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能力无关

新文化运动三大将蔡元培(留德,1868-11940)、陈独秀(留日,1879-1942)和胡适(留美,1891-1960)。1917年蔡元培执掌北大,从此北大学术研究全面开花。其文学系经历了桐城派、留日太炎弟子派和留英留美派三个阶段。
胡适的人生观更为豁达,胡适的观点:我坚持我是对的,但我也支持你有反对我的意见;陈独秀则是我是对的,所以你一定是错的,这似乎是所有共产党人的态度,也就是非黑即白,而且非要斗争出个你死我活。
鲁迅在1927年之后向共产党倾斜。书中明确不想讨论转变后的鲁迅,因为这已经成为一个禁区。毛泽东已经给鲁迅特别是晚年的鲁迅盖棺论定,称之为文化革命的先锋和斗士,已经把他划入共产党的阵营。鲁迅死后,共产党又把郭沫若扶正为共产党的文化领袖。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在27年还大肆攻歼鲁迅,由于毛泽东等需要树立鲁迅的光辉形象,所以立刻变贬为扬,态度和立场180度转弯,令人惊愕。
作者认为,鲁迅只是文化革命的主将,而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不能把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1917-1927左右)的作用无限度地拔高。
以鲁迅兄弟为首的《语丝》派和以徐志摩、陈西滢等人为首的《现代评论派》,双方交战激烈。但很多并不是涉及到谁先进谁落后,而很多是属于文人相轻,互相攻歼的论战。
鲁迅的文笔向来犀利,而且经常乱打一气,譬如抨击李四光拿了兼职的钱那个故事,更可以感觉到有时候鲁迅还是很无聊的。不过作者明显偏向陈西滢这一方,有些事情似乎还是难以自圆其说。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反对杨荫榆章士钊的运动,鲁迅似乎被作者认为是背后的支持者。因此与陈西滢等人进行了旷日持久的骂战;后来的三一八惨案(1926年),段祺瑞悍杀示威群众,由于陈西滢的一篇不是很适宜的文章(说的是其中死亡的女学生并非自愿前往而死于非命)给人感觉就是北洋政府和段祺瑞的帮凶,因此招来鲁迅等人的讨伐。同年八月鲁迅前往厦门大学任教,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为了追求自由和逃避迫害,而是方便与许广平的恋爱而已。书中很大一部分的篇幅并不是写胡适,而是写鲁迅和陈西滢的论战,明显偏题。
胡适对文学的看法:一是要清楚明白;二是要力能动人;三是要美。而且一生对此思想一以贯之。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被明显共产党歪解。
书中最后揭示了书名的原因。由于鲁迅的文章以古文功底为架子,言简而意达,并非少年所能理解而师法之。且其思想偏激,文中不乏谩骂之词,非少年学习的榜样,所以少年最好少看鲁迅的书。当然还有个别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是不错的。年纪大了一些之后有了一些批判能力,看鲁迅的书才会觉得有味道。胡适的文章大气易懂,不偏激,讲道理娓娓而谈,适合少年读书。而到了老年则会觉得太浅显了,就觉得没有什么味道了。
胡适为一时之瑜亮,地位颇为超然,鲁迅和西滢的论战也由胡适做调和而止。撇开政治和文学不谈,我感觉到胡适的人格魅力,诚信,唯求心安,心胸坦荡,这些确实非鲁迅所及。
胡适的人生观更为豁达,胡适的观点:我坚持我是对的,但我也支持你有反对我的意见;陈独秀则是我是对的,所以你一定是错的,这似乎是所有共产党人的态度,也就是非黑即白,而且非要斗争出个你死我活。
鲁迅在1927年之后向共产党倾斜。书中明确不想讨论转变后的鲁迅,因为这已经成为一个禁区。毛泽东已经给鲁迅特别是晚年的鲁迅盖棺论定,称之为文化革命的先锋和斗士,已经把他划入共产党的阵营。鲁迅死后,共产党又把郭沫若扶正为共产党的文化领袖。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在27年还大肆攻歼鲁迅,由于毛泽东等需要树立鲁迅的光辉形象,所以立刻变贬为扬,态度和立场180度转弯,令人惊愕。
作者认为,鲁迅只是文化革命的主将,而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不能把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1917-1927左右)的作用无限度地拔高。
以鲁迅兄弟为首的《语丝》派和以徐志摩、陈西滢等人为首的《现代评论派》,双方交战激烈。但很多并不是涉及到谁先进谁落后,而很多是属于文人相轻,互相攻歼的论战。
鲁迅的文笔向来犀利,而且经常乱打一气,譬如抨击李四光拿了兼职的钱那个故事,更可以感觉到有时候鲁迅还是很无聊的。不过作者明显偏向陈西滢这一方,有些事情似乎还是难以自圆其说。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反对杨荫榆章士钊的运动,鲁迅似乎被作者认为是背后的支持者。因此与陈西滢等人进行了旷日持久的骂战;后来的三一八惨案(1926年),段祺瑞悍杀示威群众,由于陈西滢的一篇不是很适宜的文章(说的是其中死亡的女学生并非自愿前往而死于非命)给人感觉就是北洋政府和段祺瑞的帮凶,因此招来鲁迅等人的讨伐。同年八月鲁迅前往厦门大学任教,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为了追求自由和逃避迫害,而是方便与许广平的恋爱而已。书中很大一部分的篇幅并不是写胡适,而是写鲁迅和陈西滢的论战,明显偏题。
胡适对文学的看法:一是要清楚明白;二是要力能动人;三是要美。而且一生对此思想一以贯之。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被明显共产党歪解。
书中最后揭示了书名的原因。由于鲁迅的文章以古文功底为架子,言简而意达,并非少年所能理解而师法之。且其思想偏激,文中不乏谩骂之词,非少年学习的榜样,所以少年最好少看鲁迅的书。当然还有个别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是不错的。年纪大了一些之后有了一些批判能力,看鲁迅的书才会觉得有味道。胡适的文章大气易懂,不偏激,讲道理娓娓而谈,适合少年读书。而到了老年则会觉得太浅显了,就觉得没有什么味道了。
胡适为一时之瑜亮,地位颇为超然,鲁迅和西滢的论战也由胡适做调和而止。撇开政治和文学不谈,我感觉到胡适的人格魅力,诚信,唯求心安,心胸坦荡,这些确实非鲁迅所及。
有关键情节透露