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亲切

简媜作品集结之第二本书,首要的感觉是比《水问》“清淡”了许多,且更成熟。
从书名到各个篇章的组合皆用心良苦,“万里天”“寻常饮水”“行僧”“无尽意”“无缘缘”,似雪地里一串成长的足迹,而以禅意贯穿始终。
如果说《水问》更多地着墨于对个人生命的感慨和诘问,对真善美的渴求,那么,这本书则抛开了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渐渐有了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开阔旷达。她既写庙宇清风也写人间烟火,既写诵经礼佛也写爱欲红尘,既写僧侣菩提也写俗世蜉蝣……她以其诚挚好奇之心去体会佛山方外的人生意境,言辞低调,却处处神思。
我并不信佛,结识的也都是平凡的红尘中人,当我们过着柴米油盐的庸常日子,心中记挂着爱恨嗔痴时,恐怕很难想象若以古佛青灯伴此漫长一生是何种滋味。偶尔跟着长辈进过几次佛堂,听过寺庙清晨的早课,听过木鱼单调的节奏,也听过洪钟撞破黎明的声响,但未曾真正清心静意听过梵音。时至今日,众多香客踏破庙宇拜佛求签也不是稀罕事,但人们拜的是佛,求的是功名利禄、锦绣前程、因缘际会,心中时时惦记的无不是红尘事啊。
这些拂不去的落泥尘意,大概就是我们参不透的禅吧。
未入山门身是客,随云随波随泥沤;
甫入山门身是谁?问天问地问乾坤?
她以一纸一笔记录那些活得心平气和的人,当自己身在山中难辨方向时,还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将前路走得坦荡些。不求那身僧衣,但可以为法而来。如此,面对生死无常、缘起缘灭这世间一等一的难题时,或许也能自我求解了。
《渔父》。
“所有的人都走后,墓地又安静起来,突然,想陪你抽一支烟,就插在燃过的香炷上。烟升如春蚕吐死,虽散却不断,像极人世的念念相续。墓碑上刻着你的姓名。我用指头慢慢描了一遍,沙屑粘在指肉上,你的五官七窍我都认领清楚,如果还能乘愿再来,当要身体发肤相受。
不知该如何称呼你了?父亲,你是我遗世而独立的恋人。”
有几人读到这里能不动容呢?不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如此追念自己的亡父,但我第一次听懂:
父亲,你是我遗世而独立的恋人。
《解发夫妻》。
“你和他/原是滴水粒米的寻常夫妻/车水马龙里守一份从容
燃香灯黄前悲天喜生的修持/梵世夫妻的菩提/也挡不住浊世的汹涌
谁能想象你解发的刹那/胸口逝水般的滔滔
手边握他相赠的念珠/念念相忘或念念不忘
你只管在佛前欢喜华严/他只管在灯下清淡自居
解了发的情缘/结了愿的生生世世/等你来渡他一生/其实他已在你生侧扶你一世
街角,一个男人手中握着多买的半斤菱角
寺外,一个女人手中一叶赤红菩提”
这可能是全书中最值得细品的文章,容易引人沉醉。这醉是因红尘,还是因了悟,各人应该有各人的所得吧。若逝水已如斯,至此也就转识为智,化烦恼为菩提。一语惊醒梦中人。
藉方外之笔道烟火人情,为自己解围纾困,台湾文坛还有这样一位女匠。多识得她几行字,或许内心也能多几分清静自持。三千世界滚滚红尘在她眼里,是否也早已系得一身亲切了?
从书名到各个篇章的组合皆用心良苦,“万里天”“寻常饮水”“行僧”“无尽意”“无缘缘”,似雪地里一串成长的足迹,而以禅意贯穿始终。
如果说《水问》更多地着墨于对个人生命的感慨和诘问,对真善美的渴求,那么,这本书则抛开了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渐渐有了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开阔旷达。她既写庙宇清风也写人间烟火,既写诵经礼佛也写爱欲红尘,既写僧侣菩提也写俗世蜉蝣……她以其诚挚好奇之心去体会佛山方外的人生意境,言辞低调,却处处神思。
我并不信佛,结识的也都是平凡的红尘中人,当我们过着柴米油盐的庸常日子,心中记挂着爱恨嗔痴时,恐怕很难想象若以古佛青灯伴此漫长一生是何种滋味。偶尔跟着长辈进过几次佛堂,听过寺庙清晨的早课,听过木鱼单调的节奏,也听过洪钟撞破黎明的声响,但未曾真正清心静意听过梵音。时至今日,众多香客踏破庙宇拜佛求签也不是稀罕事,但人们拜的是佛,求的是功名利禄、锦绣前程、因缘际会,心中时时惦记的无不是红尘事啊。
这些拂不去的落泥尘意,大概就是我们参不透的禅吧。
未入山门身是客,随云随波随泥沤;
甫入山门身是谁?问天问地问乾坤?
她以一纸一笔记录那些活得心平气和的人,当自己身在山中难辨方向时,还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将前路走得坦荡些。不求那身僧衣,但可以为法而来。如此,面对生死无常、缘起缘灭这世间一等一的难题时,或许也能自我求解了。
《渔父》。
“所有的人都走后,墓地又安静起来,突然,想陪你抽一支烟,就插在燃过的香炷上。烟升如春蚕吐死,虽散却不断,像极人世的念念相续。墓碑上刻着你的姓名。我用指头慢慢描了一遍,沙屑粘在指肉上,你的五官七窍我都认领清楚,如果还能乘愿再来,当要身体发肤相受。
不知该如何称呼你了?父亲,你是我遗世而独立的恋人。”
有几人读到这里能不动容呢?不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如此追念自己的亡父,但我第一次听懂:
父亲,你是我遗世而独立的恋人。
《解发夫妻》。
“你和他/原是滴水粒米的寻常夫妻/车水马龙里守一份从容
燃香灯黄前悲天喜生的修持/梵世夫妻的菩提/也挡不住浊世的汹涌
谁能想象你解发的刹那/胸口逝水般的滔滔
手边握他相赠的念珠/念念相忘或念念不忘
你只管在佛前欢喜华严/他只管在灯下清淡自居
解了发的情缘/结了愿的生生世世/等你来渡他一生/其实他已在你生侧扶你一世
街角,一个男人手中握着多买的半斤菱角
寺外,一个女人手中一叶赤红菩提”
这可能是全书中最值得细品的文章,容易引人沉醉。这醉是因红尘,还是因了悟,各人应该有各人的所得吧。若逝水已如斯,至此也就转识为智,化烦恼为菩提。一语惊醒梦中人。
藉方外之笔道烟火人情,为自己解围纾困,台湾文坛还有这样一位女匠。多识得她几行字,或许内心也能多几分清静自持。三千世界滚滚红尘在她眼里,是否也早已系得一身亲切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