的苦难,并且努力战胜它。一个人可以拒绝许多东西,荣誉、地位、金钱、享受,甚至爱情,但他不能拒绝苦难。苦难是无法选择的。既然无法选择,就应该心平气和地面对。
在我人民解放军进藏筑路的大背景下,在天为幕地做席的雪域高原上,团长欧战军、女兵白雪梅、医生辛明、队长苏玉英等人勇敢而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生命的存在方式。他们承受着严寒、缺氧、饥饿等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像那漫山遍野的格桑花一样蓬勃绽放,朴素而美丽。
记得我在读这本书时正是上海受北方强冷空气袭击的那几天,夜里,我把书房的空调开到27℃,捧着书本的手依旧冰凉。我读到女主人公白雪梅在来例假的时候趟过齐腰的河水,经血在水面上一丝丝漂漾开去;读到她和战友们把薄得能照见人影的面糊汤幽默地称作“四眼糊糊”;读到怀着身孕与部队一起爬越雪山的她半夜里冷醒,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冻成了一张“硬铁皮”;读到她吃尽千辛万苦生下来的第一个孩子只活了一天,连个名字都还没来得及取,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读到她最敬重的辛医生三次跳入湍急的河水,救起了藏民的孩子,自己却被河水冲走了••••••她哭过,可是她没有后悔过,他们都没有后悔过,我在他们身上读到的不是苦难,而是军人的信仰与追求,牺牲与奉献。
所以,即使我不曾有过他们这般的人生经历,即使我无法完全理解他们的人生信仰,但我依旧无比崇敬他们这样的人。本书作者裘山山的一句话亦道出了我的心声:“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怎样发展,我都敬重那些有着坚定信仰,并为之付出毕生努力的人,敬重那些始终如一为理想而奋斗的人,敬重那些重情义重责任重生命质量的人,敬重那些以生命为旗、灵魂为足而终生行走的人。”
小说由两条线索展开去,一条是母亲白雪梅回忆五十年前那群进藏女兵的真实故事,另一条是欧家六个儿女木军、木槿、木兰、木凯、木棉和木鑫,各自面临的不同的挫折和烦恼。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可儿女们亦要承受他们存活着的这个时代所给予的生活压力,这同样也是苦难的一种。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总会有些问题是无法达成共识的,代沟是永远存在的。但这些都不重要,书中的六个儿女或是在母亲对往事的叙述中,或是在处理生活上、事业上的各种难题的过程中,逐渐强大了自己心灵的力量,最终他们都像父辈一样心平气和地面对苦难,用强大的内心力量去努力战胜它。
书中母亲白雪梅对儿女们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生活上的苦都不能算苦,所有生活上的难都不能算难,惟有心灵上的苦难才是真正的苦难。”
的确,当一个人的内心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生活上的任何苦难都动摇不了他、奈何不了他。所以我们才会经常看到越是在政治黑暗、社会混乱、物资匮乏、苍生凋敝的时代,越是会冒出一大群舍生取义兼济天下的人。于是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在血雨腥风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会有那么多富家子弟抛弃锦衣玉食的生活,冒着杀头的危险毅然投身革命。
活在当下的你我皆凡人,都有各自的困惑和烦恼,不过没关系,记住书里欧战军经常尅子女的那句话:“至少氧气是够喝的!”
我微笑了,那一刻。
全书开篇于老将军欧战军在得知三女儿有外遇闹离婚,小儿子经营的超市被查封的消息后,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会议不欢而散,欧战军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欧家陷入混乱。一直沉默寡言的母亲白雪梅终于开口讲述了五十年前那群进藏女兵的真实故事,解开了萦绕在六个子女心中的身世之谜。
说实话,欧战军这种类型的老革命是挺不招我待见的。主持家庭会议就像召开党代会(就差全体起立唱段《国际歌》了),全家围绕他提出的问题逐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然后象征性地向家庭成员们征询他的最后决定。即使你有反对意见也无法阻挠他的决定,因为在这个家里他就是绝对的权威,他是所有人的道德标杆。
这种人对子女的教育手段如此,若干年前讨老婆的手段亦如此。就凭着这股“霸气”,当年的白雪梅虽心系军医辛明,但最终只能又委屈又糊涂地嫁给了他欧战军。婚后的白雪梅并不快乐,一天她在河边再次遇到心仪的辛明,辛医生对她说了这样一番话,终于让她获得了心灵的解脱——
(辛医生说)••••••但是世界不是靠拒绝形成的,正如命运不能靠拒绝摆脱。有些人的生命是以应该的方式存在,有些人的生命却是以必须的方式存在。无论是何种方式,每个人必须承受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命运中的苦难,并且努力战胜它。一个人可以拒绝许多东西,荣誉、地位、金钱、享受,甚至爱情,但他不能拒绝苦难。苦难是无法选择的。既然无法选择,就应该心平气和地面对。
在我人民解放军进藏筑路的大背景下,在天为幕地做席的雪域高原上,团长欧战军、女兵白雪梅、医生辛明、队长苏玉英等人勇敢而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生命的存在方式。他们承受着严寒、缺氧、饥饿等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像那漫山遍野的格桑花一样蓬勃绽放,朴素而美丽。
记得我在读这本书时正是上海受北方强冷空气袭击的那几天,夜里,我把书房的空调开到27℃,捧着书本的手依旧冰凉。我读到女主人公白雪梅在来例假的时候趟过齐腰的河水,经血在水面上一丝丝漂漾开去;读到她和战友们把薄得能照见人影的面糊汤幽默地称作“四眼糊糊”;读到怀着身孕与部队一起爬越雪山的她半夜里冷醒,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冻成了一张“硬铁皮”;读到她吃尽千辛万苦生下来的第一个孩子只活了一天,连个名字都还没来得及取,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读到她最敬重的辛医生三次跳入湍急的河水,救起了藏民的孩子,自己却被河水冲走了••••••她哭过,可是她没有后悔过,他们都没有后悔过,我在他们身上读到的不是苦难,而是军人的信仰与追求,牺牲与奉献。
所以,即使我不曾有过他们这般的人生经历,即使我无法完全理解他们的人生信仰,但我依旧无比崇敬他们这样的人。本书作者裘山山的一句话亦道出了我的心声:“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怎样发展,我都敬重那些有着坚定信仰,并为之付出毕生努力的人,敬重那些始终如一为理想而奋斗的人,敬重那些重情义重责任重生命质量的人,敬重那些以生命为旗、灵魂为足而终生行走的人。”
小说由两条线索展开去,一条是母亲白雪梅回忆五十年前那群进藏女兵的真实故事,另一条是欧家六个儿女木军、木槿、木兰、木凯、木棉和木鑫,各自面临的不同的挫折和烦恼。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可儿女们亦要承受他们存活着的这个时代所给予的生活压力,这同样也是苦难的一种。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总会有些问题是无法达成共识的,代沟是永远存在的。但这些都不重要,书中的六个儿女或是在母亲对往事的叙述中,或是在处理生活上、事业上的各种难题的过程中,逐渐强大了自己心灵的力量,最终他们都像父辈一样心平气和地面对苦难,用强大的内心力量去努力战胜它。
书中母亲白雪梅对儿女们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生活上的苦都不能算苦,所有生活上的难都不能算难,惟有心灵上的苦难才是真正的苦难。”
的确,当一个人的内心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生活上的任何苦难都动摇不了他、奈何不了他。所以我们才会经常看到越是在政治黑暗、社会混乱、物资匮乏、苍生凋敝的时代,越是会冒出一大群舍生取义兼济天下的人。于是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在血雨腥风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会有那么多富家子弟抛弃锦衣玉食的生活,冒着杀头的危险毅然投身革命。
活在当下的你我皆凡人,都有各自的困惑和烦恼,不过没关系,记住书里欧战军经常尅子女的那句话:“至少氧气是够喝的!”
我微笑了,那一刻。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